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9章 關中大亂,諸葛克城敗郭淮(6k)

嶢關上。

漢旗獵獵。

薛悌和王生二將與眾俘虜一般,垂頭喪氣。

兩人怎麼也沒想明白:為何僅僅十日,嶢關就破了!

昨夜營中起火,李平那一千悍卒如神兵天降出現在後方,直接打了嶢關魏軍將士一個措手不及。

若將攀巖而下形象一點,也的確算是“神兵天降”。

噠噠噠......

步履聲響起。

幾個漢軍力士來到俘虜營,瞅了一陣後,上前將薛悌和王生拖起。

蠻橫的力道讓薛悌和王生頓感不適想要掙扎。

一個熟悉的聲音隨之響起:“哎,輕點,別傷著兩位將軍。”

薛悌和王生抬頭一看,卻是十日前上關來勸降的許忠。

許忠一臉笑眯眯的打著招呼:“兩位將軍,十日之期已過,可願投降?若降,則保爾等家室,享關中富庶。”

薛悌和王生只感氣悶。

所謂的十日之期,就是十日破關的意思嗎?

見薛悌和王生低頭不語,許忠又笑道:“別垂頭喪氣,敗給燕王殿下不丟人。

為了破你二人守的嶢關,燕王殿下連用利誘、疑兵、迂迴、火攻等奇計,用了十日才破關。

想那武關夏侯楙,燕王殿下破關也就用了一日,也只用了一個小小的利誘之計。

你二人,足以自傲了。”

薛悌和王生頓感愕然。

瞧這話說的,我二人守了十日還值得誇耀了?

轉念一想。

好像也是這麼回事。

夏侯楙守了一日就丟關,薛悌和王生二人守了十日才丟關。

怎麼看都比夏侯楙強!

“家人在長安,求速死。”

雖然許忠的話說得漂亮,但薛悌和王生也沒忘記長安的家人,利落的表達了不降的態度。

許忠不置可否,而是讓力士將兩人帶到了劉封面前,又近前稟報二人不降及原因。

劉封大笑起身,來到薛悌和王生二將面前,替二人解開了繩索,又讓人端來美酒。

“為保家人而甘願請死,義士也,孤當深敬之,可滿飲此酒。”

聽著劉封那真誠的話音,再看著眼前的美酒,薛悌和王生對視一眼,皆是長嘆一聲,各自取酒一飲而盡。

只是飲酒後,兩人再次出聲“求速死”。

劉封斂容而道;“孤若屠戮義士,又如何能當得起大漢燕王之名,父皇令孤北伐關中,是為了光復漢室,以救黎庶,而非妄造殺戮。

你二人不用求死,也無需投降,只需在這嶢關安心待著莫生事端即可。

若孤能破長安,必送你二人與家眷相聚,屆時再決定:是降是死;若孤不能破長安,你二人便是替曹叡重奪嶢關的功臣。”

薛悌和王生聽得心驚,難以置信的看著劉封。

劉封這常人難有的器量,薛悌和王生二人說不感動是假的,若不是家眷在長安為質,二人此刻都能跪地請降了。

二人抱拳行禮,沉默不言,卻又盡在不言中。

劉封又示意許忠帶著力士將二人帶回俘虜營,許忠會意,沿途善言安撫薛悌和王生二人,又借二人回營時安撫俘虜營的眾魏俘。

能成南鄉豪強又敢走私的,就沒一個簡單的。

許忠雖不似名士有名,但作為許氏四兄弟的老大,權謀心計也一點不差。

眾魏俘也不是人人都如薛悌和王生這般心志堅定,有不願降者,同樣也有願為劉封效力的。

連薛悌和王生兩個不願降的都被善待了,那願降的又豈會差了?

