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週轉,王健林好不容易與沃爾瑪繫結,可讓他頗為尷尬的是,長春萬達廣場差點將雙方的合作計劃演變成一場鬧劇。
長春萬達廣場建好後,因為有沃爾瑪這樣的主力店鋪入駐,王健林信心滿滿,把分割出來的商鋪賣到每平方米兩三萬元的高價。
當時,王健林曾對公司高管說,這單生意若是搞好了,將為萬達帶來不可預估的收益。
直到今天,陸民傑依然認為,當時他們的營銷策略是絕對正確的,因為當商鋪落成之後,長春市民爭相購買,其中,不少政府機關人員亦有參與購買,很快,店鋪銷售一空。
賣完了產品,萬達方面覺得自己的工作做完了,便準備結算走人,可這讓業主們相當不滿意。
原因是,最初萬達方面表示,商鋪每年每平方米的月租金差不多可達到500元,以12%的年回報率計算,8年時間基本可收回成本。
這個演算法沒錯,可萬達沒有搞清楚一點,當時業態並不成熟,高額租金並非每個商家都能承擔起,於是,商家歇業、商鋪空置的情形便出現了。
陸民傑說:“按照商業地產的約定俗成,地產商在蓋好房子的同時也要負責幫助業主招商引資.”
可當時王健林還不清楚這些,便吃了大虧。
萬達進入商業地產領域,最初的想法顯然比較天真,只想著出售物業之後,快速回籠資金,以便全身而退,卻不知這種做法,會令全域性難以掌控,從而對物業投資價值帶來負面影響。
王健林之前主要做住宅地產,對商業地產的運作和管理缺乏經驗,加上當時的團隊內部沒有專業化招商團隊,同時又缺乏零售商業領域的資源,導致招商環節出現大問題,也即在情理之中了。
很快,投入巨資購買了商鋪的業主們發現,他們期待的租金回報沒有著落,失望至極的他們便到萬達廣場專案辦公地點討說法,甚至險些發生流血事件,這就是當年的“長春事件”。
當時,陸民傑是“維穩”行動的主要參與者,業主與萬達員工形成的混亂局面,他至今仍記憶猶新。
毆鬥行為、萬達員工被潑開水,如此極端之舉均有發生。
此情此景,差點讓萬達從此退出商業地產領域。
王健林趕緊召開董事會,針對此事商討解決辦法。
幾天之後,萬達董事會再次召開,王健林在會上作了深刻檢討:“前面發生的問題以及現在存在的問題都是我一個人的責任,由我自己承擔。
我還是不成熟,明知道這樣做可能會有問題,但是還是這麼做了。
我的行為完全是飲鴆止渴。
造成這樣的結果,我要做出反省.”
王健林及時懸崖勒馬,為時未晚。
事實上,聰明的他不可能預料不到發生的事情,可他仍堅持那樣做,是有其苦衷的。
一方面,應該是和當時王健林面臨的壓力有關;另一方面,他的確求勝心切,希望透過這個竣工專案,儘快確立商業地產的價值;再一方面,那個時代的萬達體量尚小,早點賣出商鋪有利於收回資金,幫助企業資金迴圈。
而“長春事件”的發生,給了王健林教訓,也讓他對商業地產的複雜性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如果說,住宅地產在把房子按期按質造好交付後,基本就算大局已定的話,那麼對商業地產而言,這幾乎才剛剛開始,因為後續穩定的商業執行才是商業地產價值的體現。
痛定思痛,王健林在後來逐漸琢磨出了“訂單地產模式”,也就是事先與承租商戶簽好合約。
而眼下,為了儘快安撫商鋪業主的情緒,同時也為了挽回萬達的品牌榮譽,他將幫助業主招商這一塊設定成萬達集團最重要的業務之一,由此,萬達商業管理的功能逐漸形成和完善起來。
王健林秉承專業化的人才理念,為了拓展招商資源,解決商業管理這一短板,以每月4萬元的高薪招聘這一領域的管理人才,並迅速組成了一定規模的招商隊伍。
陸民傑說:“舉個最直觀的例子來說董事長對招商這一塊有多看重,大連市唯一的萬達廣場,光這一個廣場就有200人左右的團隊在專門負責業主的招商工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邊的事件剛剛告一段落,王健林再次陷入“漩渦”。
瀋陽萬達廣場步行街及商鋪,於2003年正式在瀋陽太原街商業步行街開業。
瀋陽太原街商業步行街,位於瀋陽和平區,堪稱中國東北最有影響力的時尚彙集地,其影響力輻射整個東北。
早在10年前,包括泰國正大、美國協和、香港嘉裡、新加坡溫氏兄弟、美國善美等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商業集團,便已浩浩蕩蕩地開進太原街,希望在此實現自己的商業地產神話,不過,他們卻因種種原因最後都無功而返。
2002年,萬達來到了被冷落已久的太原街。
在這裡,王健林看到了商機,決定將萬達廣場開在此處。
這一次,萬達廣場的建造和銷售都相當順利,在萬達“以租金養商戶”“一鋪富三代”“零風險”“每個商鋪每平方米至少可以出租500元”等極具誘惑力的廣告大戰下,購買者蜂擁而至,短短一年時間,354個商鋪售罄,萬達回籠近億元資金。
2003年12月23日,瀋陽萬達購物廣場正式開業。
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已經迎賓送朋的商鋪中,空調設施、封閉型大棚居然未配備,甚至連廁所都沒有,至於無人打掃衛生、水管爆裂、地下停車廠封閉、門窗閉合不嚴等細枝末節之事,更是層出不窮,這樣的萬達,還如何讓消費者光臨呢?對此,商鋪業主們自然十分不滿,而且他們對商鋪結構和建築質量亦頗有微詞,開始與萬達溝通“賠償問題”。
這一次,商鋪業主們鬧得聲勢遠比“長春事件”更大,甚至有個別業主還鬧到了北京。
部分業主為了“維權”,決定退鋪,且不惜到法院起訴萬達。
為此,萬達與業主前後打了200多場官司。
出了這麼大的事,王健林自然不能坐視不理。
萬達方面考慮到小業主的利益,推出“統一包租經營”策略,還特地把大型百貨公司的老總聘來,向其取經。
之後,萬達方面開始著手為商鋪加屋頂、通暖氣、安裝多部電扶梯,總之,為了彌補之前的缺損,不惜耗費了幾千萬元。
瀋陽萬達廣場,在各種糾結中勉強經營了幾年。
至2007年,萬達內部經過反覆論證,覺得太原街萬達廣場在最初的設計上有失誤,後期的補救措施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唯一的解決辦法,即是拆掉重建。
就這樣,瀋陽太原街萬達廣場於2008年拆除重建,2009年竣工後重新開業。
毋庸置疑,能做出這樣的決定,足見王健林的魄力,畢竟拆除所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可這與萬達品牌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而王健林除了拆除重建,還按照比例給予此前購買商鋪的業主一定的補償,這個補償的數額,高達8億元!試水商業地產,萬達付出的不僅是金錢的代價,無論是“長春事件”還是“瀋陽事件”,都對萬達品牌本身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不過,王健林力挽狂瀾,在事件初始階段即能做出最快的反應,而在事件趨於惡化之前迅速補救,也證明其誠信經營的初衷。
陸民傑感慨道:“王健林有一點讓人佩服,就是無論出現什麼錯誤,他都能從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