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患傷寒的人,大多是因為勞累內傷、七情所傷導致的體虛,這類情況佔了七八成。然而,傳誦“傷寒不可用補法”的人,卻佔了十之八九。用七八成的補虛之法去應對這十之八九的體虛患者,真的能承受得了嗎?他們不知道,那些因直接攻邪而死亡的患者,其實都是體虛之人。對於普通人來說,因為聽信了這些謬傳,難怪他們會對此產生疑慮和恐懼。至於那些身為醫生的人,也說“傷寒不可用補法”,這是多麼平庸無知,毫不自省啊!他們誤人子弟,程度之深,實在是既可恥又可恨。更有甚者,本來醫術不高,卻偏偏能迷惑人。只要遇到時疫,就一定會說:“寒邪未散,怎麼能用補法?如果把邪氣補住了,就好比關門趕賊。”這種說法,又不知道出自哪本典籍,簡直是胡說八道,異端邪說,尤其可恨。
此外,還有一類人說:“根據這個脈象和症狀,確實是虛證,本來應該用補法,但邪氣還沒清除乾淨,應該暫緩,等邪氣清楚了再用補法。”他們哪裡知道,正氣如果不能恢復,邪氣就會日益深入,怎麼可能清楚呢?元陽如果不支,病情就會迅速惡化,怎麼能再拖延呢?這是不知死活的人啊!還有一類人說:“這本來是虛證,怎麼不用補法呢?應該趕緊用人參七八分,但要用青皮、陳皮之類的藥物監製使用,自然沒有害處。”他們哪裡知道,這樣做雖然有補的名義,卻沒有補的實效,簡直是兒戲,怎麼能挽救危重病情呢?更何況這種一消一補的方法,還會自相矛盾呢!即使有那些偶爾說出奇方用補的人,也一定是在病情垂危的時候,才會說:“快補快補!”但這時候就像馬已經跑到懸崖邊上了,再收韁繩已經晚了。即使補了也沒有效果,他們又會說:“傷寒用人參的人沒有不死的。”這樣一來,“傷寒不可用補法”的說法就更加堅定了,人們的疑惑也就更加難以消除了,即使有蘇秦、張儀那樣的辯才,也無法辯解清楚。
我親眼目睹了很多人因為這種說法而受害,實在太多了,心裡非常悲痛,不得不進行辯解。傷寒的邪氣本來都是從外面侵入的,但病情有深淺輕重的不同,這主要是因為人體正氣的強弱不同。所以,正氣強的人,即使感染了邪氣也會比較輕,因為邪氣不能深入。正氣弱的人,即使病情原本很輕,也會加重,因為中氣虛弱不能自我恢復。這是一表一里,邪正相互勝負的關係,正氣勝則生,邪氣勝則死。如果因為邪實正虛而不知道固本,那怎麼能期望病情不會惡化呢?況且治療虛證和實證的方法本來就不同,用補法治虛證,而不是治實證,怎麼會說補法會補住寒邪呢?補法是補內,而不是補外,怎麼會說關門趕賊呢?即使說強敵已經闖進家門了,那些正氣虛弱的人,躲避都來不及,還敢關門嗎?如果能關門,說明正氣還強,敵人聽到正氣強,必然會退卻,不退就會被擒獲,稱之為捉賊,又有什麼不可以呢?病情和人事的道理是一樣的,沒有正氣勝而邪氣不退的情況。所以正氣進一分,邪氣就退一分,稱之為內託,稱之為逐邪,又有什麼不可以呢?怎麼反而稱之為關門呢?況且像張仲景使用小柴胡湯,將人參和柴胡並用;李東垣使用補中益氣湯,將人參、白朮、升麻、柴胡並用。這都是為了既散邪又固本,這是逐中有固,固中有逐,又怎麼能說都是補住邪氣、關門趕賊呢?太嚴重了,一句話的危害,足以殺人無數,庸醫的平庸,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我不能用嘴巴傳遍天下,所以特地寫這篇辯解的文章,如果有人能廣泛傳播我的觀點,救活一個人,那就比念多少遍彌陀經都要好啊!
徐東皋說: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主要是以外感病為立法依據,但他在其中也暗示了脾胃元氣的重要性,這是世俗的醫生很少知道的。觀察他的少陽證治法,小柴胡湯中用人參,是為了防止邪氣深入三陰經,或者擔心脾胃稍微虛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所以必須用人參、甘草來固護脾胃,充實中氣。這說明外感病並非只與外感有關,也與內傷有關。就像理中湯、附子湯、黃連湯、炙甘草湯、吳茱萸湯、茯苓四逆湯、桂枝人參湯、人參敗毒散、人參白虎湯、陽毒升麻湯、大建中湯等方劑,都用了人參、白朮來治療外感病,可見張仲景創立的方劑,真是神妙莫測。有人認為張仲景擅長治療外感病,而不瞭解內傷病,這真是不瞭解他的人啊!為什麼現在的醫生,不瞭解元氣的重要性,只看到王綸《雜著》中戒用人參的謬論,就固執已見,喜歡用苦寒的藥物來攻治疾病的表象,導致很多患者被誤診誤治,死於非命,這又是何等的悲哀啊!有時候,患者家屬對醫生半信半疑,既不完全聽從,也不完全拒絕,只是不加速患者的死亡而已。但這樣拖延下去,等到患者的元氣耗盡,最終還是無法挽救而死亡,這能說是明智嗎?況且現在這個世界,人口眾多,稟賦之氣越來越薄弱,再加上人們為了名利而勞累奔波,甚至不顧生死地冒險,沉迷於酒色而耗竭真元,怎麼能說這不是內傷元氣呢?觀察那些雜病患者,稍微用些攻伐的藥物就會傷及脾胃,嚴重的甚至會絕食而死,由此可以類推了。
凡是人們感受了外界的邪氣(如風寒),應當及時治療,迅速調理身體。如果猶豫不決或隱忍不治,過了幾天才說出來,導致邪氣深入體內,那時治療起來就困難了。這種情況在小兒和女子身上尤為嚴重。所有傷寒病症,都是從感受風寒開始的,邪氣停留在體表,沒有透過保暖等措施使其消散的話,一旦邪氣進入體內,病情就會拖延很久。一個人生病,與他親近的家屬,每天都會接觸到病人的病氣,病氣從鼻子吸入,就可能會被傳染。病情的輕重,也在於治療的早晚。所以,製作湯藥時,不應分早晚,一旦感覺身體不適,就應立即治療,這樣容易痊癒。張仲景說:凡是服用發汗的湯藥,藥方上雖然說要一天服用三次,但如果病情嚴重且沒有緩解,就應當加快服藥頻率,可以在半天內將三次的藥量服完,這就是迅速治療的意思。如果服藥後病情稍有不符或感覺不對,就應立刻更換藥方。如果病情嚴重,應當每十二小時觀察一次,一劑藥沒有退熱,就應當再次服用一劑。最多不過三劑藥,必定會透過出汗而病癒。如果有汗卻排不出來,那就是危險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