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9章 朱標定政,朱棣廢了

朱標最近看朱棣越看越不順眼。

主要是感覺這傢伙快廢了。

雖說作為太子,看到自己的兄弟廢了,對自己沒威脅,應該是件值得高興的事。

但朱標可不是普通太子,他是史上地位最穩的太子。

只要馬皇后以及他背後的淮西勳貴集團在,即便是強勢如老朱也不可能廢了他。

所以在確定以後可以來現代治病,不會英年早逝的情況下,朱標從來都沒有在這些弟弟們身上感受到威脅。

哪怕老四後來做了永樂大帝。

因而做為地位穩如泰山的太子,朱標並不希望看到弟弟們頹廢。

如果這些弟弟能有所作為,將來立下不世之勳,對於朱標這個哥哥來說,亦是件好事。

畢竟作為開國皇帝的兒子,他們都要進行軍事化訓練。

跑步、刺槍、騎馬那都是基礎課程。

長時間的基礎訓練,讓朱家二代不僅擁有很高的軍事素養,體能也很強大。

朱標雖然從未出過手,但事實上作為朱家老大,從小軍事訓練,他的戰鬥力也很猛,是真正的等閒三五個人近不了身。

以前朱棣也這麼厲害,後來歷史上更厲害,繼續這樣下去實在是太可惜了。

要明白朱標可是已經知道了未來朱棣的戰績。

堂堂永樂大帝卻如此度日。

每天吃了睡睡了吃,要不就是打遊戲看影片。

人都胖了至少十多斤。

這樣下去還得了?不過老四說得沒錯,確實沒辦法。

是父皇讓他來的。

只是有些浪費人才了。

只能希望老四自己注意點。

軍事能力先不談,至少也要把身體搞好,別這麼繼續胖下去了。

朱標心裡想著,自己則走到了沙發邊坐下,把手中的一個筆記本放上去說道:“雲峰,過來幫我看看,”

“怎麼,已經深思熟慮好了?”

朱雲峰湊了過去。

“嗯,你之前說做制度改革要有規劃和反覆磋商,而且還要有調查,這是我研究了古代很多改革措施之後,制定好的政策。”

朱標把筆記本攤開道:“你幫我分析分析。”

朱雲峰拿來看了看,朱棣則百無聊賴地坐在一邊扣手指頭縫的泥垢。

初時朱雲峰還以為這只是改革大綱。

但隨手翻開,這筆記本是a4規格,差不多一百頁左右,上面居然密密麻麻寫了至少得有八十多頁,佔滿了大半。

看來朱標改革的熱忱還是很高啊。

而且都做了分類與規劃,顯然是有備而來,要對大明整個體制進行全方面的改革。

第一頁就是稅務改革,對全國賦額裁減,特別是江南地區,舊額每畝交七鬥五升至四鬥四升的,減十分之四;四鬥三升至三斗六升的俱只徵三鬥;三鬥五升以下徵兩鬥。

歷史上老朱也是做過對江南地區的賦額裁減,但即便如此,比起其他省府,賦額仍然極重。朱標這次裁減比老朱的力度要大一倍,看來是決定輕徭役減賦稅了。

“我透過網路以及現實當中實地核查發現,父親對於稅務制度的制定是相當完美的,至少對於我大明初年來說,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

朱標見朱雲峰正在看他的稅務計劃,就說道:“大明初年南方富庶北方貧瘠,因而北方賦稅少,而丁役多。南方賦稅多,丁役少。十分契合目前南北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我想在這方面革新,卻發現並沒有革新的地方。因而只能在稅務方向上下手。為此我制定了一些策略,比如這第一便是輕徭役減賦稅,與民休息。”

他繼續說道:“二是全國無論貴賤、王公、勳貴、士紳、官員,俱要一體納糧。三是減少南方官田數量,在北方開荒,準備推廣紅薯、玉米、土豆等作物。四是徵收商稅,五是加大監管力度,如淋尖踢斛、多收斛面者上下級一律承擔責任,再改不知者不坐的說法,改為責任制度,只要出事,就得擔責。六是取消儒學生員一切優待,徭役也要參加。”

朱雲峰認真地看著,發現朱標還是做了很多功課,微微點頭道:“嗯,你這個方向是對的,老祖宗早期制定的政策確實是完美契合目前局勢的策略,想要大幅度改動怕是不行,只能在細節之處動刀。”

“但也就這幾十年吧。”

朱標嘆道:“你說的沒錯,父親的政策也就大明初期這幾十年有用,到了老四的永樂時期,基本就成了禍害大明江山的策略,老四也是,真是蠢笨,見父親的政策已有貽害的情況,為什麼不改改呢?”

啊?旁邊朱棣一臉茫然。

我是誰。

我在哪?我怎麼改?tm的。

我都不是永樂大帝了,我改個毛哦。

“也怪不到老四,他是造反當的皇帝,要是推翻了父親的政策,那不是否認了自己的正統性嗎?”

