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內經》傷寒論述及診法概要

《內經》中關於傷寒與熱病的論述

黃帝問:人們受了寒邪,為什麼會轉變為熱病呢?岐伯回答說:寒氣太盛,就會轉化為熱病。

在《內經》中,關於傷寒的各種理論和治療方法,如果還沒有詳盡完備的,都補充記載在瘟疫門類中,供人們參考閱讀。

黃帝還說:現在的熱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又說:凡是傷寒病發展成溫病的,如果發病在夏至日以前的就稱為溫病,夏至日以後的就稱為暑病。這些都是《內經》明確指出的。所以,凡是因外感而引起的溫病、熱病,其根源都在於寒邪,即現在的醫生都稱之為傷寒,這是有道理的。近來有人認為溫病、熱病不是真正的傷寒,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其中的含義。

傷寒初診的方法

凡是初診為傷寒的病人,因為寒氣是從外面侵入,首先傷害的是體表。寒邪從外部侵入,一定是由淺入深,所以先從皮毛開始,然後侵入經絡,再侵入筋骨,最後影響到臟腑,病情就越來越嚴重了。因此,凡是傷寒病人,一開始都會發熱、畏寒、無汗,這是因為寒邪閉塞了皮毛,病在衛氣層面。漸漸地,病人會出現筋脈拘急、頭背骨節疼痛等症狀,這是因為寒邪已經侵入經絡,病在營血層面。人的衛氣執行在脈外,營血執行在脈中,現在被寒邪佔據,就會導致血氣混淆、經絡壅滯,從而產生這些外在症狀,這就是所謂的傷寒證。從此,病情逐漸發展到嘔吐、不食、脹滿等症狀,這就意味著病邪已經由外入內、由經入腑,可以根據症狀來觀察病邪的表裡位置。如果病人肌膚表面沒有發熱,也不畏寒,身體沒有疼痛,脈象不緊不慢,那麼病邪就不在體表,病必定在裡。這是觀察傷寒的基本方法。

傷寒的脈象

傷寒的邪氣,其實沒有固定的位置,或者侵入陽經的氣分,那麼太陽經就首先受害;或者侵入陰經的精分,那麼少陰經就首先受害。透過脈象的浮緊和有力無力,可以判斷表證的虛實;透過脈象的沉緊和有力無力,可以判斷裡證的虛實;透過脈象的中部和有力無力,可以判斷陰陽的吉凶。診斷的方法,應當詢問症狀來了解病邪在外的表現,觀察脈象來了解病邪在內的狀況,先發病的是本,後發病的是標。能夠綜合脈象和症狀,瞭解病情的緩急和先後次序的,才是高明的醫生。

診斷方法說:浮脈表示病邪在表。所以,凡是脈象浮緊而數的,就是表邪。再加上頭項痛、腰脊強直等症狀,這就是太陽經的病變,應當根據病情的輕重來發散治療。

脈象洪長有力的,而且伴有陽明病的症狀,就是陽明經的邪氣在經,應當根據陽明的寒熱來治療發散。

脈象弦數的,而且伴有少陽病的症狀,就是少陽經的半表半里之病,應當和解發散治療。

沉脈表示病邪在裡,屬於三陰經的病變,詳見後面的六經辨證。但如果沉數有力,那就是熱邪已經傳入裡了。如果表證深入,而內見滿腹脹滿、大便秘結、陽邪熱結等症狀,治療就應當攻下。

