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2章 覃參的勸告

算計,又見算計。

李勉很鬱悶。

他發現,不管怎樣,都逃不開李二,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

從之前想拿他當工具人,對付世家開始,就一直存有拿他當棋子,當工具的心。

提升自已,盡力借勢,甚至不惜解決天花,來為自已謀資歷。

未來還準備入軍方,成為軍方的人。

但此擺脫被安排的命運。

誰曾想,到最後,還是沒能逃掉。

依舊被算計。

李勉突然感到心累,他想找座山,去隱居。

脫離一切世俗,默默做事。

沉默的李勉,看得覃參,嘆了口氣。

李勉的想法,跟他說過,當然清楚。

“李勉,你若想做到你心中所想,就必須要擁有名聲。”

“只有擁有了名聲,你才會獲得權利,從而為自已所想服務。”

“你想過沒有,如果你只是一介百姓,有誰會信你,會聽你的。”

“可一旦你有了身份,有了大儒的名聲,你說的話,做的事,必會引來人們的景從。”

“好好想想吧。”

剩下的話,覃參沒再說。

若真算下來,之所以他答應來李家莊,出任學校副校長。

其實是真中了李勉這個人。

看中的是,李勉心懷赤子之心。

李勉心裡,裝的不是權,不是利,而是天下百姓。

這樣的人,必須成長起來,為他保駕護航。

不為別人,就為自已畢生的夢想。

想到那個李勉描繪的,天下再無餓死之人,無不識字之人,覃參心裡,就忍不住升起渴望。

渴望看到,那描繪出來的世界,會成為現實。

華夏的百姓,太苦了,每當王朝更迭,便生民塗炭。

甚至一度,戰亂使得百姓十不存一。

太慘了,也太不人道了。

這種情況,必須遏制,至少也要減輕。

沒有永遠的皇朝,但可以有永遠的糧種。

只要糧種在,百姓有吃食,華夏就不會滅絕。

就有再度崛起的希望。

很明顯,這個希望,現在有人能實現,那就是李勉。

如果是有的讀書人,可能會說,有皇帝呀,找一個心懷百姓的皇帝,不就行了。

學過史的覃參,對此嗤之以鼻。

強如漢皇,又如何,還不是成為一堆坯土。

另一邊,李勉聽完後,愣在原地,久久沒能回神。

覃參說得有錯嗎,答案是沒錯。

以這個角度看,確實有利於李勉實現心中所想。

名聲代表著威望,代表著有人會聽。

以自已一個做不到推行天下,但有了威望,有了名聲,真的能做到。

“好,那我做。著書是吧,行,我回去就寫。”

李勉咬牙道。

不就是書嗎,一本不夠,那就寫他個十本八本。

堆我也要堆到大儒。

而且,在李勉腦中,還有個大殺器,王陽明的心學。

只要丟擲來,說不得還能成就聖人尊位。

不就是名聲嗎,我要,全都要。

占城稻早就從占城取回,可目前,仍只能在皇莊與李家莊,小範圍試產。

為什麼,推行不利呀。

為什麼推行不出去,一切都因為缺少有名聲人推動。

再一個,世家的阻攔。

該死的世家,包藏禍心的孬種。

心思一動,境界全開,給了李勉一種全新的心態。

李勉心思一轉,想到工具人。

李二的工具人。

這麼想來,也不是不可以與世家鬥一鬥。

反正有李二兜底。

從年限上看,離李二下線,還有好久。

在這期間,一邊推行占城稻,一邊把世家搞死,也不是不行。

想到這裡,李勉不由得啞然失笑。

當初有多嫌棄,如今竟還想著,要回去。

偶爾抬頭,李勉被嚇一跳。

覃參的一雙眼睛,正直直的盯著他。

看得李勉心裡發毛。

好像有什麼大病。

李勉忘記了對覃參的敬意,心中腹誹。

“覃老,我再想想吧。畢竟突然轉變,我一時接受不了,得需要時間。”

“想想就好,想想就好啊,能想證明你沒走入歧路。”

李勉直接翻了個白眼,岔開話題說:“你說我寫好了,是用陰刻呢,還是陽刻呢?”

轉換有些大,覃參一時有些愣神。

等反應過來,直接選擇了無視。

八字沒一撇呢,就想著陰陽刻的事,在想屁吃。

“顏老不是說,顏家的書,任你去看嗎?商量個事,怎麼樣?”

“不怎麼樣。”

事出反常必有妖,李勉被覃參突如其來的話,弄得心中警惕頓起。

“別呀,我只要你幫我借一本孤本。”覃參急聲道。

對愛書如命的人來說,孤本的吸引力爆棚。

李勉皺了皺眉,“什麼孤本,先說說看。”

“孟子記事,孤本的名字叫孟子記事。”

“孟子?是我們知道的那個孟子?”

這本書的名字,李勉是第一次聽到。

心中難免好奇。

書中到底記了什麼內容,讓覃參這麼惦記。

覃參點點頭。

“確實與孟子有關,準確點說,是孟子弟子記載孟子言行的書。”

對書中內容,覃參並沒藏著掖著,直接說了出來。

李勉聽聞,更覺好奇,“覃老,這本書,莫非與您有什麼關係嗎?”

這樣的書,與治學無關。

李勉大膽猜測,書多半是與什麼人有關。

在李勉目光注視下,覃參點了點頭。

“與我一位先輩有關。”

“那為什麼要借,直接找顏老討要,不就行了。”

從書名上看,並非什麼重要典籍,以覃參在讀書人中的地位,大可以討要,再不濟,也可以換。

李勉可是知道,覃參家裡也有不少孤本。

甚至有些,連李勉都眼熱。

特別是其中一本,線裝《道德經》的手抄本。

下面署名朝代是漢朝。

覃參白了眼李勉,哼道:“還換,像這類書,哪個家族都不會往外流的。我倒是想換,但也要人家願意呀。”

李勉莞爾,看來覃參是碰過壁了。

要不然不會這麼說。

李勉從話裡,聽出了鬱悶,還有怨念。

“我試試吧,但多半人家不會讓我借出府來。”

覃參聽李勉願意試,當下臉上露出喜色。

“好,太好了,謝謝你,李勉。”

“謝就不用了,我只說借,又沒說討要過來。”

“討要你別想了,你的面子沒那麼大。”

李勉好想打人,有這麼說話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