第一臺數控機床。
然而,由於當時的數控系統採用的是電子管,體積龐大,功耗高,因此除了在軍事部門使用外,在其他行業沒有得到推廣使用。
1960年以後,點位控制的數控機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因為點位控制的數控系統比起輪廓控制的數控系統要簡單得多。
因此,數控銑床、衝床、座標鏜床大量發展。
在之後的這二十年裡,全世界……當然,除了中國都在研究數控技術。
這其中有的我國自身的一些歷史原因。
而外部原因就不得不提到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
成立於1949年,是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禁運和貿易限制的國際組織。
正式名稱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
中國作為******的一員,自然也在這個限制範圍之內。
數控銑床是極少數,被允許有條件出口中國的數控裝置之一。
這種條件下,就不要想能買到最新型號的裝置。
至少會有一個代差,甚至還會更多。
這也是胡楊在動手之前,心裡最擔心的一點。
但好在擔心的事情並沒有發生,這套銑床用的v79晶片,同時也是斯通公司大多數產品上使用的晶片。
同樣的晶片,所使用的核心演算法肯定是一樣的,區別只是外延程式會針對不同裝置進行調整。
在檢視了所有軟盤內容之後,胡楊找到了五張空白的軟盤。
把其中一張插入軟碟機,胡楊開始編寫一個模擬程式。
這個程式模擬的就是數控銑床的實際工作情況。
把所有理論上可以加工的數值,全都模擬加工一遍。
胡楊當然不會讓程式真的一條條模擬下去。
要知道,以這臺電腦的運算能力,估計需要連續工作幾個月才行。
所以他在程式中加入了一條複雜的公式。
這是專門用於測試數控程式bug的公式。
這條公式是胡楊九十年代末在日本得到的,專門針對美國晶片。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是數控裝置的最早出現的國家,但在六零年之後並沒有重點扶持這個領域。
而後起之秀的日本,則在這個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
並終於在八十年初期,完成了在數控領域內對美國的超越。
1984年正是兩國在數控領域,爭奪最激烈的時期。
因為有了這個公式,所以最終程式比前一個程式更精簡,只需要一張軟盤就能裝下。
完成,執行,計算開始!程式精簡,所以並沒有估計完成時間的功能,也沒有什麼進度條之類的顯示。
胡楊唯一能看到的,就只有代表了完成了多少次測試的數字。
0……1……胡楊看了一眼牆上的掛鐘,他已經離開臥室一個半個小時了。
真不是他動作慢,是這電腦的反應速度慢。
平均讀取一張軟盤的時間就要五分鐘,這還不算閱讀內容的時間。
一個半小時,已經算是很不錯的發揮了。
心裡默默給自己打了及格分後,胡楊又爬上了窗戶,原路返回了自己的房間。
確認沒有任何異常之後,就直接爬上了床,沒多久屋子裡就響起了鼾聲。
胡楊再次醒來,已經是中午了。
他是被敲門聲驚醒的,是蔣翠翠送飯來了。
叩叩叩……“小胡你醒了嗎?”
“醒了,等一下.”
胡楊半夢半醒的從床上爬起來,胡亂套上衣服後去開了門。
一開門,就看到蔣翠翠端著飯盒站在那裡。
看到胡楊,蔣翠翠立刻獻寶似的舉起飯盒:“中午有紅燒肉,還有帶魚,趕緊拿進去吃,帶魚涼了就不好吃了.”
一聽到有好菜,胡楊的眼神立刻亮了起來:“是嗎,那是得趕緊吃。
謝謝你啊小蔣同志.”
“不客氣,不客氣.”
