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四章 往遼東去

為了掩飾尷尬,劉善連忙讓蹇碩把大地圖拿了出來。這是劉善到雁門後,憑藉現有的地圖和自己的記憶,努力恢復畫出的一箇中國版圖。

“先生且看,本王的封地在北海郡。此地氣候宜人,農業發達。春秋戰國時隸屬於齊國。經濟也高度發達。也因此,本王推斷未來的很多年,無論關內發生怎樣的叛亂,此地都掀不起大的波瀾。它的東面就是一片汪洋大海。西邊是巍峨的泰山。中原若有人防備於我,只需在泰山一帶駐紮一隻重兵,即可把我等隔絕於外。”

說完北海,劉善又指著雁門說道:“現在我們身居雁門,此地自古以來都是一座雄關,是我們抵禦草原的一道封鎖線。地處邊緣,常年遭受草原的侵擾,要論發展,也是機會渺茫。”

“這兩地間隔800多里,無論是輸送物資,還是調兵遣將,都談不上特別的方便。若有人刻意阻撓,北海或者雁門,都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先生之策,在於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此而地,雖然可以掩人耳目,但並不能達到高築牆的效果。若真的憑藉泰山高築牆,那就只能故步自封了。”

徐庶看了看劉善,知曉自己準備追隨的這名皇子所圖非小,內心也澎湃了起來。

“殿下,覺得此地如何?”徐庶的手指向了遼東半島。

劉善看著徐庶,內心越發覺得這哥們也是穿越來的。自己知道後世東北三省是大糧倉,可以著重發展農業和經濟。徐庶是怎麼意識到的?整個三國時期,遼東半島都屬於戍邊和打醬油的角色。從來沒聽說那位大能會看重此地。徐庶為何推薦此地?

其實劉善也是多慮,依照現在天下的局勢和劉善的處境,只能一直在邊境和異族打仗,不去參加中原的變更和紛爭,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悶聲發展。同時透過抵禦異族,在中原士子中刷好感,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在這種前提下,往南去是肯定不可能了。也不能往東或者往西一直卡在邊境線上,萬一真被異族給滅了,就更是笑話了。總攬全域性,能夠讓自己脫離中原,又還屬於漢朝勢力範圍的,也就剩下遼東半島了。

“殿下且看,我們身處雁門,以鐵礦、煤礦、雁門,三地互聯為基礎,修路立寨,建立一座超級要塞。要塞往西是一片草原,可以建立我們的牧場,透過不斷的戍邊,於鮮卑,匈奴作戰等方式,練就一隻強大的騎兵。”

“我們要發展,雁門就只能是我們的練兵之地,我們還需要數量龐大的糧食和金錢。屬下縱觀地圖,只覺得此地最適合殿下發展。待騎兵練成之後,我們可以沿著雁門、平城、上谷、漁陽、遼西到遼東開闢一條運兵通道。而北海郡,更是可以往西,透過海運直達遼東。此三地便可如雁門的規劃一般,建立起一個大的三地互聯供應鏈。趙呂二將草原之行,平定了休屠之亂,殿下便是打出了威名,然後向朝廷討要遼東太守,就能夠掌握遼東4郡,約100萬人口。我等只需養民富民,讓這裡的百姓安穩富庶起來,便足以湊出十萬大軍甚至二十萬大軍為殿下所用。屆時,以遼東為基,雁門為練兵之地,北海為納供之地。此三地之能,必能讓我主於短期內積累起足夠強大的實力逐鹿中原。”

“徐庶好計謀啊,以東北為根基,既能從戰略上示弱與敵,又能從戰術上不停的壯大自己。”劉善欣慰的想道。“遼東苦寒,耕地開發不好,冬季取暖不足。此問題再這個時代幾乎是無解的,可是在自己的手中,卻不再是什麼難題。爐子,羊毛,棉花,羽絨,即使在漢代都不算是什麼稀罕玩意。缺乏的僅僅是先進的工藝技術以及超前的認知罷了。如果能夠流水線的去製作鑄鐵爐子,然後再生產蜂窩煤,取暖的問題迎刃而解。再嘗試漂洗羊毛,紡織成布,僅僅是一個羊毛背心,就能夠抵禦絕大部分風寒。再找人往西域去,尋找棉花,大範圍種植。即使棉花一時半會沒法到手,可是多養雞鴨鵝,取羽毛製作外衣和絨被,卻不是什麼為難的事情。再尋找工匠鑽研更為先進的犁和鐵鍬。”

劉善也不再自己臆想,畢竟徐庶還在看著自己。忙開口說道:“依先生之言,我們需要多久的時間發展呢?”

