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萬濤轉眼間馬上大學畢業了!面臨的是找工作或就業。好多同學進行考研,做進一步升學的打算。
魏萬濤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打算大學本科畢業就直接就業。大四兩學期魏萬濤一直穿梭於各招聘會,有的來本校招聘,有時候去人才市場或其他高校。來本校直接招對口專業的好單位多一點,所以魏萬濤在本校的每個單位的招聘會都不誤過,去外面應聘少一點。
來本校招聘的公司繁雜多樣,同學們還是比較看重國有大中型企業,更關注省屬企業或央企,發展好的,待遇好的企業,有保障,長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膠皮飯碗”!
央企來招聘同學們都在投簡歷,招聘人員篩選簡歷後,按照專業與成績篩選出來的簡歷,逐個進行面試。
魏萬濤最後被一家河西省的省屬能源企業選中,待遇也不錯!篩選簡歷時招聘人員看到魏萬濤專業對口,學習成績也非常好,在學校還是學生幹部,於是選中了魏萬濤。
在面試環節魏萬濤也表現不錯,招聘領導一看魏萬濤,讓自我介紹後,聊了些家常,覺得魏萬濤農村出生,踏實肯幹,實在又努力,是一個不錯的孩子,就相中了魏萬濤。該能源公司在河西大學一共招聘了十個同學。
魏萬濤畢業後十位同學一起到了河西能源有限公司報到,辦理了入職手續,工作地點就在省會城市雲州市。魏萬濤從學生轉變成國企職工,開始了正常的上班生活。
魏萬濤也算是農村的孩子在城市裡工作生活了,魏萬濤一直在琢磨農村和城市生活的事兒。咱們都知道,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城市生活好,農村生活差,但魏萬濤覺得這事兒其實沒那麼簡單。說實話,城市裡的那些高樓大廈、繁華街道,看著是挺舒服的,可你要是住在那裡,每天聽著車水馬龍的聲音,聞著汽車尾氣,那你就知道啥是真正的壓力了。反觀農村呢,那裡環境清幽,空氣清新,你早上起來一開門,就能聞到田野的清新氣息。
農村雖然沒啥高樓大廈,但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小院子,種種花、養養雞鴨,生活過得挺滋潤的。
農村人都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種點菜、養點家禽,基本上生活都能自給自足,哪像城裡人那麼累呢?再來說說房價吧。城裡的房價那是嗖嗖地往上漲啊,很多人都為了買房背上了沉重的貸款。一旦失業或者收入不穩定,那房貸就成了壓在他們心上的大石頭。
可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宅基地,不用擔心房價波動帶來的風險。當然啦,城市生活也有它的好處。比如說,城市裡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都比農村豐富,就業機會也更多。但是,這些好處也是伴隨著壓力的。城市裡的競爭那麼激烈,每個人都在為了生活奔波勞碌,這種壓力長期下來,對身心健康都是一種挑戰。
所以,魏萬濤總覺得這事兒得辯證地看。城市生活有它的好,農村生活也有它的妙。咱們不能一概而論地說哪種生活更好,而應該看到不同生活環境下的挑戰和機遇。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應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鼓勵每個人在自己的道路上努力奮鬥,為自己和家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為了改善城市人的生活壓力,政府和社會也得想想辦法。首先,政府得加強城市環境治理,減少汙染,讓城市居民能呼吸到更新鮮的空氣。然後呢,政府還得制定合理的住房政策,讓房價穩定下來,別讓那些想買房的人壓力那麼大。另外,社會也得給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支援。可以搞點社群服務、心理健康教育啥的,讓大家都能有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同時,也得鼓勵大家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別整天只知道工作,也得懂得享受生活啊。
總之,農村和城市各有各的好處和壞處。得正視這個事實,一起努力讓城鄉發展得更和諧。透過改善城市環境、穩定房價、提供心理支援等方式,可以幫助城市居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同時,也得尊重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支援他們的發展,讓全社會都能共同進步。這樣一來啊,咱們才能實現城鄉的和諧共生,讓每個人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幸福。
魏莊村民為了孩子上學,進城打工,村裡的小學逐漸沒有學生了,魏斌就調入鄉里教了三年書,又調入朔雁縣第二完全小學教書。
以後魏斌一家搬到朔雁縣城居住。在魏莊村魏萬濤爺爺魏貴榮親手石碹的窯洞也同時丟棄荒廢了!