在許忠替劉封安撫拉攏眾魏俘期間,劉封也在與法正商議接下來的戰略方向。

眼下嶢關已取,距離長安只有百餘里坦途。

若長安守將是個膽怯少謀的,在聽到嶢關丟失的風聲後要麼棄城而逃要麼開門投降。

考慮到長安守將是曹叡,這個連曹操都要稱讚的長孫,必不會因為劉封兵臨城下就棄城而逃或開門投降。

強攻長安並非上策。

“可先以‘聲東擊西’之計,佯裝攻取潼關,營造出鎖關之勢,曹叡聞訊或會分兵扼守潼關以保歸路。

再以‘攻心’之計,於關中諸縣廣散檄文,製造諸縣恐慌,誘引諸縣官吏士民響應。

配合‘流言’之計,散佈曹叡棄守長安,尤其是長安以北,或可拖延曹真返回的時間。

殿下則於長安以西,擇道設伏,效仿孫臏‘以逸待勞’之計,伏擊自隴右歸來的魏軍。”

法正深諳關中地理,在作戰地圖上勾勒了一個個的位置,配合自俘虜口中得知的關中情報,連環定計。

不得不說。

若論治理政務,法正的才能只能算一般。

單是法正那睚眥必報的性格就不可能讓麾下官吏心服口服,陽奉陰違者必不會少。

若論出謀獻策,法正的才能就算頂級了。

不用去考慮人際關係,也不用在乎是否得罪人,只需要問策的人來決定計策是否可行。

聲東擊西、攻心、流言、以逸待勞等計策層出不窮,層層配合,再加上取嶢關時的連環用計,將劉封所屬精兵悍將的戰力發揮到了最優。

以前劉封需要自己去苦思冥想如何用計如何實施,牽制了劉封太多的精力。

而現在有了法正在,等於給劉封上了個外接大腦,可以讓劉封更專注於統兵排程和戰場廝殺。

“法令君之策,甚合孤意。”

劉封不吝讚賞。

以前跟法正有矛盾歸有矛盾,入關中這段時間這矛盾也基本煙消雲散,相互間的配合也頗為默契。

劉封敬重法正的謀略,法正也敬重劉封的武勇。

若非劉封只是燕王而非太子,這默契還會更深。

琢磨了片刻。

劉封遂令將軍吳班、趙融引一千軍帶著一千新降之卒前往潼關,執行“聲東擊西之計”。

留將軍輔匡、傅肜引千人及千餘新降之卒在嶢關,由法正統領,配合虞翻、樊成等文吏,負責看押俘虜糧草,並協同執行法正的“攻心”之計和“流言”之計,製造恐慌、策反關中諸縣。

劉封則親引王平、李平等諸軍步騎萬人,前往長安以西阻擊自隴右歸來的魏軍。

奇謀雖然能打出先手優勢,但能否徹底擊敗關中魏軍,依舊得靠劉封及其麾下將士的武勇。

“張郃驍勇,又有驍騎。殿下此去,可要萬加小心,若不能擋,可撤回嶢關,再謀他策,萬萬不可勉強。”法正仔細叮囑。

有了嶢關,即便不能攔截隴右的魏軍返回,也不等於奪取關中的計劃失敗了。

隴右的魏軍返回了,隴右的劉禪大軍也會跟著而來,只是讓長安的防守變得更堅固,讓攻打長安更耗時。

關中之地也非長安一城一池,即便曹叡能守住長安孤城,劉封劉禪兄弟也能將關中大部分地區都拿下。

倘若劉封勉強為之,一旦有個意外,不僅士氣受挫,得到的嶢關、武關也會再度被魏軍奪回。

得不償失!

故而。

法正貫徹的想法就是:能擋則擋,不能擋就退回嶢關,咽喉之地已經得到了,不用急於求成非得一擊致命。

劉封點頭應諾:“法令君之言,孤已謹記,孤會相機而行的。”

劉封的動作很快。

作為常年征戰沙場的悍將,劉封對征戰已經有了近乎身體上的本能。

而劉封的威望,也同樣在眾將士心中如同神一般的存在。

只要劉封親自統兵,士氣就會比別將統兵更勝五分。

這就是劉封用實打實的戰績打出來的軍中威望,能讓將士有一股“所向披靡”的無敵之感。

只要劉封在。

不論是以寡敵眾還是以弱敵強,都不會動搖將士的信心。

這就是“名將”之力。

打出來的威風,殺出來的凜氣。

.....