沉緊無力的脈象,而且體表沒有大熱,體內沒有煩渴等症狀,這就是陰證。如果再有畏寒、四肢厥冷、嘔吐、腹痛、瀉痢等症狀,這就是陰寒直中,治療應當溫中。

脈象洪大表示病情加重,這是因為邪氣過盛,病症日益加劇。脈象逐漸緩和,意味著邪氣消退,緩和則表示胃氣恢復,病情即將好轉。雖然一般情況下,脈象洪大代表病情加重,但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詳細分辨。比如,如果脈象本就洪大,再加上洪數和滑脈,這就是病情加重的脈象,十分危險。但如果脈象原本細小,服藥後逐漸變得滑大有力,這是陰證轉陽的好現象,預示著將要出汗而病癒,是吉兆。因為脈象不鼓,是氣虛的表現,氣虛則無法出汗。關於出汗的情況,後文還有詳細論述,可以一併閱讀。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脈象有陰陽之分,這是什麼意思呢?他說:凡是脈象浮、大、數、動、滑,都屬於陽脈;凡是脈象沉、澀、弱、弦、微,都屬於陰脈。如果脈象浮數,伴有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欲飲食,這就是傷寒病。如果惡寒如風吹骨,但飲食正常,疼痛只侷限於一處,這一定是氣血瘀滯不通,形成了膿腫。寸口脈浮表示病在表,脈沉表示病在裡,脈數表示病在腑,脈遲表示病在髒。寸、關、尺三部脈,浮沉、大小、遲數相等,即使寒熱不解,只要陰陽脈象平和,病情雖重也必將痊癒。如果脈象浮而汗出如流珠,是陽氣衰微的表現。脈象如羹上珠,動而不定,是陽氣微弱。脈象如蜘蛛絲般纏繞不清,是陽氣衰敗。脈象如瀉漆般斷絕,是血亡之兆。脈沉是榮氣微弱。脈浮大是氣實血虛。脈微弱而緩慢,是病情將愈的表現。陽脈浮而陰脈弱,是血虛的表現,血虛會導致筋脈拘急。脈象微弱而惡寒,是陰陽兩虛,不可再用發汗、催吐、攻下的方法治療。陰證無脈,如果經過溫補治療,脈象微弱地恢復,就有生機;如果脈象突然變得洪大,則預後不良。陰病見陽脈,預後良好;陽病見陰脈,預後不良。

[論]說:寸脈微弱,是陽氣不足,陰氣上乘陽位,就會惡寒戰慄。尺脈微弱,是陰氣不足,陽氣下陷陰中,就會發熱。寸口脈微而澀,微是衛氣不行,澀是榮氣不足。衛氣衰則面色黃,榮氣不足則面色青。榮氣是根本,衛氣是枝葉,榮衛都微弱,就會根葉枯槁,出現寒戰、咳嗽逆氣、唾沫腥臭等症狀。

[論]說:緊脈是怎麼產生的呢?比如因為出汗過多或嘔吐,導致肺裡虛寒,就會產生緊脈。比如咳嗽,是因為喝了冷水,就會產生緊脈。比如腹瀉,是因為胃裡虛寒,就會產生緊脈。這裡所說的緊脈,就是弦搏不軟的意思,是陽明胃氣受傷的表現,所以主陰寒證。如果緊脈兼有數脈,則一定是外邪所致。

我認為:浮脈表示病在表,沉脈表示病在裡,這是自古以來相傳的診法。然而,沉脈也有表證,這是陰實陽虛、寒邪過盛的表現。浮脈也有裡證,這是陽實陰虛、津液虧損的表現。所以,想要診斷表邪,不能只看浮沉,應當以緊數和否來分辨,這樣才準確。因為寒邪在表,脈象都緊數,緊數厲害的邪氣也重,緊數輕微的邪氣也輕。緊數浮洪有力的,邪氣在陽分,就是陽證;緊數浮沉無力的,邪氣在陰分,就是陰證。脈象緊數併兼見表證的,無疑是外感病,應當用發散的方法治療。然而,內傷病的脈象也有緊數的,但內傷的緊脈是逐漸加重的,外感的緊脈是突然出現的,根據這點來分辨,最為恰當。有的脈象看似緊卻不甚緊,只是比平時稍微滑疾一些,這種脈象也可見於外感病,這是邪氣較輕,或者初感病邪尚未嚴重的表現,也多見這種脈象,這又要結合症狀來觀察。如果脈象和緩,完全沒有緊疾之象,那麼即使脈象浮大,也不是外邪引起的病症。

陶節庵說:脈象浮應當用汗法,脈象沉應當用下法,這本來是理所當然的。然而,脈象雖浮,也有可用下法的,這是因為邪熱入腑,大便秘結,如果大便不秘結,怎麼敢用下法呢?脈象雖沉,也有可用汗法的,這是指少陰病,身上發熱,如果身上不發熱,怎麼敢用汗法呢?像這樣說來,可見沉脈中也有表證,浮脈中也有裡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