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張仲景論發汗二十四證

關於出汗的論述

張仲景論述說:寸口脈浮而緊,浮為風邪,緊為寒邪,風邪則傷及衛氣,寒邪則傷及營血,營衛都病了,骨節煩疼,應當發汗治療。

又說:三陽都 受病,但未傳入腑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詳見前面的六經證候中。

又說: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體疼痛,八九天不解,表證仍然存在的,應當發汗治療。按這一證候,雖然說的是太陽經,但陽明、少陽病日久不解的,也應當用汗法散邪,只是太陽為三陽之表,而主管全身的外證,所以特別提到太陽。

又說: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的,用麻黃湯主治。

又說:脈浮而數的,可以發汗,適宜用麻黃湯主治。

又說: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的,邪在表,不可用下法,適宜用麻黃湯主治。

又說: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的,發汗就會痊癒,適宜用麻黃湯主治。

又說:太陽病,項背強急,無汗惡風的,適宜用葛根湯主治。

又說:太陽與陽明合病,一定會自下利,用葛根湯主治。

又說: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的,用大青龍湯主治。

又說: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的,名為中風。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的,用桂枝湯主治。

又說: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的,應當用汗法治療,適宜用桂枝湯。

又說: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的,表證未解,可發汗,適宜用桂枝湯。

又說:病像瘧疾一樣,日晡時發熱的,屬於陽明病。脈浮虛的,應當發汗,適宜用桂枝湯。

又說:太陰病,脈浮的,可發汗,適宜用桂枝湯。

又說:厥陰證,有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的,先溫其裡,再攻其表,溫裡用四逆湯,攻表用桂枝湯。

又說:下利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的,急需救表,適宜用桂枝湯發汗。按這是以身疼痛為表證,所以應當發散。

又說:傷寒用發汗法解後,半天左右又煩躁,脈浮數的,可以再發汗,適宜用桂枝湯主治。

又說:少陰病,初得時,反而發熱,脈沉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主治。按:這一證候雖然脈沉但身體反而發熱,正是陰經的表證,所以適宜用溫散的方法治療。

又說: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脹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脈沉緊的,與小柴胡湯。

又說:嘔而發熱的,用小柴胡湯主治。

又說: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正常的,胸脅脹滿的,用小柴胡湯主治。

又說:陰證不應該有汗,現在頭部出汗,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可以用小柴胡湯。

又說: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出不徹底,因而轉屬陽明,繼續自微汗出,不惡寒。如果太陽病證不罷的,不可用下法,用下法就是逆治,像這樣的可以稍微發汗。

按:張仲景關於發汗的條文還有很多,這裡只列舉其重要的,共二十四證,以展示其適宜與否的方法,而大意也就可以明白了。其中所用的發汗劑,不是說麻黃,就是說桂枝,這是寒邪初感時,溫散的妙法。現在後世的醫生把麻黃、桂枝視為異物而不敢用,而又有人強行解釋,說這在張仲景那裡是為隆冬直中陰寒之邪而設的,卻不知四時陰勝的邪氣,都最適宜用。唉,張仲景之後,再無張仲景,可見醫道中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