那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村莊窩鋪,就成了我們祖先的故土家鄉。再後來,隨著人類文明步伐的加快,一種叫作城市的東西便應運而生。當村莊窩鋪裡的人選擇放棄生於斯長於斯的村莊,進入人口密集的城市以後,又不斷回憶故土的山水和親人與生活故事,一種叫作鄉愁的東西便應運而生了。
臘月二十三到除夕之間,魏莊村在村或在外的遊子每個人心中會湧起一種特別的情感,那就是對故人的思念和對祖先的敬仰。
魏萬濤每年這個時間段總要和父親魏斌一起回到魏莊村,到自家祖墳地給爺爺、奶奶和老爺爺、老奶奶上墳。
祭祖,對魏萬濤來說不只是一種傳統,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先輩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們的汗水和溫情,他們的辛勤勞作讓我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為他們的後人,懷著無比的感激之情,總是希望能夠以自己微薄的方式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恩。走進祖墳前,只有一堆堆黃土的小丘。靜立在墳前,緬懷著那些早已長眠的親人,內心充滿了感慨和敬仰。
每次上墳想起老奶奶在世時,和藹可親的面容,對著重孫兒魏萬濤說,我娃長大了,我死後能給我燒紙錢了,逢年過節能給我上墳了!
現在墳頭前,點燃香燭,虔誠地磕頭,看著貢品和燃燒著的紙錢,想起爺爺生前的一舉一動在魏萬濤眼前浮現,心中的思念與尊敬化作最深沉的哀思。
每年回魏莊村上墳祭祖,魏萬濤都會到那五間老窯洞的院落裡駐足停留,在門臺前坐一會兒,慢騰騰地抽上幾支煙,目睹斷壁殘垣、雜草叢生之景,內心五味雜陳、感慨萬千。那裡承載了魏萬濤幼年和青年時期的太多寄託,卻又被現實擊得粉碎,看著它一步一步變得荒蕪頹敗,令人無可奈何、束手無策。每當回憶起兒時農村的經歷,是如此清晰和難忘。
以後的孩子或許越來越難理解祭祖的含義,但魏萬濤將來還是會帶著自己的孩子站在這片土地,讓他們能夠在這裡親身體驗到中國文化傳統的莊嚴和厚重。
每一次上墳,都是一次對親情的追思,一次對傳統的傳承。它讓我們感受到了血脈相連的力量,也在心中播下了對祖先的無限敬意。不僅要傳承他們留下的家風,更要將這份精神財富傳承下去,讓他們在天之靈得到安慰。
離開祖墳時,魏萬濤心中充滿了感慨。即便身處異鄉,他始終知道,他與故土緊密相連。離開了祖墳,卻帶走了一顆敬畏之心,也讓魏萬濤對生活更加珍惜。
上墳祭祖之行成為了魏萬濤心靈深處的一份厚重情感,也讓我更加堅定了對家鄉的眷戀和對祖先的敬仰。
只要有閒暇時日,魏萬濤總想回到魏莊村,喜歡到生養自己的院落裡看看,然後從村頭走到村尾,再從村尾走到村頭,挨門逐戶的進去串個門,聊聊莊稼人的日常瑣事,熟悉、親切,永遠走不夠聊不夠。似乎每一個步伐和每一句言語,都能感受到時光的遠去和歸來。是啊,曾經上上下下、你來我往的情景,如今卻空寂到只能聽見清風在孤寂的吟唱。
魏莊村現在常住人口很少,十來個人,都是老年人,算戶數就那麼四五戶。曾經人口最多時全村將近二百多口人,爛窯爛窟裡都有人居住。曾經走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山間小路,曾經潤澤大山的那些老旱井,還有村頭的那棵老榆樹,如今都變得靜悄悄,孤零零的守望著。
山村的靜謐和安詳,是過去和現在的一種對比。這種對比令人懷念,令人感慨,令人惆悵。魏莊村一些老院落的斷壁殘垣似在傾訴往日歡樂的場景。
兒時走過的小路早已荒廢,荒草遍地,恣意瘋長。曾經作為戲場的場面已復耕還田,種上莊稼。
冬日的黃土高原略顯蕭條。北風從山野吹過,帶來一陣寒涼。常年在外工作,已有好多年沒有看過大秧歌戲,如今的鄉村更是看不到了。聽村人們講,村裡的唱戲已經停唱好幾年了,看戲的人越來越少,以後不再唱,過年時節也聽不到歡快的鑼鼓聲了。
起源於當地的大秧歌自祖輩起,走過魏莊村火熱的歲月,為鄉村帶來多少歡樂,成為人們心中難以抹去的記憶和鄉愁,那是新年濃烈而醇厚的年味,更是童年的快樂。大秧歌戲如同一場輪迴,在煙火人間從興盛走向消逝,從熱鬧走向寧靜,伴隨消逝的童年,沉寂在過往的歲月裡。
每次回村行進在家鄉的田間地頭,張望著田野,插著耳機聽著《童年》《走在家鄉的小路上》《在希望的田野上》《故鄉的雲》等經典老歌,情在飛揚,心在盪漾。
故鄉啊!你可還記得當年那個光著屁股的孩童…而今人已成年,站在熱戀的土地上,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有了深刻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