朱雲峰為朱棣說了句話。

老朱在明初制定的稅收制度其實是很合理的,這一點沒得黑。

南方富裕就多徵收,北方貧窮就少徵收。

除了南方徵收得過狠,比可持續竭澤而漁還狠,以至於早期年年定額的稅都收不上來以外,其它倒沒什麼太大問題。

他甚至為了防止下面官吏多收糧食搞貪腐,在這方面都細緻入微。

如在他制定的《明律·戶律·多收稅糧斛面》中就有:“踢斛淋尖,多收斛面者,杖一百”的規定。

但沒什麼用。

明初官員工資雖然比不上宋朝,也比不上唐朝,可維持基本生活是沒什麼問題,只是不算特別富裕。

然而寶鈔濫發,手上的錢越來越不是錢,生活就愈發貧困,像海瑞這樣完全不貪不佔的官員,哪怕已經做到了正二品,也是窮困潦倒。

結果就是他做的規定全成為廢紙,有明一朝東南官員拼命想辦法減免賦稅,下面底層官吏踢斛淋尖,多收斛面可勁盤剝。

至弘治中興時,明朝朝廷可以徵收的賦稅從明初850萬頃地,縮減到了400多萬傾,減少了將近一半。

這就在於明朝特有計程車紳集團可以免稅的制度。

事實上朱元璋只是規定了“俱照儒學生員事例,一體優免本身雜泛差役。”也就是免除徭役,以激勵讀書人。

但就像是在大網上開了個口子,歷代明朝官員就拼命將這個網口子撕大。

到了最後原本只是免除徭役的規定,就變成了免除賦稅,並且即便有賦稅,也能透過各種辦法轉嫁給百姓。

以至於只要考上舉人,頃刻間就有無數人來拿著土地投獻免稅,從而有了窮秀才富舉人之說。

范進就是典型的例子。

朱標顯然已經從這一點上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從而開始給老朱打補丁。

朱雲峰翻了翻朱標制定的所有政策,發現特別大幅度的改動沒有,幾乎全是打補丁。

比如在藩王的規定上,藩王的財政不再由中央朝廷支付,而是由歸屬於王府的田土供應,並且要納稅。

在衛所制定上,取消世襲制度,核定滿五年轉為民籍,計劃在未來他掌權的時候,漸漸把衛所全面裁撤,轉為募兵制度。

只能說在現有的基礎上,朱標想大刀闊斧還是不現實,這不符合明初的現狀。

不過即便如此,他做得也不錯了。

就像裡面除了在稅務方面進行多方面的細節補充,以減少民間的負擔以外,還對官員有各種限制、福利、kpi考核等措施。

考核方面是學張居正考成法,以六科與內閣進行制度監察,加強地方管理。

限制方面就是權力限制,朱標想擴大御史臺的監管範圍,改御史臺為都察院,在全國增設都察官員。

老朱之後肯定會把儀鸞司與親軍都尉府合併為錦衣衛,一個暗中刺探,一個明面督查,從而全方面對地方官員進行有效監督。

福利方面提高了工資待遇,明初官員工資基本上只能養家餬口,一品官員一千石糧食加300貫紙鈔,相當於1300石。

不提宋朝官員那誇張的工資待遇,唐朝的一品官員是七百石糧食加職田12頃,永業田60頃。注意是頃不是畝。

以唐朝每頃50畝來算,就是3600畝,即便每畝只產3石,那也是一萬多石的工資水平。

而九品官員明朝是65石加30貫寶鈔,相當於95石糧食。

唐朝則是30石,職田二頃,永業田二頃,相當於一年工資600多石糧食。

關鍵這就算了。

寶鈔還要貶值啊,根本達不到一貫等於一石糧食的購買力。

其中差距有多大可想而知。

所以朱標也馬上做了改動,在糧食方面,一品改成了一千石糧食,加300銀元,加官田12頃。

至於官田怎麼來的倒也簡單。

現在北方像河北、河南等宋朝以前,中原傳統的農業大省人丁凋零,荒田荒地非常多。

他打算趁著現在每年能有額外1000多萬貫銀元的時期,在北方進行以工代賑,以現金形式投入受賑濟地區實施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北方又窮又破人丁又少,糧食產出也低,服勞役的話負擔太沉重了。

因此最好的辦法還是透過朝廷花錢,對北方河南、河北地區大搞水利、道路等建設,一來刺激經濟,二來增長農業,三來也是吸引人口。

並且規定像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國家都必須花錢,而徭役則只需要負責相對輕鬆一點的運輸、修補、維護等工作。

比如朝廷要修一座水利設施,這個要花錢出銀子,僱傭百姓來做。但水利設施出了點問題,要修補維護,那就透過徭役來解決。

如此也能大大減少百姓的負擔。

“嗯,從制度的設計和修補方面,是非常合理的。”

朱雲峰看完了所有的制度設計,點點頭道:“只是我想告訴太伯爺你的是,這世上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能用的制度,一項政策經過30年基本上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根本問題不是制度好壞而是要有改變的能力。現在這些制度比較合理,不代表以後合理,所以我認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是很有必要。”