如預料。

長安城中的曹叡,在得知劉封十日破嶢關後,驚駭莫名。

此刻的曹叡,暗暗慶幸沒有親自去嶢關督戰。

這要去了嶢關,不僅嶢關會丟,他這個大魏太子也極有可能被生擒。

連大魏太子都被生擒了,長安都不用守了。

直接就得開門投降!

而那時,尚未返回的曹真、張郃等關中將士,就成了喪家之犬了。

都不需要打,軍中將士都能逃跑大半!

就如昔日劉備被呂布偷襲下邳,將士或逃或降,劉備只能殘兵敗將逃往海西一般。

“幸有太尉良言,否則孤必受大辱!”

曹叡長長的吸了一口氣,按捺內心的恐慌。

劉封一路勢如破竹的威勢,讓曹叡這個久隨曹操見過大場面的大魏太子都心緒不寧,更遑論長安城內的官吏軍民了。

也幸虧有鍾繇這個太尉在,分擔了曹叡的壓力,不然曹叡單是安撫長安城內的官吏士民都得焦頭爛額。

常言道: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還未等曹叡穩住心神,又有探子急急來報,稱“有漢軍向潼關進兵”。

“潼關?劉封怎會忽然去打潼關?莫非潼關也有劉封的內應?”曹爽驚呼。

由於劉封十日破嶢關的細節並沒傳到長安,潰兵也不知道嶢關是怎麼被攻破的。

不論是曹叡還是曹爽都認定有嶢關守將被策反,否則不可能劉封按兵不動九日忽然一日就破了嶢關。

武關守將被策反,嶢關守將也被策反,焉知潼關守將不會被策反?

曹叡也是嚇了一跳。

劉封的進兵速度太快,曹叡也不得不多想。

萬一潼關守將中也有劉封的內應,潼關一鎖,整個關中都成漢軍的甕中之鱉了。

“請太子速往潼關!”曹爽擔心曹叡有失,厲聲請命。

曹叡搖頭,否掉了曹爽的提議:“未戰先逃,長安如何能守?眼下徵西將軍和左將軍都未歸來,孤若逃了,豈不是陷諸將於危險之中?斷不可如此!”

頓了頓。

曹叡又道:“昭伯,孤在長安城已無可用之人,你親自去潼關。”

曹爽驚道:“殿下,我若去潼關,倘若長安城內......”

曹叡打斷了曹爽的話:“不可胡說!長安城內,皆是忠臣良將,豈會有叛孤小人?如今諸事緊急,不可再遲疑,更何況,還有太尉在城中,足可應對。”

曹爽見曹叡態度堅決,咬牙道:“殿下放心,我必不會丟失潼關,若長安事急,殿下也不可勉強,可速來潼關。”

受劉封一路破武關、嶢關以及法正“攻心”和“流言”的影響,如今的關中地區,用“雞飛狗跳”來形容也不為過。

原本在安定平叛準備連通涼州諸將南下隴右的曹真,在得知劉封兵臨長安後,不敢有半分遲疑,也顧不得安定士民會有何想法,一路強徵船隻糧草,沿著涇水直奔長安。

見此情景的楊條等豪強,再次生了響應之心。

剛到街亭不久的張郃,留下楊秋抵擋孟達後,也匆匆率軍返回。

在街亭感受到壓力驟降的孟達也覺察到了不對,忙將變故傳於略陽的諸葛亮。

諸葛亮當機立斷,放棄了在略陽固守的原計劃,增派馬超、魏延等將,反攻街亭的楊秋;又令姜維、李嚴等將強攻臨渭。

雖然情報尚未傳來,但諸葛亮猜測能讓魏軍增援來而復返的原因,唯有一個:劉封入關了!