昨天晚上為了裝忌口,桌上的海鮮和大葷菜他都沒吃上。
今天中午這頓紅燒肉和炸帶魚,總算是稍微彌補了一下。
油水豐厚的午飯之後,胡楊坐到桌前,開始默寫上午看過的資料。
但這其中並不包括斯通公司的數控程式。
雖然這是那些軟盤中最有價值的,但現在對胡楊完全沒用。
需要寫下來的東西並不多,一共也就是五張信紙的內容。
胡楊很謹慎的撕下了八張。
然後折起來塞進了床縫裡面。
胡楊沒有急著回到上面馬克的房間,這個時間肯定沒有完成計算。
到上面反而會增加暴露的危險。
所以最好的狀態,就是日常的最普通的狀態。
喝過下午的中藥之後,胡楊才脫了衣服回到了馬克的房間。
電腦的計算已經結束,胡楊有些小緊張的看向的程式執行結果。
45—13胡楊一顆微懸的心徹底放下。
這個結果代表了兩個意思,前面一部分是有異常結果的運算次數,後面則是確定為bug的運算次數。
13個,比胡楊預想的還要的多。
基本上所有程式都會有bug,越複雜的程式產生bug的機率就越大。
斯通公司以v79晶片為基礎的這套數控程式,其實並不算複雜,而且也用了兩年多了,胡楊以為能找到三五個就差不多了,沒想到竟然會有13個之多。
調出這13條運算結果,胡楊臉上笑容逐漸擴大。
怪不得只用十幾年,就被日本後來居上,美國人的做事風格還真是敷衍。
從這些記錄上來看,他們不是沒有發現bug。
但處理方式並不是修改程式,或者增加補丁程式,而選擇了最省事的遮蔽。
只要一個十幾行的前置,就可以把所有發現有bug的數值鎖定為不可用。
從記錄的時間上來看,馬克到中國之後還進行過至少一次這樣的操作。
胡楊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便立刻開始清理自己留下的所有痕跡。
這方面他是專業的,他非常準確的還原了屋內所有物品的擺放細節。
最後離開的窗臺上,他也仔細抹去了自己留下的痕跡。
最後用細鐵絲繫住插銷末端,從外面把窗戶重新插好,最後抽出鐵絲。
回到自己的房間,胡楊立刻換了衣服,離開招待所直奔廠區而去。
這個時間已經臨近下班時間,嶄新的數控車間空無一人。
關好門,開啟電源,啟動數控銑床,上料,上刀,調校卡尺,設定資料,啟動……不多時,一個有二十九齒的齒輪逐漸成形。
加工完成之後,胡楊拿出一隻遊標卡尺,逐個測量齒輪的齒間距。
果然,與胡楊計算結果一樣。
以v79晶片為核心的數控程式,在加工二十九齒的齒輪的時候,會出現無法修復的齒間距誤差。
本著科學嚴謹的精神,胡楊又做了兩個,依然有同樣的問題。
而且,齒間距的誤差並不是固定值。
這就意味著,這個bug無法用補償法進行二次修正。
這雖然只是十三個bug中的一個,但其他十二個並需要一一驗證。
這些無法修正的bug都是基於v79晶片本身的邏輯缺陷。
只要證明了一個就足夠了。
胡楊心情愉悅的掄起鐵錘,把其中兩個齒輪砸成了廢鐵,只留下一個用報紙隨便包了一下房間了包裡。
看了眼手錶,距離食堂開飯還有點時間。
胡楊本準備在廠區裡溜達一下,但剛走出的車間就迎面遇到一群人。
胡楊下意識的就想往斜後方退了半步。
那是逃跑的最佳位置。
但他還是憑藉專業級的粗壯神經,硬生生剎住了身體的反應。
因為,他在這群人中“聞到”了一股同行的味道。
作為同行,他可不想引起同行的特別關注。
尤其是他正在進行某項工作的時候。
一群人的確切數字是七個,其中胡楊認識的有包括廠辦主任趙立洋在內的三個。
剩下四個人都穿著軍裝。
軍銜最高是個中校,還有一個少校和兩個上尉。
讓胡楊認定是同行的那位,就是其中一個上尉。
趙立洋看到胡楊也很驚訝,說道:“小胡你在這啊,我還派人去招待所找你了.”
胡楊一臉搞不清楚狀況的樣子,說道:“趙主任,這是有什麼事嗎?”
趙立洋稍一側身,說道:“這四位是部隊上的同志,有個小零件需要加工一下。
兩個美國技術人員都不在廠裡,所以這運算元控銑床就只能找你了。
你看,我把張師傅和李師傅都找來了。
由他們兩位輔助你.”
張、李二位師傅胡楊自然是都認識的。
他們倆都是保機的八級工,是真正的寶貝疙瘩。
這保機可是國營大廠,評出的八級工那含金量可是非常高。
這次是因為兩位老師傅的年紀都快退休了,所以才沒有一起參加數控銑床的學習。
但參加學習的那些,都是他們的徒弟,甚至是徒弟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