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訂單策略

萬達在商業地產專案上的崛起,有賴於王健林採取的一種被其命名為“訂單商業地產”的營銷策略模式:即先找知名商家籤租賃合同,然後蓋商場。

可以說,訂單商業地產模式極大地降低了商業風險。

而在諸多知名商家中,王健林最先打算合作的就是極具號召力的沃爾瑪。

當初在長春萬達廣場專案拿下之前,王健林找沃爾瑪合作可謂四處碰壁。

最初王健林連沃爾瑪的負責人都聯絡不上,不過隨著他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和沃爾瑪主管發展的副總裁碰面了。

雖然王健林得償所願,但是第一次碰面他完全能夠感受到對方對萬達的輕視。

幾次三番後,沃爾瑪才勉為其難同意和萬達專案合作。

而合作的第一步準備工作,就是選址。

在沃爾瑪得知王健林將萬達廣場的選址定為長春後,他們的發展總監一口否決了,因為:沃爾瑪以前在美國選址的時候,只會選擇郊區,從來不會選擇城市,更不會選擇城市的中心。

王健林有自己的想法,他不願意就此放棄。

最後,他親自找到了沃爾瑪亞洲區總裁,並對他闡明瞭萬達的具體構想。

沃爾瑪亞洲區總裁聽後,覺得構想的可行性非常大,於是他到長春的萬達選址作了考察,認為可以一試。

由此,長春萬達商業廣場成功開業。

事實上,王健林早就預料到自己的這一決策會取得成功,但是他並沒有想到長春萬達商業廣場開業後會如此火爆。

而沃爾瑪看到這樣的情況,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架子,決定再和萬達籤5個市中心店的合約。

王健林極力爭取來的與沃爾瑪的合作專案,逐漸發揮出了其固有的潛在價值。

作為入駐長春萬達廣場主力店的沃爾瑪,也很快以其豐富齊全的商品、舒適的環境和讓人信賴的品質,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沃爾瑪的轉變,讓其他商戶聞風而動。

據說,萬達早期在和沃爾瑪合作時,基本上秉承著“半租半送”的思想,但是,長春萬達商業廣場的成功,讓其他商戶看到了其背後可以賺取的巨大效益,因而他們紛紛跑來與萬達合作。

萬達早期在與沃爾瑪的合作上吃了一點虧,但其背後的廣告效益卻不容小覷。

而且,隨著萬達的發展,它與沃爾瑪之間的地位,也在無形中發生著一絲微妙的轉變。

這不失為王健林“舍少取多”經營大計的現實版本。

隨著萬達的發展,與其合作的商家也逐漸多元化起來。

比如,與其合作的超市除了沃爾瑪以外,還有家樂福、tesco、華潤等,而且其中的大多數商家表示,只要萬達願意合作,他們甚至願意放棄選址的權利。

也就是說,萬達將萬達廣場開到哪裡,他們就會到哪裡和萬達簽約。

以前,沃爾瑪和萬達合作需要6個月才能定下來,而此時萬達只會給沃爾瑪60天的考慮時間。

如果沃爾瑪同意,就可以談關於合作的具體細節;如果沃爾瑪超過了60天還沒有給萬達答覆,萬達將會找其他商戶合作。

長春萬達廣場沃爾瑪店業績節節攀升,使得最初將信將疑的沃爾瑪打消了疑慮,雙方的合作關係也上了一個臺階,在後續開發的5個萬達廣場中,沃爾瑪都作為主力門店協同跟進。

“沃爾瑪基本上就跟著萬達走了”,王健林提起這一時段與沃爾瑪的合作,仍是一臉得意。

其實,與沃爾瑪的持續合作對萬達也至關重要,因為這種主力店穩定性好,人流量大,可以提升整個購物中心的人氣,從而惠及中小店鋪。

2005年,萬達又與國美電器結成了同盟關係。

國美是中國最大的家電零售連鎖企業,身處行業領先地位,但其最大的競爭對手蘇寧電器,計劃在2005年新建150家門店,並且開始在經營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大店方面試水。

