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批判劉朱火論,辨析時醫謬誤與兒科治療正誤

再來看劉、朱兩位先生的學說,他們都偏執於“火”,只要經文中有“火”字,就必定引用為證。但他們的論述,真的有一句符合經文的原意嗎?他們二位都說自已讀懂了經文,但為何不顧及上下文的聯絡,只憑一句話就著書立說,妄下結論?難道他們認為後世的人都沒有判斷力嗎?還是認為全世界都可以被欺騙?抑或是他們對人體的本質和機理並未真正明瞭?這實在是太荒謬了。

自從劉、朱兩位的學說流行以來,黃帝和岐伯的醫學理論也受到了長期的誤解。為什麼呢?因為後來那些因誤用寒涼藥物而導致陽氣衰竭的患者,都會認為是黃帝和岐伯誤導了他們。如果黃帝和岐伯再世看到這種情況,豈能不感到憤怒和痛心?這種醫學上的謬誤,實際上是河間開創的,而丹溪則將其發揚光大。我寫這篇論文,一是為了保全後人的生命,二是為了捍衛黃帝和岐伯的醫學正統,三是為了告誡那些初學醫術、知識尚淺的人,不要一看到這些書就信以為真,以免終身受害。要清除這種謬誤的流毒,就必須從源頭上澄清。因此,我特地選取劉、朱兩位學說的主要觀點進行辨析,但仍有未盡之處,實在難以悉數。

在談論時醫的三十一條錯誤中,第一條就是時醫治病只知觀察表面症狀,不知探究病本。他們常常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為藉口,卻全然不知《內經》中“必求其本”的真諦。他們只看到病情的緊迫,卻完全不顧及患者的生命安危。他們哪裡知道什麼是當前最緊迫的,什麼才是未來更緊迫的呢?連緩急都分不清,又怎麼能正確區分標本呢?

中風證其實都是由內傷引起的,與外感無關。既然沒有外感,就絕不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如果過度使用治風等藥物,那病情輕的也會變重,重的更會迅速死亡。

傷寒病的關鍵全在於虛實二字。實證容易治療,虛證則難以治癒。因為患者元氣本虛,所以邪氣不易被解除。如果治療夾虛的傷寒病,不知道用補益和發散相結合的方法,而只知道攻邪,那越攻越虛,越虛就越沒有不死的道理。

傷寒病中陽經與陽證是不同的。陽經是邪氣在表,而陽證是熱在裡。如果患者內無實熱脈象,卻把陽經當作陽證來治療,妄用寒涼藥物來治火,那就會導致內外邪氣相合而無法解除,這樣的患者必死無疑。

痢疾的發病,主要是因為脾腎虛弱的人極易患病。人們因為貪涼而傷及臟腑之氣,這是人為的病,不是天時導致的病。現在的醫生治療痢疾,只知道治療天時的熱邪,卻不知道怎麼治療人為的寒邪。況且痢疾多在深秋時節發作,這時炎暑已消,不能再說熱毒了。秋涼日盛,又怎麼能妄用寒涼藥物呢?像這樣的醫生,既不懂人事,又不懂天時,他們的治療方法差得太遠了,危害也太大了。患者們應該根據我的話深思熟慮啊。

小兒的血氣尚未充盈,就像柔嫩的苗萼一樣,一旦受到傷害就會凋謝。所以平時最應該培養他們的元氣,不能隨意使用消導的藥物。如果他們確實有食滯脹痛的情況,那可以暫時用消導法;如果有風寒發熱的情況,那可以暫時用發散法;如果有實熱痰火的情況,那可以暫時用清熱法。這是不得不先治療標病的情況。除此之外,如果沒有急迫的標病症狀,而只是表現出青黃瘦弱、腹脹微熱、溏洩睏倦等症狀,那都是因為脾腎不足、血氣薄弱導致的。但現在的醫生看到這些症狀後,都說是食積痰火,只知道消導和清涼。這樣日復一日地消導和剝奪元氣的治療方法只會導致元氣日益損耗。如果再遇到其他疾病就會無法抵禦了。這是兒科中常見的錯誤治療方法啊,不能不仔細觀察並加以糾正啊。

小兒出痘疹並伴有發熱,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如果不熱,毒氣就無法透出。痘疹從發起到化膿,從收斂到結痂,全靠熱力來推動。這熱力其實就是元氣的力量,是痘疹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對此我們不必懷疑。只有在熱毒特別嚴重的情況下,才需要清熱解毒。但這也必須有內熱真火的脈象和症狀,才能使用寒涼藥物。這種情況只是少數,大概只佔十分之一二。如果只是外表發熱,而沒有內熱,這是痘疹的正常過程,千萬不能因為發熱就攻熱,從而削弱了元氣的力量,傷害了脾腎的根源。但現在的痘科醫生完全不懂這個道理,一看到發熱,就不分虛實,只知道解毒,只知道用寒涼藥物。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傷害了脾胃,導致孩子飲食日漸減少,到結痂時腹瀉而死。這樣的錯誤很多,不能不仔細觀察並糾正。

痘瘡如果不起,如果是因為毒盛而無法發出,這是無法救治的病症,不必治療。但如果沒有其他危險症狀,只是痘瘡不起,那通常是因為元氣無力。這時只需要培補氣血,痘瘡自然就會發出。但現在的痘科醫生遇到這種情況,往往使用毒藥,如桑蠶、穿山甲之類,逼痘瘡發出。人們看到痘瘡發出,以為這是奇效,卻不知道這樣發出的痘瘡並非從根本上來,元氣被毒藥所傷,發洩太過,內部必然虧虛。這樣的治療方法誤人不淺,應當深切省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