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觀眼舌辨傷寒

觀察眼睛辨傷寒

治療傷寒時,需要觀察病人的眼睛。如果眼睛發紅或發黃,發紅是陽證的表現。如果同時六脈洪大有力,或者病人煩躁口渴,說明熱邪很盛。病情輕的話,可以用三黃石膏湯治療;病情重的話,就要用大承氣湯之類的方劑。

如果眼睛顏色清白,沒有昏暗、模糊或閃爍的感覺,那麼多半不是上火的病症,不能輕易使用寒涼的藥物。

如果眼睛分泌物多且凝結,那一定是上火了。因為體內有火的時候,眼睛會產生很多液體,液體幹了就會凝結成分泌物。就像肺熱嚴重時,會流鼻涕,這也是眼睛分泌物的類似物。

如果眼睛向上看,稱為“戴眼”,這是足太陽經的病症。因為太陽經是眼睛上面的網路,與少陰經互為表裡。如果少陰經的腎氣大虧,太陽經就會陰虛血少,導致筋脈乾燥緊繃,牽引眼睛向上看。如果眼睛直視不轉,更是兇險的徵兆。治療這種情況,要迅速以培陰養血為主。現在人們不瞭解這一點,都說是中風,如果用祛風的藥,就會讓陰氣更虛,血液更乾燥,不出現顛倒錯亂才怪呢。

觀察舌頭辨傷寒

舌頭是心的外在表現,本來應該是紅潤而有光澤的。傷寒發病三四天後,舌頭上會有舌苔,從溼潤變得乾燥,從光滑變得粗糙,顏色由白變黃,再由黃變黑,甚至變得焦乾,或者生出芒刺,這都是邪熱從淺入深的表現。

所以,邪氣在表的時候,舌頭沒有舌苔;邪氣傳入裡,津液乾燥,就會生出舌苔。如果邪氣還不深,在半表半里之間,或者邪氣停留在胸中,舌苔不會發黑髮澀,只適合用小柴胡湯之類的方劑來和解。

如果陽邪傳入裡,胃中有熱,舌苔就會不滑而澀,應該用梔子豉湯之類的方劑來清熱。如果病人煩躁,想喝幾升水,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之類的方劑來治療。

一般來說,舌頭上黃苔焦澀,是胃腑有邪熱,可以清熱或者輕微攻下。但《金匱要略》說:舌黃還沒用攻下法時,用了攻下法黃苔就會去掉。但一定要大便乾燥堅實,脈沉有力,非常口渴,才可以用攻下法。如果微微口渴,脈象不實,大便不堅硬,舌苔不幹燥有芒刺,就不能用攻下法。

如果舌頭上黑苔生出芒刺,說明熱邪更深了,應該用涼膈散、承氣湯、大柴胡湯之類的方劑,根據病情適當攻下。如果舌苔雖然黑但滑而不澀,就不是實邪,也不是上火,不僅不能攻下,還不能清熱。

以上是辨別舌象的大概方法,雖然這樣說,但還有不能一概而論的情況,仍然需要詳細觀察。

按:傷寒的書籍都說,心是君主之官,開竅於舌。心主火,腎主水,黑色是水色,出現在心部,就是水火相剋,所以知道病人一定會死。這雖然是根據理論的說法,但實際上並不完全準確。五行相剋,難免有制約,這是生病的原因,難道因為相剋就生病,就一定會死嗎?關鍵是要觀察病人的根本情況如何。如果黑色連成片,灰暗無神,說明病人的本源已經衰敗,死亡無疑。但如果舌心焦黑,但質地紅潤有活力,未必都是死證。陽實證可以清胃火,火退了就會自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如果元氣大損,只有陰邪顯現,舌色也會黃黑;真水枯竭,舌頭也會幹焦。這是腎中水火都虧,原本就不是實熱的病症。想要辨別這種情況,只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息、脈象、舌色,自然可以分辨虛實,從而決定是補還是清,就像冰和炭一樣截然不同。所以,凡是焦黑乾澀的舌象,還有不是實證、不是上火的病症。如果舌象青黑少神而潤滑不燥,那就是水克火,是虛寒證。如果把這種舌象當成上火,用苦寒的藥物,那麼病人的生機就會熄滅。所以,凡是見到這種舌象,都應該詳細詢問脈象和病症,以虛實為主,不能因為舌象焦黑,就執意要清火。傷寒是這樣,其他疾病也是這樣。

