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傷寒論]中提到:太陽病的症狀包括頭痛、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嘔吐,脈象陰陽都緊,無汗而喘的,這被稱為傷寒,應該用麻黃湯治療。又說:太陽病的症狀包括頭痛、發熱、出汗、怕風,脈象緩的,這被稱為中風,應該用桂枝湯治療。這是以無汗、脈象緊為傷寒的特徵,所以用麻黃湯;以有汗、脈象緩為中風的特徵,所以用桂枝湯,這是兩者的區別。又說:桂枝湯原本是用來解肌的,如果病人脈象浮緊,發熱而不出汗,就不能用桂枝湯,必須時刻記住這一點,以免出錯。然而,為什麼又說:太陽病的外證未解,脈象浮弱的,應當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宜用桂枝湯呢?陽明病,在傍晚時分發熱,脈象虛浮的,也適宜發汗,發汗適宜用桂枝湯。這難道是說桂枝湯是用來止汗的嗎?其實,麻黃湯中沒有芍藥,而是用了麻黃;桂枝湯中沒有麻黃,而是用了芍藥。這是因為桂枝的性質是發散的,芍藥的性質是收斂的。用芍藥來配合桂枝,桂枝的發散作用就不會過於峻猛;用桂枝來配合芍藥,芍藥就不會過於寒涼。然而,以芍藥的柔和,終究不能勝過桂枝的剛猛,而且芍藥能夠滋養調和營氣,正好可以作為桂枝發汗的輔助。所以,桂枝湯也是發散的方劑,只是麻黃湯的藥力峻猛,而桂枝湯的藥力緩和罷了。因此,凡是寒邪深入且頑固的,擔心服用桂枝湯不能解表,反而會助長熱邪,所以脈象緊而無汗的,適宜用麻黃湯而不適宜用桂枝湯;如果脈象浮緩而有汗,或者脈象浮弱的,因為風邪較淺,適宜用桂枝湯而不適宜用麻黃湯。麻黃湯是發表的第一方劑,而桂枝湯則是解表的第二方劑。現在的醫生不能明白這一點,只要聽到病人不出汗,就認為不能用桂枝湯,就說桂枝湯能止汗,這是非常錯誤的,他們不知道止汗的關鍵在於芍藥,而不在於桂枝。桂枝的性質是溫熱的,能夠增強衛氣。就像《內經》說的:陰氣有餘,就會多汗而身體寒冷。張仲景說:極度的寒冷反而出汗,這是亡陽而出汗,補助陽氣才可以止汗,那麼正應該用桂枝湯了。另外,《傷寒論》以太陽病無汗、脈象緊的為傷寒,有汗、脈象緩的為中風,這是風寒的區別。但是,大青龍湯的證治中說: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出汗而煩躁的,用大青龍湯治療。這難道不是說明太陽中風也有脈象緊而無汗的情況嗎?可見風和寒,本來相差就不遠,只是風邪較淺而寒邪較深罷了,淺屬於陽而深屬於陰罷了。而且,近來見到外感寒邪的病人,大多都是傷寒發熱、脈象緊、無汗等症狀,至於中風的症狀,脈象緩、有汗而又發熱的,這種病症本來就不多見,即使有,也一定是外因引起的少,而內因引起的多。如果學者一定要把風寒二字以及麻黃桂枝兩湯,分出陰陽的不同,並固執地以此為說辭,那就相差太遠了。本書前卷有風寒的辨析,應該一併參考。
論現在的病症多為合病並病
我研究傷寒已經很久了,剛開始看到合病並病的說法,感到很困惑,現在終於明白了。所謂的合病,是指二陽、三陽同時發病,病症相互結合的情況。並病,是指比如太陽病未解,又併發了陽明、少陽等病症。張仲景說:二陽並病,太陽病初起時,如果發汗不徹底,病情就會轉而屬於陽明。如果太陽病的症狀仍然存在,就不能用下法。這裡說轉屬陽明,就可以知道是從太陽病發展而來的;說太陽病的症狀不罷,就可以知道是兩經都有病。凡是並病,都是由淺入深,由此及彼,這是病情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是合病並病的含義,而不知道的人都認為這是罕見的病症,又哪裡知道現在的病症,大多都是合病並病呢?從哪裡可以看出這一點呢?自從我臨證以來,凡是診斷傷寒,從來沒有見過單經按順序相傳的,也沒有見過表證完全消失,只剩下裡證的。如果想要按照經文的描述來尋找病症,卻從來沒有見過與經文描述完全相符的病症,以及與之相符的方劑治療,所以讓人產生疑惑,更加難以著手治療,這是不知道合病並病的含義罷了。現在我把它們的大概情況列舉如下:
