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門的概念在《內經》中並沒有明確提及,只有越人提到:腎有兩個,但並非都是腎,左邊的是腎,負責藏精;右邊的是命門,是諸神精的居所,原氣的繫留之處,男子透過它藏精,女子透過它維繫胞胎。我認為這個解釋還不夠完整,甚至有些可疑,所以我在《類經》的末尾附上了“三焦包絡命門辨”來詳細闡述,似乎已經概括得差不多了。但還是有沒說完全的地方,我擔心不足以讓後人醒悟,因此再次詳細解釋其內涵,分條列舉如下:
命門是精血之海,脾胃是水穀之海,它們都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命門是元氣的根源,是水火的居所,五臟的陰氣沒有它就不能滋養,五臟的陽氣沒有它就不能發散。脾胃位於中州之土,沒有火就不能生髮,但必須是春氣從下開始,三陽從地上升起,然後萬物才能化生。這難道不是命門的陽氣在下,正是脾胃的母親嗎?所以我說:脾胃是灌注的根本,得到的是後天之氣;命門是化生的源泉,得到的是先天之氣。這其中固然有本末的先後之分。
命門有火候,就是元陽的意思,也是生物之火。然而,人的稟賦有強弱,所以元陽有盛衰;陰陽有勝負,所以病情有輕重。這就是火候需要辨別的原因。簡單來說,一陽的元氣必然從下往上升,而三焦的普遍作用則各自表現出其特點。下焦的特點就像地土,是化生的根本;中焦的特點就像灶釜,是水谷的熔爐;上焦的特點就像太空,是神明的居所。
下焦如地土,地土有肥沃和貧瘠之分,出產就不同;山川有厚薄之分,儲藏就不同。聚散由陽氣掌控。人也是這樣,得到一分就有一分的作用,失去一分就有一分的虧損。而壽命長短、生育能力以及勇敢怯懦、精血病治的基礎,都無不由此元陽的充足與不足來決定。這就是下焦火候的意義。
中焦如灶釜,所有飲食的滋養都來源於水谷。吃得多就身體強壯,吃得少就身體衰弱。正因為胃中的陽氣像釜一樣熱,才能使食物迅速消化。如果不是這樣,怎麼可能早餐吃了午餐就消化,午餐吃了晚餐就消化呢?觀察灶釜,少一根柴火就遲化一會兒,多一根柴火就快化一會兒。火力不到,就全然不化。所以脾胃的化與不化,以及飲食的能與不能,也總是由陽明的氣有強與不強,以及陰寒之邪有犯與不犯來決定。如果病了,就會漸漸痞脹、隔食或嘔吐,或者食物只能消化三五成,或者膨脹聚積不消,或者吞酸噯腐而食物的氣味不變,或者腹痛肚痛而終日不餓,或者清濁不分、完谷不化。能消化就沒有不執行的,不能消化就沒有不留滯的。執行就成為氣和血,留滯就成為積和痰。這難道不是因為胃氣不健全嗎?而胃氣為什麼不健全呢?難道不是因為火候無力嗎?現在看到治療痞脹、吞酸噯腐等症狀時,無論是不是熱症,動不動就說是胃火過旺,這豈不是在毀滅剩下的幾點火種嗎?這就是中焦火候的意義。
上焦如太空,所有變化都顯現在神明上,而神明必然根源於陽氣。這個火能生氣,就沒有氣不到的地方;這個火能化神,就沒有神不靈驗的。陽氣在下就溫暖,所以叫相火以位;陽氣在上就光明,所以叫君火以明。因此陽氣旺盛則陰氣消退,而陽光普照當空,所以五官正常而萬物茂盛;陽氣衰退則陰氣勝過,而陽氣被陰氣抑制,所以聰明被剝奪而神氣減少。而凡人的聲色動定以及智愚賢不肖之所以有不齊之處,難道不是陽氣的作用嗎?這就是上焦火候的意義。
以三焦來論火候,則各有所司。但為什麼都歸之於命門呢?因為水中的火是先天真一之氣,藏在坎卦中間。這個氣從下往上走,與後天的胃氣相接而化生。這實在是生生不息的根本。就像花萼的繁榮在於根柢,灶釜的作用在於柴薪。如果真陽不從淵源發出,那就總是屬於無根之火。火沒有根就是病氣,不是元氣。所以《易經》以雷在地下為復卦,可見火的標誌在上而火的根本在下。而且火知道靠近乾燥的地方,極度怕冷。如果命門陰盛,則元陽會畏避而龍火沒有藏身之地,導致遊散不歸而成為煩熱格陽等病。凡是善於治療這種情況的人,都會順從火的性質,讓陽和之氣直接進入坎卦中間,佔據其巢穴而招之誘之。則相同的氣會相互吸引而虛陽無不歸原。所以說“甘溫除大熱”就是這個意思。但可惜的是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多把虛陽當作實熱來治療。他們不考慮溫養這個火而只知道寒涼可以滅火。怎麼能指望這樣做還能保留生機而不使病人迅速死亡呢?這是醫家第一重要的救人之理。既然從事這個行業就必須先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三焦有客熱邪火那都是凡火而已,固然不得不除。但除火併不難,這不是正氣火候的問題。學者在這裡應該深明邪正二字,則能得到治療生機的要領。
命門有生氣就是乾元不息的微妙之處。沒有生就沒有息了。陽主動、陰主靜;陽主升、陰主降。只有動只有升所以陽得到生氣;只有靜只有降所以陰得到死氣。因此乾元之氣從下開始而在上盛行,升則向生;坤元之氣從上開始而在下盛行,降則向死。所以陽在子時中生而前升後降,陰在午時中生而前降後升。這是陰陽的分歧之處,相差不過像毛髮一樣細微,但到最後卻會相差千里。而死生的關鍵實際上就在這個毫釐升降的機會上。又像水暖則化氣,化氣則升無不生;水寒則成冰,成冰則降無不死。所以腎氣獨沉則奉生者少,這就是生氣的道理。至於人的生氣則無所不在,也無所不應當觀察。如臟腑有生氣,顏面顏色有生氣,聲音有生氣,脈息有生氣,七竅有生氣,四肢有生氣,二便有生氣。生氣就是神氣,神從形生,怎麼不可以辨別呢?衰弱的要迅速培養,還恐怕不能生,怎麼還能去砍伐呢?更何況是更嚴重的情況呢?所以明智的醫生觀察這些,必須知道哪個已經虧損,哪個還可以挽救,哪個能增加生氣,哪個能損害生氣,哪個應該先攻擊病氣以保護生氣,哪個應該先鞏固生氣以抵禦病氣。一定要考慮病氣雖然這樣,但生氣會怎樣;現在雖然這樣,但日後會怎樣。如果沒有從開始到結束都明白的智慧,那就只是目光短淺的人了。
雖然這只是針對醫術而言,但醫術之外還有更深層的道理。生氣是少陽之氣,是隻有前進沒有後退的氣。這個氣從哪裡來?無非來自根本。這個氣有什麼用?這其中還有更玄妙的真諦。人生最寶貴的就是這個氣了,而出入的關鍵在於呼吸,這是氣數的寶藏。河車的運轉在於軲轆,是轉運的神機。它的進退得失,總在生息之間,而壽命的長短就在這裡決定了。經書上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說的就是生氣的重要性。我見到的在這方面受到剝奪的人不可勝數,所以特此在這裡闡明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