武關奇襲的計劃,只有極少人知道。

整個隴右也就諸葛亮知道內幕。

其餘人如李嚴、魏延等人,或許能看出一些門道,但基本都以為諸葛亮是來協助取隴右,來“斷隴”的。

張郃一走。

楊秋的壓力倍增。

尤其是馬超帶著不知從哪召來的近萬羌兵,將楊秋嚇得不輕。

雖說臨時召來的羌兵戰鬥力不高,但馬超的威名卻讓楊秋驚懼。

楊秋是昔日跟著馬超起兵反曹後唯一還活著的涼州軍閥,對馬超的懼意是刻在骨子裡的。

同樣。

馬超對這個投了曹操的昔日盟友也是恨意不少。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張郃離開不到三日,楊秋在街亭的大寨就被擊破。

自知返回長安必被問責的楊秋,帶上殘兵往安定而逃。

直到破了楊秋後,諸葛亮才將劉封奇襲武關詳細計劃告知眾人,楊秋軍的俘虜也證明了張郃來而復返。

孟達眼疾手快:“丞相,我深諳關中地形,願為先鋒追擊張郃,與燕王合兵!”

由於在街亭擋住了楊秋且又及時覺察到了街亭魏軍變故,孟達這次也是立了大功了。

功勞一立,孟達就感覺自己的腰板也硬起來了。

此刻的孟達,更有一種想要迫切的在劉封面前顯擺的慾望:昔日奪我兵權,今日不也得我孟達引兵增援?

被劉封打壓數年,孟達迫切的想出這口悶氣。

雖說史載的孟達反覆無常,但如今的孟達倒也沒那麼令人討厭了。

硬仗也是實打實的打了的。

荊州之戰守住了關鍵的秭歸,隴右之戰又守住了關鍵的街亭,縱然私德上有瑕疵,也是瑕不掩瑜。

一旁的魏延也是積極請戰,不願落後於孟達。

諸葛亮沉吟片刻,同意了孟達和魏延的請戰,令二人挑選精銳五千追擊張郃。

二將大喜。

雖然要同去,但二將倒也沒再爭執。

既是大功,自然也不可能讓一個人獨享。

待二將離開後。

諸葛亮一面令馬超北向涼州,震懾涼州諸將;一面再派使者前往安定招撫安定諸縣,一面又兵指臨渭。

臨渭是曹魏在隴右最後一城,由郭淮、胡遵、州泰等將在御守。

原本憑藉臨渭城池堅固,倒也能勉強守住。

可如今。

看著諸葛亮大旗出現在臨渭城下且漢軍又是自街亭而來時,郭淮的心中也充斥了驚駭。

“街亭,敗了?”郭淮又驚又疑。

而下方。

姜維持槍策馬,高呼勸降:“郭淮,丞相敬你乃幷州名士,有數言相告。

今大漢旌旗所指,三郡歸心、涼州屏息,燕王殿下又破武、嶢二關兵臨長安,張郃來而復回,楊秋兵敗逃竄,曹真自顧不暇。

獨你困守孤城,豈不識天時?

縱你盡忠死節,可念城中將士父老安危?

焉能因你一人之過而害了眾人性命?“”

“諸葛丞相有言:若你開城歸漢,不僅城中將士父老可免遭兵燹,也可保你官爵如舊,更許爾鎮撫西陲。

若執迷不悟...”姜維忽勒馬迴旋,身後漢軍齊舉戈矛如林,寒光映日:“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郭淮臉色大變。

本就懷疑街亭有變,楊秋可能敗了。

郭淮沒想到的是,張郃來了又回去了,原因竟然是因為劉封破了武、嶢二關兵臨城下?

城頭州泰大喝:“姜維,你以為這等虛假之言能誑騙得了我等嗎?若武、嶢二關已丟,你又豈會比我等先得到訊息?此等伎倆,也敢來獻醜?”

姜維大笑:“州泰,你不過一介匹夫,又豈知軍略大勢?應丞相之意,今日也讓你敗個明白。

不論是太子取隴右,還是陛下攻宛洛,都只是為了掩護燕王殿下奇襲武關的佯攻。

你不識大略,又如何能懂得奇謀應變之機?

倘若武、嶢二關未失,燕王殿下也未兵臨長安城,張郃又豈會來而復回?楊秋又豈會兵敗逃竄?你心心念唸的增援又為何遲遲不至?

知道為何要在冬季用兵隴右嗎?

只因在雍、涼有威名的張既和蘇則去年都死了,郭淮新任雍州刺史威名未立,涼州刺史孟建又是丞相故友。

此乃天縱良機!