合病,是指兩條或三條經脈同時發病的情況。比如,剛開始出現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這是太陽經的病症,如果再加上失眠,那就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合病了;如果還伴有嘔吐、噁心,那就是太陽經和少陽經合病了。如果出現發熱、失眠、嘔吐噁心等症狀,那就是陽明經和少陽經合病了。如果這些症狀都出現,那就是三陽合病了。三陽合病,病情一定很嚴重。
三陽與三陰本來沒有合病的說法,因為三陽屬於表證,三陰屬於裡證。如果表裡同時發病,那就叫兩感。所以,凡是陰陽都發病的,一定是逐漸相傳而致的,都是並病,這也是病情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是合病,而是兩感。
並病與合病不同。合病是幾個經脈同時發病;並病是一個經脈先發病,然後逐漸影響到其他經脈,最後都發病。比如太陽經先發病,出現發熱、頭痛,然後出現目痛、鼻幹、失眠等症狀,這就是太陽經併到陽明經了;或者後來出現耳聾、偏頭痛、嘔吐、口苦等症狀,這就是太陽經併到少陽經了;或者後來出現腹部脹滿、咽喉乾燥等症狀,這就是太陽經併到太陰經了;或者後來出現口乾舌燥等症狀,這就是太陽經併到少陰經了;或者後來出現煩躁、陰囊收縮等症狀,這就是太陽經併到厥陰經了。如果陽明經併到三陰經,一定會出現鼻幹、失眠,同時兼有三陰經的症狀。少陽經併到三陰經,一定會出現耳聾、嘔吐、口苦,同時兼有三陰經的症狀。雖然陰證出現在裡,但陽證仍然留在表,所以叫並病。凡是患傷寒,始終發熱不退的,都是表邪沒有解除。只要出一身正汗,表裡就都會痊癒,這不就是陰陽並病嗎?現在的傷寒病大多都是並病,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治療起來就有頭緒了。
治療並病的方法,凡是並病在三陽的,自然應當解除三陽的表邪。如果邪在太陽經,應當知道這是陽中之表,治療應該用輕清的藥物;邪在陽明經,應當知道這是陽中之裡,治療應該用厚重的藥物;邪在少陽經,應當知道這是陽中之樞,治療應該和解。這雖然是解表的大法,但我還有心法,詳細記載在《新方八略》中。所以,有時應該溫散,有時應該涼散,有時應該平散,有時應該補中而散。這又是根據陰陽交錯的道理,不能不參合起來斟酌使用的,都是治療表證的方法。至於病入三陰,本來就是裡證。如太陰為陰中之陽,治療應該微溫;少陰為陰中之樞,治療應該半溫;厥陰為陰中之陰,治療應該大溫。這是陰證的治療大略。然而,病雖然在陰,但有兼三陽並病的,或者其邪熱已經很盛,那就應該清火;或者其表證還沒有解除,那就仍然應該散邪。因為邪氣是從外面進入的,所以外是病本。拔除了病本,裡病自然就沒有不愈的,這就是為什麼解表就能和中的原因。如果表邪不嚴重,而裡證很急,又應當先救裡。因為表裡之氣,本來是相互關聯的。只有表不解,所以裡病才會日益加重;只有裡不和,所以表邪才會不散。這就是為什麼治裡也能解表的原因。但是,應該治表還是治裡,或者治這個還是治那個,這之間自有緩急先後的確定不移的原則,而不是可以模稜兩可、隨意出入的。關鍵在於瞭解病情的癥結,而獨自看出其必勝的時機,這又是陰陽並病的治療大略。只是,病既然在陰,就一定與髒有關。髒氣是人的根本,生死都與之相關。所以,凡是診斷陰證,一定要仔細察看其虛實,而補瀉寒熱,不能倒行逆施。這就是現在的治療要領,沒有比這個更切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