新按:我在北京時,曾經治療過一個姓王的年輕人,他患了陰虛傷寒,年紀才三十多歲,但舌象黑得很厲害,芒刺干裂,焦黑如炭,身體發熱,大便乾燥,非常口渴喜歡喝冷水,但脈象無力,神志昏沉。很多醫生都說這是陽證陰脈,必死無疑。但我觀察他的形體氣息還沒有脫盡,於是就用甘溫壯水的藥物,大劑量給他服用,以救他的根本,同時偶爾用涼水來滋潤他的標症。因為水是天地間的精華,涼能解熱,甘能助陰,不像苦寒的藥物會傷氣。所以對於津液乾燥、陰虛便秘、熱渴火盛的病症,也不忌諱使用。於是水藥並進,前後總共用了一二斤的人參、熟地等藥物,附子、肉桂各用了幾兩,冷水也用了一二斗,然後各種病症才逐漸消退,飲食逐漸恢復,精神也恢復了。但觀察他的舌象,黑色卻一點沒有減少,我非常疑惑,不知道怎麼回事。過了幾天,忽然他的舌頭上脫下一層黑殼,裡面卻是新生的嫩肉,才知道他的面板肌肉已經焦枯,但死而復生了。如果不是大力滋補,哪裡還能指望他再生呢?像這個病症,我特地舉出這個嚴重的例子來記載。除此之外,凡是舌象黑而用補法得以保全生命的,簡直數不勝數。所以凡是診斷傷寒,都應該用舌色來辨別表裡、寒熱,這是必須知道的。但如果用舌色來辨別虛實,那就可能有誤了。因為實證能導致舌黑,是因為火盛而燒焦;虛證也能導致舌黑,是因為水虧而乾枯。如果把舌黃、舌黑都認為是實熱,那麼陰虛的病症,就萬無一生了。

古按:《金鏡錄》說:舌頭全黑,是水克火的明顯表現,患這種病症的人,一百個裡面沒有一個能治好的,治療的人要慎重考慮。薛立齋說:我在南京時,地官主事鄭汝東的妹婿患了傷寒,就是這種舌象。院裡的醫生曾禧說 :應該用附子理中湯治療,但人們都驚訝害怕而不敢用。等到他病情嚴重到準備棺材的時候,曾禧和他的鄰居又去看他,說用前面的藥方還有救。他的家人已經準備後事了,就拼著試一試,用了幾劑藥就痊癒了。大概舌黑的病症,有的是火極似水,就像杜學士所說的柴火燒成黑炭的意思,應該用涼膈散之類的方劑來瀉陽;有的是水來克火,就像曾禧醫生所治療的那個病人一樣,應該用理中湯來消除陰邪。又需要用老生薑切片,擦病人的舌頭,如果顏色稍微退去一些,就可以治療;如果顏色堅不退去,就不可治療。

又記:在弘治辛酉年間,金臺(地名)有位名叫姜夢輝的人,患了傷寒病,也出現了這種(特定的)舌象,同時手腳冰涼,呃逆不斷。許多醫生還錯誤地當作熱症來治療,差點導致病情危急。幸好,判院(官職名)吳仁齋用了附子理中湯,這才使他得以痊癒。醫學的道理啊,就是有什麼樣的病症,就得用什麼樣的藥物。附子能治療寒症,這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可為什麼世上的人都認為這藥絕對不能使用呢?寧願看著病人死去而不去救治,這真是太悲哀了!只要用藥得當,效果是不會差的,不能因為偶爾有治療不好的情況,就認為這藥完全沒用而放棄使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