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章 每一個謎案的背後,都是人心的陰暗與貪慾

宋慈謙遜地說:“每一個謎案的背後,都是人心的陰暗與貪慾。惟有公正與真理,方能驅散這些陰霾。”

趙清風讚歎:“宋兄,每次都能化險為夷,你的智慧真是令人折服。”

李芸笑著說:“大人,您的膽識與才智,實在是我們的榜樣。”

宋慈深深地望向遠方,低聲道:“守護這片土地,是我職責所在。無論前路如何艱險,我將始終與百姓同在。”

冷香齋迷局

深冬時節,京城的街巷籠罩在厚重的霧靄中,寒風蕭瑟。就在這陰冷的氛圍中,城南著名的香坊“冷香齋”傳出了一件離奇的命案。冷香齋的老闆娘李氏被發現死於臥房中,門窗緊閉,房內燃著一種名為“夢香”的特殊香料。更令人費解的是,李氏面容安詳,彷彿在熟睡中死去,無任何掙扎痕跡。

宋慈接到案情後,迅速趕往冷香齋。冷香齋素以製作各種名貴香料聞名,是京城達官顯貴們的常來之地。香坊內佈置雅緻,處處飄散著淡雅的香氣,但此刻卻籠罩在一片壓抑的氣氛中。

冷香齋的夥計小蘭滿臉驚恐地迎上來:“宋大人,老闆娘昨夜獨自一人在房中歇息,早晨我們敲門未應,破門而入時已發現她……她已無氣息。”

宋慈緩步走入臥房,房內仍殘留著“夢香”的餘味。這種香料有助於安眠,但若長時間吸入過量,可能導致呼吸衰竭。宋慈蹲下身,仔細檢查李氏的遺體,發現她的唇色略顯青紫,但身體並無外傷。

趙清風蹙眉道:“宋兄,莫非是‘夢香’的作用致死?”

宋慈輕輕搖頭:“‘夢香’雖有一定毒性,但李氏多年製作香料,必定知曉分寸,不可能誤用。此案疑點重重,需從她的社交圈著手,查明是否有他因。”

宋慈召集冷香齋的所有夥計逐一問話,試圖瞭解李氏最近的動向。小蘭提到,最近幾天,李氏曾接待過一名神秘客人,此人穿著華麗,但行蹤詭秘,每次來訪都在深夜,且不願透露身份。

宋慈繼續追查,發現冷香齋近日與一名富商杜員外有往來。杜員外常年經營香料生意,近來因生意受挫,急需新的商機,而“夢香”正是他寄予厚望的產品。

宋慈帶著疑問前往杜員外的府邸,杜員外見到宋慈,神色慌張,顯然對李氏的死有所知情。宋慈開門見山:“杜員外,李氏之死與你有何關聯?”

杜員外矢口否認:“宋大人,我與李氏只是商談香料生意,她之死與我無關。”

宋慈卻不為所動:“據我所知,你曾多次深夜造訪冷香齋,是否有何隱情?”

在宋慈的步步緊逼下,杜員外最終承認,他因經濟困境,迫切希望透過“夢香”扭轉局勢。然而,李氏始終不願合作,二人多次爭執,案發當晚他曾前往冷香齋,試圖說服李氏,然而未果。

雖然杜員外供述了部分真相,但宋慈深知還有隱情未揭。透過進一步調查,他發現李氏生前曾與一名江湖術士有所往來。此人精通制香之術,曾協助李氏研發多種香料,但性情乖戾,與李氏有過矛盾。

宋慈深入查訪,終於在城郊一座破廟內找到了這名術士。他見到宋慈,眼神中透著一絲不安,試圖掩飾自已的恐懼。

宋慈淡然開口:“你與李氏的糾葛,我已知曉。若不想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最好如實交代。”

術士面露掙扎,最終垂頭喪氣地說:“李氏對我有知遇之恩,我無意害她。那晚,我曾受杜員外之託,調製一種新型香料,但不知為何她會因此而死。”

宋慈聽罷,心中已有定論。經過細緻的香料檢驗,他發現術士所制的香料中,混入了一種罕見的毒草,此草無色無味,但在高溫燃燒後,會釋放出致命毒氣,若長時間吸入,足以致命。

案件真相大白,杜員外因急於求成,誤用術士所制的香料,導致李氏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吸入致命毒氣,最終釀成悲劇。杜員外與術士均被押入大理寺,等待法律的制裁。

冷香齋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但李氏的離去卻令眾人唏噓不已。小蘭淚流滿面地對宋慈道:“宋大人,感謝您還我們老闆娘一個公道。”

宋慈語重心長:“世間事皆有因果,唯有守住本心,方能不墜於惡。你們日後務必謹慎,切莫再因利益矇蔽雙眼。”