面對對手的大動作,國美自然不能坐以待斃,其決定在經營規模和內容上實現突破,故此,與萬達廣場的合作也就順理成章了。

王健林曾評價說,國美在業界擁有聲譽,其品牌知名度對帶動消贊者有重要影響,萬達果斷選擇結盟,此舉不僅使其收穫了一個知名品牌,更增加了萬達與其他主力店談判的砝碼。

不過,大型超市、百貨的入駐,雖然看著熱鬧、繁華,但商業地產商往往需要在租金上給予比較大幅度的折讓,因此其租金收益相對較低,而那些中小店鋪才是創造收益的主要力量。

王健林自然知道這一點。

因此,當沃爾瑪、家樂福、百盛這樣的“大房客”為萬達帶來知名度上的益處後,萬達也把不少精力投注在“小夥伴”身上。

誕生於瀋陽的大玩家超樂場,是萬達較早的合作物件之一,最初經營狀況不算景氣,萬達就同意減免一部分租金。

但隨著萬達擴張速度的提升,大玩家明顯掉隊了,王健林卻並沒有拋棄、放棄,而是積極尋找幫扶辦法,比如讓萬達的財務部免費幫它收錢和管賬,降低大玩家的人力成本等。

後來,大玩家獲得了幾千萬美元的風險投資,發展成為中國室內娛樂行業的第一品牌。

毫無疑問,王健林的長遠眼光,在此處凸顯出了巨大價值。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更小的餐飲品牌也都經營有方,深受消費者歡迎,但因為規模有限難以跟上萬達的擴張步伐。

王健林當機立斷,給出了十分優惠的政策:“像這種企業,我就跟對方談條件,比如前期裝修的2000萬我幫你出,分10年攤到租金裡,對方一聽很高興啊,只要出個幾百萬、置辦些‘鍋碗瓢盆’就能開個店了,他當然願意跟著我走了.”

在商業地產領域幾年摸爬滾打下來,王健林已經對這一行洞若觀火,可以最佳化業態的分佈。

比如,在各大城市的萬達廣場,餐飲店鋪始終集中在最項層。

這也是王健林的首創,他還特地為此發明了一個理論名詞——“瀑布效應”。

他分析:“中國人的特點就是好吃,你把各種美食弄到一起,做到最上面一層,他為了吃,就會跑上去;下來時他必須經過一些路徑,這樣就能增加顧客的滯留時間,就像瀑布一樣,從上面一點點流下來.”

同時,緣於和沃爾瑪簽訂的長期戰略合作協議,萬達發展出的“訂單式”也逐漸成熟。

在萬達專案開工之前,關於主力店招商的問題已得到妥善解決,整個專案超過一半以上的租賃面積已名花有主。

在實際操作中,王健林也極為“人性化”,即搞清楚大租戶的需求,繼而按需定製,為租戶量身打造。

商業地產成功的要訣之一,就是要為租戶考慮,租戶賺到錢,萬達才能賺到錢。

談及規劃,大致的流程是:萬達廣場招商開始後,規劃院唱起主角,為簽約主力店的入駐打好前站,從商鋪到細節運作事無鉅細,為的就是不讓商家進駐後自行改建、二次裝修,這會節省不少費用。

經過這樣的規劃,每一座萬達廣場都會在“先租後建、滿場開業、開業旺場”的大前提下順暢發展,商戶與萬達方面實現雙贏,這也會使得萬達在商業地產開發方面將風險降到最低。

萬達和戰略合作伙伴之間有約定,把中國的城市劃分為“一等”和“二等”兩個等級,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均系一等城市,其餘的則一概歸於二等城市之列。

兩種城市等級,自然就有相匹配的平均租金,這種劃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合同談判時間。

其後,在面積、城市、租金等方面全部敲定後,一份存在於萬達和主力店租戶之間的合同或確認書也是必不可少的,至此,才能進入最後的建設階段。

萬達的“訂單商業地產模式”,實現了在最短時間內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目的,這使得其所在區域成為新的“城市人氣中心”。

據悉,這樣的人氣中心,平均每日有8萬~15萬人的客流量,高峰時,甚至逼近30萬人。

顯然,這極大地提升了消費需求和城市的繁華程度。

後來,這種訂單商業地產模式演變為萬達集團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王健林自豪地表示,這種“訂單地產”模式,令眾多商業地產跟進者模仿,但始終未曾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