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江湖笑狂沙
過往昔。
可是好景不長,新人鄭貴妃入主西宮,萬曆皇帝專寵了。
此時已經是萬曆十八年,王皇后從不計較,這王喜姐在當皇后之後,歷年都率領後宮的嬪妃們節省開支,用來賑濟饑民和給戎邊士兵們發放軍餉,尤其對於江淮、齊魯、河南、湖南各省的災民賑濟,數次在萬曆皇帝明神宗面前說話,讓他寬恕直言的大臣褒獎忠臣,遠離小人讒言,採用婉轉的方式進言,柬言明神宗近忠臣,遠奸臣,獎忠將,多得到明神宗萬曆皇帝的認同,有時候明神宗不批閱奏章,使之堆積放不下,王皇后便留心封藏收好,勸說萬曆皇帝多於政務,明神宗每提及一事,王皇后便拿出相應奏章給萬曆皇帝,審改毫無錯謬。
萬曆十八年秋九月,王皇后還刊刻了《觀世音感應靈課》並親自題記祈禱宮闈清明,國泰民安。
天下的百姓,感懷於皇后的賢德,都稱讚她為“女中堯舜”,王皇后與萬曆皇帝伉儷彌篤,長期關係甚佳。
王皇后千秋節時,百官為她行慶賀禮,且收到了各王府進的慶賀表箋一千餘通,萬曆皇帝明神宗每年為后妃們採辦珠寶寶石花費一百二十八萬兩,王皇后將部分珠寶寶石折成銀量,而後派遣專門人員送至受災的地方,施以粥飯賑濟災民,從萬曆七年一直到萬曆四十三年,大明天下年年有災,不是山東旱災,就是兩湖兩江的江南水災,每年饑民達百萬人,例如萬曆四十三年,就山東江蘇兩地饑民達一百餘萬人,餓殍遍地,屍遍荒涼,在萬曆二十四年宮殿失火後,明神宗與孝端皇后共同移居啟祥宮。
萬曆二十四年,坤寧宮突然起火,後延伸至乾清宮,致使兩宮俱毀。王皇后遂與萬曆皇帝一同居住在啟祥宮,每當萬曆皇帝參與遊宴之時,王皇后必定跟從,萬曆皇帝堅持立嫡不立長的言論,讓群臣懷疑皇上是在等待,王皇后病逝之後,這才封西宮鄭貴妃為正宮皇后,皇三子就成了嫡子,然後才成為大太子。
萬曆二十八年春,工科都給事中王德完上書誣告明神宗萬曆皇帝冷落了王皇后,皇后身邊只剩下幾個人服侍,身患重病,久病久臥,萬曆皇帝震怒,將王德完下了詔獄。
首輔沈一貫即上書萬曆皇帝,此流言一月前京城內已有流傳,於是萬曆皇帝下詔為自己辯白是非,說正宮皇后是朕的原配,如今同居在一起,就少有過失,只是最近幾年脾氣稍微有點不好而,對待兒女嚴厲,朕每次都好好教訓一頓,她也知道改正,怎麼會有疾病。
於是沈一貫再次上書,言京城十數年前便有此傳聞,懷疑神宗萬曆皇帝欲不利於正宮皇后,來為愛子福王奪取太子之位,此詔諭若發,則反將證實其果有謀害中宮之意。
萬曆皇帝被沈一貫說服,削王德完官職,推遲一年後終於給皇長子朱常洛行冠婚禮,冊立為太子。
萬曆三十二年三月,萬曆皇帝要求戶部採辦金銀珠寶為皇后補造中宮冊寶冠服,戶部尚書趙世卿請求以累年進貢給內庫的珠寶製造,明神宗沒有答應,仍令戶部出外採辦。
萬曆二十九年,萬曆皇帝病重,暈眩許久醒來發現枕著王皇后的手,王皇后面有哀容,淚痕仍然溼潤,奈何之無奈。
據《酌中志》記載王皇后身邊的宮女太監多數遭到杖刑鞭打,死者不下百餘人,近侍內官很多戴上墩鎖的刑具,記載著萬曆皇帝虐待宮女太監,杖刑過重,日夜戴上墩鎖,加上時疫,導致死亡的十之有八,王皇后與萬曆皇帝同居,也許是幫萬曆皇帝揹負罵名,亦未可知。
咱們再說王皇后之父王偉,當初被封為錦衣衛千戶,大婚時張四維向萬曆皇帝提議應御封晉升侯爵之位。
當時,首輔張居正表示極度反對,認為前朝的晉封賞賜過多而流於濫,造成很多不良後果,致使地方混亂,逐漸不受朝廷轄制與制約。
於是首輔張居正只是把王偉從錦衣衛千戶,提升一級為錦衣衛指揮使,萬曆皇帝十分不快,催促之下,於萬曆七年秋八月,王偉這才得以晉升御封為“永年伯爵”,但卻是一個流職,不可世襲。
張四維於是二次向萬曆皇帝建議,改王偉的爵位作世襲罔替,但未獲成功。
萬曆九年二月,萬曆皇帝要求將王皇后的親叔叔王俊,弟弟王冰授於官封世襲錦衣衛都指揮使,被張居正阻止之後,改封王棟為錦衣衛指揮都僉事,王俊為錦衣衛正千戶,世襲罔替。
萬曆十二年八月,萬曆皇帝允給永年伯爵王偉肩輿禮,給事中永珍春上書提到公侯伯爵,皇親駙馬,不許乘襲,這乃是開祖開皇洪武先皇親手製定的祖制。