趙清風感嘆:“宋兄,你每次都能抽絲剝繭,將最複雜的案情理清,實在是讓我等佩服。”

李芸也道:“大人,您的智慧與膽識,是我們永遠的楷模。”

宋慈遙望天際,低聲道:“天下雖大,但人心至善。若能守住這一份善意,世間便能少一些悲劇。”

畫中人謎案

京城書院旁,一家名為“墨香閣”的畫坊深受文人雅士喜愛。畫坊主人張若谷,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師,以“畫魂”聞名。傳說,他的畫作中常能捕捉人物靈魂,惟妙惟肖。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命案將墨香閣推向風口浪尖。

一日清晨,畫坊學徒發現張若谷死於自已的畫室中。他雙目圓睜,似乎看到了極度恐怖的景象,右手緊握一支畫筆,畫布上未竟的畫作卻是一片空白。

宋慈接報後,立即前往墨香閣。畫坊內氣氛凝重,學徒們聚集在一旁,個個神色惶恐。張若谷生前無疾無痛,突然暴斃,令人匪夷所思。

宋慈步入畫室,細細觀察。室內並無搏鬥痕跡,唯有張若谷臨終前的驚恐表情令人心寒。他拿起張若谷手中的畫筆,發現筆尖殘留著一抹未乾的墨跡,墨中似混有不明粉末。

趙清風蹙眉:“宋兄,這粉末似有異樣,是否是毒物?”

宋慈點頭,將粉末取樣送往大理寺化驗。他轉而審視張若谷的畫作,雖未完成,但紙上隱約顯現出幾道模糊的線條,似乎是某種圖案的輪廓。

李芸在一旁提到:“大人,張若谷生前以畫魂聞名,這幅畫或許與他的死有關。”

宋慈微微頷首:“正是。我們需查清他畫中的秘密。”

宋慈開始從張若谷的身邊人著手調查。學徒們提到,張若谷近日創作了一幅名為“畫中人”的畫作,靈感來自一位神秘女子。據說,張若谷為此傾注了極大的心血,但女子身份無人知曉。

宋慈深入查訪,發現張若谷生前曾頻繁往來於城南一座茶館,每次皆與一名身著藍衣的女子會面。宋慈帶著畫像前往茶館,店主認出女子,稱她名為柳如煙,是一名江湖藝人,常年流浪,數月前才到京城。

宋慈追蹤至柳如煙的住處,卻發現她早已離開,留下的一封信中僅寫著:“畫魂已散,緣盡於此。”

宋慈意識到,柳如煙極可能知道真相,但她的突然離去耐人尋味。宋慈命趙清風繼續追查柳如煙的下落,而他則返回墨香閣,試圖破解“畫中人”畫作中的玄機。

大理寺的化驗結果顯示,畫筆上的粉末確為劇毒,但毒性極為特殊,僅在特定溫度下才會發揮致命作用。宋慈推測,張若谷的死因並非單純中毒,而是因毒粉與某種外力共同作用,導致死亡。

他再次檢視未完成的畫作,發現畫布上殘留的墨跡在火光下泛出微弱的光芒,彷彿暗藏玄機。他將畫作交予擅長繪圖的李芸,請她嘗試復原。

經過數日的努力,李芸終於復原出畫中的圖案,竟是一張神秘符咒,似有某種詛咒之意。

趙清風帶來訊息,柳如煙被找到時,已奄奄一息,顯然受了重傷。宋慈親自前往探視,柳如煙臨終前吐露真相:她與張若谷本是戀人,因張若谷執迷於“畫魂”之術,欲透過畫作永存二人情誼,遂引發不幸。她無意中洩露張若谷的秘密,引來覬覦之人,導致悲劇發生。

宋慈透過柳如煙的口供,鎖定幕後真兇是一名叫賀文斌的畫師。他曾因技藝不如張若谷心生嫉妒,得知張若谷的研究後,暗中策劃毒殺,並盜取畫作秘方。

宋慈設計將賀文斌引入畫坊,當場揭露他的罪行。賀文斌見事情敗露,企圖逃跑,卻被宋慈親自擒獲。在大理寺,賀文斌對其罪行供認不諱。

張若谷的死因真相大白,京城文人紛紛感嘆:“畫魂雖散,正義長存。”

宋慈安慰眾人:“張若谷雖逝,但他的藝術與情誼將永存人心。世間萬物,無一不可為善,願諸君引以為戒。”

趙清風深有感觸:“宋兄,每次你都能以智慧揭開迷局,令人敬佩。”

李芸微笑道:“大人,您的公正與無畏,始終是我們追隨的信念。”

宋慈凝望遠方,輕聲道:“每一個謎案的背後,都是人性的考驗。願這世間少些紛爭,多些和平。”

