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證篇:裡證是病在內在臟腑的。凡是病從內生,可能是因為七情、勞倦、飲食所傷,或者酒色所困,都屬於裡證。這樣說來,實際上很容易辨別。只是在內傷外感之間,疑似的時候,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能會把表證當作裡證,把裡證當作表證,從而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應當詳細辨別。
身體雖然微熱,但是不斷出細汗,而且沒有身體痠痛拘急的症狀,脈象也不緊數的,這是熱邪不在表。
症狀像外感,但是不畏寒,反而惡熱,而且完全沒有表證的,這是熱邪盛於內。
凡是表證,如果小便清利的,說明邪氣沒有進入裡。
如果表證已經具備,但飲食正常,胸腹沒有不適,說明病情沒有波及到裡。如果出現嘔吐、口苦,或者心胸滿悶、不思飲食,這是表邪傳到胸中,逐漸進入裡的表現。如果出現煩躁不眠、乾渴譫語、腹痛自利等症狀,都是邪氣進入裡的表現。如果出現腹脹喘滿、大便結硬、潮熱斑黃、脈象滑而實,這是正陽明胃腑裡實的證候,可以使用下法治療。
七情內傷,過於喜的,會傷心使氣散,心氣散的,應該收斂、養護。過於怒的,會傷肝使氣逆,肝氣逆的,應該平息、抑制。過於思的,會傷脾使氣結,脾氣結的,應該溫煦、豁達。過於憂的,會傷肺使氣沉,肺氣沉的,應該舒展、提升。過於恐的,會傷腎使氣怯,腎氣怯的,應該安撫、壯實。
飲食內傷,氣滯而積的,是脾實,應該消散、逐除;不能運化的,是脾虛,應該溫暖、補助。
酒溼傷陰,導致熱而煩滿的,是溼熱為病,應該清熱、洩溼;酒溼傷陽,導致腹痛瀉利、嘔吐的,是寒溼之病,應該溫暖、補益。
勞倦傷脾的,因為脾主四肢,所以需要補益中氣。
色慾傷腎導致陽虛無火的,應該同時培補氣血;陰虛有火的,應該純粹補益真陰。
痰飲為病的,一定有它的根源,尋求病源所在,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法。如果只治療表面症狀,不是好的方法。詳細內容在本條中有論述。
五臟受傷,本來不容易辨別,但只要有內在的疾病,必定會在外部表現出來。所以肝病則眼睛不能視物而面色發青,心病則舌頭不能說話而舌紅,脾病則口不知味而面色發黃,肺病則鼻子不能聞香臭而面色發白,腎病則耳朵不能聽而面色發黑。
虛實篇:虛實,指的是有餘與不足。有表裡的虛實,有氣血的虛實,有臟腑的虛實,有陰陽的虛實。一般來說,外感病多有餘,內傷病多不足。實是指邪氣實,應當用瀉法;虛是指正氣虛,應當用補法。凡是想要觀察虛實的,是為了瞭解病的根本情況和是否適合攻補。疾病的實症固然令人擔憂,但元氣的虛弱,更令人擔憂。所以凡是診病的,必須先以觀察元氣為主,然後再探求疾病。如果實證而誤用補法,還可以補救;但如果虛證而誤用攻法,就無法挽救了。總之,虛實的要點,離不開脈象。如脈象真正有力、有神,才是真實證;脈象似乎有力、有神,便是假實證。更何況脈象無力、無神,甚至完全無力、無神的情況呢?臨證時千萬不要忽視這一點。
表實的症狀,可能有發熱、身體疼痛、惡熱掀衣、惡寒戰慄等。寒邪束於表的,無汗;火邪盛於表的,有瘡瘍。遊走性紅腫疼痛的,是營衛有熱;拘急痠痛的,是經絡有寒。
裡實的症狀,可能有脹滿、疼痛、痞塊、堅硬、閉塞、結聚、喘息、脹滿、懊惱不寧、煩躁不眠、氣血積聚、結滯在腹中不散、寒邪熱毒深留在臟腑之間等。
陽實的症狀,多為發熱惡熱。陰實的症狀,多為疼痛、結塊而伴有寒冷。氣實的症狀,氣息必然喘促,聲音和麵色壯厲。血實的症狀,血液必然凝聚,而且疼痛且堅硬。
心實的症狀,多火而多笑。肝實的症狀,兩脅少腹多有疼痛,而且容易發怒。脾實的症狀,為脹滿氣閉,或者身體沉重。肺實的症狀,多為上焦氣逆,或者咳嗽喘息。腎實的症狀,多為下焦壅塞,或痛或脹,或熱見於大小便。
表虛的症狀,可能有汗多、肌肉顫動、畏寒、目暗羞明、耳聾眩暈、肢體麻木、舉動不耐勞煩、毛髮枯槁而肌肉消瘦、面色憔悴而神氣索然等。
裡虛的症狀,有心悸心跳、驚惶、神魂不寧、津液不足、飢不能食、渴不喜冷、畏張目而視、聞人聲而驚等。上虛則飲食不能運化,或多嘔吐噁心而氣虛中滿。下虛則二陰不能流利,或便尿失禁、肛門脫出,以及洩瀉遺精。在婦人則表現為血枯經閉,以及墮胎崩漏帶下等疾病。
陽虛是火虛,表現為神氣不足、眼黑頭眩、多寒而畏寒。陰虛是水虧,表現為亡血失血、戴陽、骨蒸勞熱。氣虛則聲音微弱而氣短似喘。血虛則肌膚乾澀而筋脈拘攣。