你連這都看不明白,如何為將?”

州泰面紅耳赤,一拳狠狠的砸在城頭上,怒而大呼:“姜維,有本事你就攻城,莫要逞口舌之利!”

姜維大笑,槍指州泰左右:“州泰,你若要為偽魏盡忠,自刎便可,何必拉上左右的將士同死?

你能青史留名,且受曹丕厚養子嗣,你左右的將士死了可就只剩黃土一堆,無人問津。

按曹賊的規矩,前方將士戰事,後方的妻女也會分為旁人妻。

可憐啊!為了曹賊死戰,妻女卻要受人凌辱,換做是我,肯定忍不了!”

州泰面色大變,下意識的按住了刀柄,警惕的看向左右。

不待州泰再開口,下方的漢軍開始齊呼“速降”,聲如雷霆,似要貫穿九霄。

郭淮急與胡遵、州泰商議。

“如今士氣低迷,援軍又退,臨渭已經不可守了,速往陳倉,儲存軍力,等徵西將軍和左將軍解決長安危機,或還有機會反攻隴右。”

胡遵和州泰亦是認可郭淮的分析。

苦守多日,一直都是靠著“增援即將到來”等等來提高將士計程車氣。

如今楊秋敗了、張郃退了,將士也不會再聽郭淮的忽悠了。

尤其是姜維那句“為了曹賊死戰,妻女卻要受人凌辱,換做是我,肯定忍不了”,更是直戳普通魏卒的心坎。

雖說郭淮對曹魏的這個規定也認為不妥,但郭淮改不了普遍認知。

郭淮也擔心。

倘若繼續這樣守下去,晚上會不會被怨氣太重的底層將士給抹了脖子送去請功。

見胡遵和州泰都認可了退守陳倉,郭淮遂不再遲疑,當即挑選了還能戰的將士兩千人,準備趁夜突圍。

而城池則交給馬遵來守,郭淮也說得很直接:你若回長安,必被問罪;你若助我突圍,今後你的家眷我來保;若不願意,現在就砍了你,你家眷也得受累。

馬遵無奈,只能同意郭淮的安排。

是夜。

郭淮引胡遵、州泰等將士偷偷出城,欲走渭水小道撤往陳倉。

剛出城不久,就遇到姜維攔路。

姜維持槍大笑:“果如丞相所料,郭淮,今日是你死期矣!”

郭淮大驚失色,喝令左右:“如今退無可退,眾將士,隨我死戰!”

胡遵、州泰亦是大喝,引兵上前急攻。

廝殺間。

又有兩路兵馬殺來,一路李嚴,一路張翼。

一陣陣“郭淮休走!”的呼聲此起彼伏。

郭淮更是心驚膽顫。

正要無路時,忽見姜維後軍一陣騷亂。

一將衝殺而來:“使君安在?戴凌在此!”

又聽得戴凌大呼:“爾等漢狗,中左將軍之計了!”

後方漢軍被戴凌衝亂,郭淮急急上前合兵。

戴凌卻又低聲道:“使君快走,此乃疑兵之計,騙不了太久!”

原來戴凌自被郭淮安排去當疑兵佯攻漢中,走到中途又得到郭淮傳訊回守陳倉。

回到陳倉後又驚聞張郃回返長安,戴凌恐郭淮有失,遂在陳倉佈下疑兵,暗中偷走渭水小道來接應郭淮。

正巧遇到郭淮突圍時中計。

郭淮心驚,致謝許諾:“若能逃得性命,今後必有厚報!”

隨後。

郭淮又令軍士大呼“左將軍就在前方,速與左將軍合兵”,匆匆而走。

黑夜中不知真假,姜維、李嚴、張翼也不敢緊追,怕張郃真來了個去而復返。

張郃善巧之名,早已經名震雍涼。

直到天明眾將才發現中計,不由懊惱,來尋諸葛亮請罪。

諸葛亮沒有責怪眾將,只言道:“偽魏本就多才俊,也無需氣餒,眼下春水將漲,先拿下臨渭,再走渭水入陳倉,以助燕王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