“只需3載。”

三年時間,理應正是18路諸侯討董的時候。

“先生既已定策。我們便如此發展。目前我們要解決的,依舊是休屠犯邊之事。出京之前本王對此一無所知。即使與幷州城調遣丁原之兵馬時,依舊未曾發覺此事。一路的災民,本王都以為是黃巾所禍。既然是異族犯邊,我這個護國大將軍,自然應該首當其衝。所以接下來,雁門郡內之事,本王需要全權委託先生。”

“主公嚴重了,為主公分憂乃屬下之責。”徐庶拱手說道:“殿下接下來,準備入草原?”

“是,想要讓這些人臣服,為我所用,為我餵馬放羊,就必須是由我這個皇子來出面。”劉善笑著說道:“先生也不必驚憂,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這個道理本王自是曉得。只是草原這步棋,既然在你我的策劃中。有些危險,就是必須要承受的了。而且,呂趙二位將軍的戰況非常順利。先生做好收攏流民的計劃即可。一切按照我們商議的來。第一批糧食,北海和洛陽也即將運送過來。屆時先生的壓力,將是善的數倍。”

“草原之民皆屯于山谷之中,多建草廬,防範火災。黃巾之難民,則多運輸遼東。到了之後,便即刻安排開荒建廠。北海那邊,讓孔融多建海船,徵召漁民,儘快打通齊魯半島與遼東的海運。其餘的安排,蹇碩處都有記載。先生多做參考即可。”說著,劉善示意蹇碩去拿記錄來。

“諾”

“先生,匈奴自漢宣之後,便為我漢庭戍邊,雖然時有反叛,但是在基礎民眾裡,從漢的心思還是有的。然北邊的鮮卑,蠢蠢欲動久矣。雁門至遼東之路,並不好打通。此路,先生多費心了。”

說話間,蹇碩已經抱著一摞竹簡回來。

“此竹簡頗為不便,蔡侯紙又較為昂貴,本王在宮中也查了很多的古籍,已經編寫了一套簡化的方式,蹇碩正在安排人嘗試。先生可緊盯一下這方面的事情。待紙張能夠便民以後,相信會有更多的世家子弟,向我等而來。”

“殿下真大才也!”徐庶佩服的說道。

劉善為之語塞,徐庶在史書中記載,也不是個馬屁精啊,今天都誇了自己多少句了。難道這也是因為自己皇子的身份?

徐庶已經翻看起了竹簡:“技巧研發策、教學練兵策、利民發展策。這些全都是殿下所編寫嘛?”

劉善點點頭,竹簡上所寫其實非常的直白,技巧研發策就是說了說中國大概哪裡都有什麼礦,可以怎麼開發,各種金屬可以合練,嘗試看是否可以煉製出更結實的武器。舉例說了馬鐙馬鞍等發明。也胡謅了一些春秋戰國的典故作為藉口。練兵教學,就是講後世軍隊的佇列之法,學校教學的方法等等,舉例說了學校應該怎麼教,怎麼分類。利民發展,更是像少兒百科全書一般,寫了一些粗略的,比如手套怎麼製作,羊毛怎麼漂洗去味,怎麼燒煤取暖更暖和安全,春耕秋種施肥等等。

“先生,善在宮中的時候,如履薄冰,每天的行蹤都會有人監視。所以也不敢過於好學,只能看一些旁門左道的藏書。但是久而久之,也發現其中有很多可以去嘗試,可以去辯證的事情。便從中摘抄有用的典故和示例整理編輯。以便之後所用。離開洛陽的路上,本王便一直思考之後的發展之策,越想越亂,便讓蹇碩研磨,本王書寫,一路數十天,整理了非常多,進了雁門後,便花時間進行了整理。”

“其中技巧研發篇,當為目前重中之重。之前跟先生提起的火雷,無比迅速投入試驗。此戰對休屠王,善能否全身而退,都要仰仗此物了。另外,先生切不可被這些書簡所掣肘,理當以人為本。善既然拜先生為長史,自應全權支援先生之決策。多做嘗試,不可故步自封。漢室將亂,善如何在此亂世立足,就全仰仗先生了!”說罷,劉善對著徐庶長鞠一禮。

徐庶今天也是收到了不小的衝擊,自己身為寒門子弟,從小遍訪名師習得一身本領,苦於沒有身世背景,一直投效無門。如今北上投奔同在困境中的二皇子,居然受到如此重用。關鍵是二皇子本身並非草包,各種思維想法甚是超前。完全符合自己的發展理念。又對自己各種恭敬看重。得此明主,實乃天公垂青。

“庶乃寒家子,投於殿下帳前不滿一日,又身無寸功,殿下便以身家性命相拖,庶安敢不效死爾!”說完,扶起劉善,又連忙跪拜示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