“是啊,我之前研究政策,網上都說政策具有滯後性,往往不是提前發現情況就改,而是出了問題,再想方案研究,最後層層調查,可能要好幾年後才能對制度進行重新改變。”

朱標亦是說道:“想要對任何政策進行及時更正實在是太難了,不過也幸好我們能看到未來的事情,能夠及時進行調整修改,不然父親的制度確實會對以後造成很大的影響,不過也多虧了你。”

說罷朱標笑道:“若不是雲峰你能想辦法弄到錢來,這些制度很多都沒辦法推行的。”

“說到底任何朝代都缺錢.嗯,除了宋朝。不過宋朝屬於中央留存多,地方留存少的情況,對民間持續盤剝導致。但宋朝也有它的優點。”

朱雲峰想到了趙駿,就說道:“在商業稅上宋朝是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並且宋朝大力推廣商品經濟的發展,結算方式也比較先進。明朝收不到商稅是個敗筆,明朝後期的商業繁榮程度不比宋朝差,教科書上甚至說明朝後期已經具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情況。然而卻是民間留存多而中央留存少,大大肥的只是民間士紳與富商,這也是制度缺失造成的弊端。”

“唔,等今年六月水稻收割,明年把新水稻、土法堆肥制度推廣到全國,全國糧食產量暴增之後,我就會大力推廣商業繁榮。”

朱標點點頭,這是個趨勢,只有農業革命了,糧食豐盛,才能加大商品經濟發展。

商品經濟發展了,朝廷才有錢搞工業革命。

“那就做個計劃嘛。”

朱雲峰笑道:“搞個五年或者八年計劃之類,每幾年搞一次這樣的發展大方向,以後定個基調,每任皇帝都要如此推行,朝著定下的目標進發。如果達不到,那中間肯定出了問題,就去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就能夠順理成章,每過一段時間就進行一次改革,也就不至於出現制度僵化,乃至各個階層都對大明失去信心的地步。”

“好,那你覺得這些措施還有要修改的地方嗎?”

朱標又問。

“基本上已經做得很完善了。”

朱雲峰搖搖頭,表示他已經沒有可以幫忙修改之處。

畢竟朱標做這些內容可不是靠在現代想象。

而是結合現代觀歷史,在歷史中找到的老朱留下的弊端,再親自調研。

這段時間朱標也是研究朝廷內部官員制度、地方百姓生活情況、江南士紳佔有田畝的情況以做出的應對。

在整體上主要以加強中央集權,加強行政效率,緩解土地兼併,減輕百姓負擔為主。

如果在原來歷史上,朱標要做這樣的改革很難。

螺螄殼裡做道場。

就那麼大點盤子和實力,你減輕了百姓負擔,那朝廷收入就減少,還是得引發一個郭桓案來彌補虧空。

但朱雲峰的出現給了朱標極大的幫助,銀元彌補了朝廷虧空,每年一千多萬貫,相當於目前朝廷財政的三分之一,是一筆巨大的收入。

等以後經濟發展起來,向海外出口,或是直接掠奪都沒什麼問題。

所以關鍵在於現有的經濟基礎,如何決定上層建築,以及下層發展。

朱標這段時間的研究沒有白費,已經做得相當好。

朱雲峰自然沒有可以指摘的地方。

畢竟他連藩王制度都已經進行了約束和改變,以目前的情況下,藩王制度不能取消,那如此就已經做到了極致。

“既然如此,那就這樣。”

朱標站起來,信心滿滿地說道:“待到今年七月,我就正式發行規定這些制度,務必要明年推廣至全國,落實這些政策。”

“嗯,明年基本上就是大明的繁榮年月了,在這一點上太伯爺功不可沒啊。”

朱雲峰吹捧了一句。

“我先走了。”

朱標拿著筆記本說道:“屆時還得與父親好好商議之後才行得通。”

“我送送您。”

朱雲峰跟了過去。

朱棣也站了起來,老老實實站到旁邊。

朱標隨即要走,路過朱棣身側,又看到他,想了想,便叮囑道:“四弟。”

“大哥。”

“切記不可疏懶,不管是軍事還是政治,都要在現代好好學。”

“我明白的大哥。”

“之前看你常在打遊戲,這麼下去可不行,人就要廢掉了,以後縱使不能當皇帝,我也要派你去征伐它國,海外建土。”

“是。”

朱棣連連應下。

“嗯。”

朱標隨後下了樓。

朱雲峰帶著皮皮下樓送了送,一直送到地窖口。

他倆一走,朱棣隨即就像是放假期間,父母終於去上班的孩子,激動地又坐在了電腦前。

“嘿嘿嘿,我的黑馬嘍。”

朱棣沉迷其中,旁邊盤在電腦桌上的蛋蛋貓斜視地看了他一眼,又繼續睡覺了。

等朱雲峰上來的時候,就看到朱棣正噼裡啪啦一頓操作猛如虎,然後就被虎先鋒一拳打死。

“焯!”

朱棣氣死了,說道:“已經死了三百多次了,還是過不去。”

朱雲峰翻起了白眼。

自家這祖宗。

這是要真廢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