雖說瑞安伯爵陳景行、武清伯爵李偉均為兩宮皇太后之父,年老時才方得到這個待遇,永年伯爵資歷尚淺,功勳績業尚淺,不宜得封。
萬曆皇帝沒有聽從,以特例下不為例的方式給予了永年伯此待遇,世襲伯爵。自嘉靖皇帝定例,外戚伯爵之位,不得世代襲封之後,王皇后之父王偉去世之後,其弟王棟世襲襲爵位。後來永年伯爵王棟去世之後,王皇后之侄兒“王明輔”世襲襲爵位,傳伯爵位三代人,僅有萬曆皇帝生母慈聖皇太后家,才有得到相同的待遇,唯永年伯爵王偉特例。
王皇后,本名喜姐,本姓黃,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生於北直隸順天府大興縣。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正宮原配皇后,榮昌公主朱軒媖之母。
萬曆二十四年,撫養李貴妃的二子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嬴,王皇后善於規勸調和,多次在神宗面前保護時為皇太子的明光宗朱常洛,褒獎賢良正直的大臣。
後來萬曆四十八年四月初六午時,當時與萬曆皇帝同食同休起居的王皇后,因常年辛勞服藥無效後,在五十七歲時崩逝,萬曆四十八年四月初六午時,王皇后崩,時年五十七歲,諡曰孝端皇后。這裡暫且不提,這是後事。
咱們暗中交代,這個老伯爵王偉過逝之後,老伯爵的弟弟王棟,繼承永年伯爵之位,此時其侄女王皇后已經被萬曆皇帝冷漠了,加之身體有病臥床於榻,其實正宮皇后之位已經被新人萬貴妃取而代之,所以老伯爵的弟弟王棟繼承伯爵位之後,僅進升為南直隸都督府文思院副史,武官掛文職,還是一個虛職,無權無言,避之擁兵自重,後來才轉繼任南直隸錦衣衛指揮使,正三品,只是一個衛帥而已罷了,遠不及其哥哥老伯爵王偉的御封“一等伯爵”,南直隸都督府總都督,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的高位,使其虛得了一個伯爵之位,有名無實了,並且還下降了兩級,僅僅是一個“蘇州府錦衣衛指揮使”三品官而已,而且還處處受南京南直隸都督府夾峙節制,於是乎繼任不到一年,便請病假休養於家中,推諉不政了。
咱們再說十二匹飛騎,十二人,騎乘飛奔,時快時慢,時停時馳,進巷穿街,縱馬賓士。
一路之上,眾人談笑風生,回憶幾十年前,談起永年老伯爵王偉年青時與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郭子章,率領眾義士平定“播州叛亂”之事。
萬曆十年,楊應龍升任都指揮使,從四川重慶府參將調任播州府,因巢匪有功,加封為驃騎將軍,同時萬曆皇帝在播州新設立宣慰使司,使司駐地與貴州府同級別。楊應龍被調任播州府上任,為人生性雄猜、陰狠嗜殺,其人世襲了父親楊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職。
萬曆十四年,楊應龍榮升為都督府總督,節制一切軍務衙門事務,受賜大紅蟒衣、飛魚服、烏紗帽、鸞帶、配繡春刀”正三品都指揮使之職。
楊氏父子統治播州府,一府十縣,方圓一千餘里,勢力盤根錯節,早有不臣之心,他認為四川西南邊疆,官軍弱不經戰,非常輕視,久欲佔據整個四川,獨霸一方,他的府第居所雕龍飾鳳,又擅用閹宦,儼然是一個“土皇帝”。楊應龍為人狡詐多疑,好以誅殺立威,結怨甚深,所轄五司七姓,九大宗族勢力,不堪其虐,紛紛叛離,楊應龍聽信寵妾讒言,殺妻及岳母,妻叔張時照,秘密向朝庭告之其人有謀反之心。
萬曆十八年,貴州巡撫葉夢熊,也秘密上奏朝庭,列舉楊應龍不法諸事,力主勘問,由於楊鑑內附,改播州宣慰司使,其地域之廣,境內山川之多,群山環繞,雄居西南一域,廣袤千里之多,與青海、湖廣、雲貴相通,西北塹山為關,東南附江為池。暗中屯糧,招兵買馬,恐有不臣之心。
萬曆十年秋九月初,貴陽府總督侍郎馮嶽,率七千兵勇討伐之,楊應龍急派少數民族兵力阻擊,殺戮無數。征戰喇麻諸番,於九絲、膩乃、楊柳溝等地,多郄敵先登,斬獲無數,擁兵自重,自封“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