青瓷浮屍案

初春的清晨,京城西郊的荷花池泛起淡淡的薄霧。池水清澈見底,平日裡是文人雅士賞花吟詩之地。然而,一具浮屍的出現打破了這裡的寧靜。

巡邏的衙役在荷花池中發現一具女子屍體,年約二十,身著素雅的青瓷色長裙,面容清秀,頸上繫著一條紅色絲巾。她的姿態彷彿沉睡,然而雙手緊握,指甲嵌入掌心,顯然在死前經歷了劇烈的掙扎。

宋慈接到報案,立即趕往現場。趙清風和李芸陪同左右,三人一起蹲在池邊,仔細檢視屍體的情況。

“宋兄,這屍體的表情與手上的痕跡,似乎不像單純溺亡。”趙清風觀察後說道。

宋慈點頭:“是的,這位女子的死亡有異。我們需要儘快查明她的身份,並確定死亡的真正原因。”

透過屍體上的衣物和佩飾,宋慈很快查到死者名叫白若蘭,是京城一家青瓷坊的老闆娘。青瓷坊在京城頗有名氣,以製作精美的青瓷聞名。白若蘭為人溫婉謙和,與人無爭。她的突然死亡,引起了坊間的種種猜測。

宋慈前往青瓷坊,拜訪白若蘭的家屬和朋友。白家的人悲痛欲絕,但無一能解釋她為何會出現在西郊的荷花池。

“白若蘭平日並不常去西郊,何以會獨自前往?”宋慈心中疑問重重。

李芸在一旁提到:“大人,或許她去西郊是有約在先。我們可以查查她最近是否有與人通訊或約定。”

經過一番調查,宋慈發現白若蘭生前曾與一名姓何的商人往來密切。何商人經營瓷器生意,最近與白若蘭洽談合作事宜。據說,白若蘭有意擴大青瓷坊的業務,與何商人一拍即合。

宋慈請來何商人詢問。他神色慌張,言辭閃爍:“宋大人,白老闆娘確實與我有合作意向,但她的死與我無關。”

“無關?那麼她為何會獨自前往西郊?”宋慈銳利的目光逼視著何商人。

何商人嚥了咽口水,終於吐露實情:“白老闆娘曾與我約定在西郊相見,但她未曾出現。我等了許久,最終未見人影,便自行離開。”

宋慈命人查驗荷花池周圍的痕跡,發現一串雜亂的腳印通向池邊,顯然有人曾在此徘徊。此外,在池邊的一株老柳樹下,發現一塊青瓷碎片,正是白若蘭生前常帶的青瓷佩飾。

“此案與青瓷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宋慈心中篤定。他回到青瓷坊,重新審視白若蘭的工作與生活,發現她最近似乎遇到了某些麻煩。

青瓷坊的夥計透露,白若蘭近來常與一名陌生男子爭論,此人自稱是她的遠親,要求分一杯羹,但白若蘭並未答應。

宋慈追蹤到這名男子,名叫白興,是白若蘭的堂兄,性格暴躁,常因財務問題與人發生爭執。面對宋慈的質問,白興拒不認罪,但他眼中的驚慌無法掩飾。

經過深入調查,宋慈查出白興曾在白若蘭死前與她有過激烈爭吵。兩人爭執不下,白興一怒之下將白若蘭推入池中,見其掙扎無果,便匆忙逃離。

宋慈將白興押送至大理寺,面對確鑿的證據,他不得不低頭認罪。白若蘭之死,因家族內部的矛盾而引發,實在令人唏噓。

青瓷浮屍案告破,白家的傷痛難以平復。宋慈勸慰白家人:“正義已得伸張,願你們節哀順變,往後以和為貴,避免再生紛爭。”

趙清風嘆息:“宋兄,這案子再一次展現了人性的複雜與脆弱。”

李芸輕聲道:“大人,您的智慧與公正,總能讓真相浮出水面。”

宋慈看著遠處的青瓷坊,低聲說道:“人心若能如青瓷般純淨透徹,這世間將少許多悲劇。”

無字遺書案

京城南郊,一座古老的莊園內,一封無字遺書引發了軒然大波。

莊園的主人,程老爺子,一位德高望重的退休官員,在晨間被發現吊死於自已的書房內。而在他身旁的書桌上,赫然擺放著一張潔白的宣紙,紙上卻空無一字。

宋慈接到報案,立即前往莊園。莊園氣氛肅穆,程家人悲痛欲絕。程老爺子一生清廉,晚年退隱鄉間,何以會選擇如此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

宋慈走進書房,細細檢視現場。程老爺子懸掛的繩索結實,腳下的椅子倒地,似乎確實是自縊。然而,書桌上的無字遺書卻令人匪夷所思。

趙清風低聲問道:“宋兄,遺書上無字,這是否意味著什麼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