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宮,勤政殿。
再見張亮,只見他眼中,猶自帶著意猶未盡。
也不知道昨晚,這老小子做了什麼。
正當李勉猜測間,有尖尖的聲音響起,“陛下到。”
眾臣下拜,齊誦:“參見陛下,陛下聖安。”
“朕安,平身。宣讀吧!”
李勉抬頭望去,馬大伴手上捏著份聖旨,黃皮裹就,朝著李勉眨眼。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藍田縣侯李勉,淑慎性成,勤勉柔順,雍和粹純,性行溫良,克嫻內則……”
安能聽到,卻不懂,李勉有些懷疑,聖旨中的人說的是自已嗎。
倒是封賞聽清了,被封藍田縣公,連帶著楊秋兒,也被封三品誥命。
不但李勉,隨行的二子,以及其它幾位偏將,也被封賞,多的連升三級,少的也有金銀封賞。
出征的將士,也有封賞,或勉勞役,或賞賜金銀。
張亮被加封百戶,變成實封七百戶的國公。
要知道李道宗貴為郡王,不過才實封九百戶。
“謝陛下隆恩。”眾人拜謝皇恩。
“恭喜你,再進一步,就是國公了。”身旁的程咬金,碰了碰李勉胳膊,低聲笑道。
李勉沒有答話,在朝堂上,程咬金可以不遵紀律,反正是慣犯,但他不能。
只要做了,立馬會被御史上本參他。
接下來,輪到了倭國天皇。
李二給他封了個歸義王的虛名,圈養在長安。
封賞過後,李勉帶著聖旨,隨著朝臣一塊出了宮門,不再停留,回了公主府。
把聖旨放進祠堂,李勉回到後院臥室。
臥室裡,兩女已經起床,正在梳妝打扮。
“夫君這麼快就回來了,陛下沒叫你去私下詢問嗎?”楊秋兒好奇道。
“沒有。”李勉回答道。
“不對呀,聽麗質說,陛下有很多事找你問的。”
李勉一愣,搖頭道:“我不知道,反正沒來找我。”
沒來找我,我就當不知道,進宮是不可能進宮的,要問讓他使人來喚。
這時,長樂回來了。
她今天一早就進宮,去陪她母后。
“你回來得這麼早?不在皇宮多待會?”
“不了,我父皇興致很高,一直纏著母后,我不好多待。”長樂笑道。
可李勉總覺得,長樂看他的眼神,像話裡有話。
李勉心神微動,想到自已從倭國帶回來的那百萬兩白銀,算下來,應該已經入庫。
李二不會就因為那個,才興致高吧。
越想越有可能。
理解,窮慣了的人,對突然從天而降的財富,都會喜露於外。
也不知道,李二會不會像李勉曾經寫過奏摺,提議那樣,改“金本位”為“銀本位”。
沒等到李二推行“銀本位”,倒是另一件事,爆發了。
安南阮氏叛亂,進攻南疆。
南疆王趙佗不敵,向長安求援。
在家沒待多少天,李勉便被叫到御書房,和李靖等人一起,商討出兵安南事宜。
“你小子未卜先知,跟伯伯說說,你是怎麼知道安南會反的?”程咬金湊過來,好奇問道。
李勉展顏一笑,“當然是猜的。”
“你看我信嗎,你小子不說實話。”
對李勉給出的答案,程咬金當然不信。
他更願意相信,李勉會未卜先知。
在一眾朝臣看來,李勉有些神神叨叨,加上袁天罡每說起李勉,便推三阻四,話裡行間不敢多說,許多人更加篤定,李勉來歷很大。
遠不是表面上單純的李一兒子身份。
對此,李勉不解釋不阻止,任他們去猜。
跟這次一樣,對程咬金的問話,李勉隨口便敷衍了過去。
至於信不信,跟他有什麼關係。
愛信不信。
反正他信了。
李二瞪了說話的兩人一眼,兩人趕緊正襟危坐,不敢再造次。
“都說說吧,去安南平叛派誰,派多少人,你們今天要討論個結果給朕。”
率先開口的,是身為兵部尚書,如今軍方第一人的李靖,他出列道:“回陛下,安南之地,屢平屢判,若想要竟全功,得派一得力的人,斬草除根,臣推舉侯君集領兵五萬,徵安南。”
李勉愣了愣,沒想到會是侯君集。
歷史上被說天生反骨的傢伙,可很久沒聽到有人說起,更沒見過了。
貞觀年間的將軍,許多都是殺才,而這個侯君集,堪稱殺才中的殺才。
若想要鎮壓住安南阮氏,確實再合適不過。
另一種意義上,侯君集可以算是他師兄。
雖然李靖不認,但李勉可沒和侯君集交惡過,能夠平常心對待。
當下李勉出列道:“陛下,臣附議。”
李二看向李勉,道:“哦,你也覺得侯君集合適?”
“是的,以侯將軍的能力,足以應付安南山地作戰,這一特殊環境,徵安南再合適不過。”
李二點了點頭,侯君集一直跟著他南征北戰,其能力他再清楚不過。細細想來,確實合適。
殊不知,兩人此舉,讓程咬金等人不願意了。
他正想著,發揮下餘熱,帶著兒子們掙點軍功,這給侯君集截胡了,哪能行。
“陛下,臣認為臣更合適,請陛下考慮考慮。”程咬金嬉笑道。
程咬金這一開口,瞬間像被開啟的水壺,一眾武將們都沸騰了,紛紛請命。
其中尤以李道宗,嗓門最大,叫囂最多。
這些殺才們,吵得李二腦殼疼。
“都閉嘴吧,朕自有考慮。再吵,我送你們去漠北吃沙子。”李二怒喝道。
李二這聲怒吼,終於讓現場消停下來。
別人消停了,程咬金可不會消停,逮住李勉,拉著他手道:“勉小子,你不地道啊,明明之前說好,徵安南有我的份,你怎麼現在推薦侯君集那小子,而不推薦我。”
“你今天必須給我個說法,否由我賴你家去,吃你的,喝你的,我就不走了。”
竟直接當著李二的面,耍起無賴。
李勉頭疼,不但頭疼,腦仁也跟著疼。
被程咬金沾上,實在難受,李勉可是體驗過,不想再體驗第二次。
一旁的李道宗幾人,不說話,站一旁看戲。
就連李靖這個最初提議侯君集的始作俑者,也站一旁,不上前幫忙,學著其它人一樣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