心虛則陽虛而多悲。肝虛則目無所見,或陰縮筋攣而善恐。脾虛則四肢不用,或飲食不化,腹多痞滿而善憂。肺虛則少氣息微,而皮毛燥澀。腎虛則可能為二陰不通,或兩便失禁,或多遺精,或腰脊不能俯仰,而骨酸痿厥。
各種疼痛中,可以按揉的為虛痛,拒絕按揉的為實痛。
關於脹滿的虛實,仲景說:腹部脹滿不減輕,即使減輕也不足一提,應當用下法。腹部脹滿有時減輕,然後又恢復原狀,這是寒邪所致,應當用溫藥。所謂“減輕也不足一提”,是因為中滿嚴重,沒有時候減輕,這是實脹,所以應當用下法。腹部脹滿有時減輕,是因為腹中本沒有實邪,所以有時能夠減輕,但減輕後腹部脹滿又恢復原狀,這是因為脾氣虛寒導致的,所以應當用溫藥,溫藥同時也具有補益的作用。
《內經》各篇都懇切地提到神氣,神氣就是元氣。元氣完固,則精神昌盛,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元氣稍微虛弱,神氣就會稍微離散;元氣大虛,神氣就會完全離散,神氣離散則生機熄滅,這能不讓人畏懼嗎?《脈要精微論》說:精明是用來觀察萬物、辨別黑白、審視長短的。如果把長看作短,把白看作黑,這樣就是精氣衰敗了。說話聲音低微,整天才恢復過來說話的,這是氣被奪走了。衣服被子不能掩蓋身體,言語善惡不避親疏,這是神明混亂了。倉廩不能儲藏,是門戶不堅固了。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能儲藏了。能守住這些的就能生存,失守的就會死亡。五臟是身體的強弱所在;頭是精明的府庫,頭傾斜、視力模糊,精神將要喪失了。背是胸中的府庫,背彎曲、肩下垂,府庫將要毀壞了。腰是腎的府庫,轉動搖擺不能自如,腎將要衰憊了。膝是筋的府庫,屈伸不能自如,行走時只能佝僂俯身,骨將要衰憊了。骨是髓的府庫,不能久站,行走時振動搖擺,骨將要衰憊了。能保持強健就能生存,失去強健就會死亡。這是《內經》關於虛證的論述,應當仔細體會其意義。
虛證應該用補法,實證應該用瀉法,這是容易知道的。但不知道實證中又有虛,虛證中又有實,所以常常出現至極的虛病反而表現出盛勢,大實的病反而有虛弱的症狀,這是不能不辨別的。比如疾病起因於七情、飢飽勞倦、酒色所傷、先天不足等,等到發病時,往往出現身體發熱、便秘、戴陽、脹滿、虛狂、假斑等症狀,似乎是有餘的病,但實際上是由於不足導致的。醫生不察明病因,反而用瀉法治療,必然會導致患者枉死。又比如外感病邪沒有清除,而留伏在經絡中;飲食停滯沒有消除,而積聚在臟腑中;或者鬱結逆氣不能消散;或者頑痰瘀血有所留藏。病程久了導致身體虛弱,似乎表現為不足,但不知道病本沒有清除,還應當治療病本。如果誤用補法,必然會加重病情。這就是所謂的“不要實實,不要虛虛”,即不要對虛證用瀉法而使之更虛,也不要對實證用補法而使之更實。如果這樣導致患者死亡,那就是醫生殺死的了。
附華元化《虛實大要論》說:病有髒虛髒實、腑虛腑實、上虛上實、下虛下實,症狀各不相同,應該深入探究。腸鳴氣走,足冷手寒,食物不能進入胃中,嘔吐逆行無定時,皮毛憔悴,肌肉皺縮,耳目昏塞,語聲破散,行走喘促,精神不收,這是五臟的虛證。診其脈象,輕按而滑,重按而微,看在哪一部,以判斷是哪個臟器的病變。又按之沉小微弱短澀軟濡,都是髒虛的表現。飲食過多,大小便困難,胸膈滿悶,肢節疼痛,身體沉重,頭目悶眩,唇口腫脹,咽喉閉塞,腸中氣急,皮肉不仁,突然發生喘乏,偶爾出現寒熱,瘡疽並起,悲喜時來,或者自感痿弱,或者自感高強,氣不暢快,血不流通,這是髒實的表現。診其脈象,輕按重按都盛大的,是實證。又長浮數疾洪緊弦大,都是實證。看在哪一經,以判斷是哪個臟器的病變。頭疼目赤,皮熱骨寒,手足舒緩,血氣壅塞,丹瘤再生,咽喉腫痛,輕按之痛,重按之快,飲食如故,這是腑實。診其脈象,浮而實大的就是。面板瘙癢,肌肉脹滿,飲食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診其脈象,輕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這是腑虛。看在哪一經,以判斷病變的時間。胸膈痞滿,頭目碎痛,飲食不下,腦項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粘,診其脈象,左右寸口沉結實大的,是上實。頰赤心忪,舉動顫慄,語聲嘶嘎,唇焦口乾,喘乏無力,面少顏色,頦頜腫滿,診其左右寸脈弱而微的,是上虛。大小便難,飲食如故,腰腳沉重,臍腹疼痛,診其左右尺中脈沉伏而澀的,是下實。大小便難,飲食時多時少,腰腳沉重,如坐水中,行走艱難,氣上奔衝,夢寐危險,診其左右尺中脈滑而澀的,是下虛。病人脈象微澀短小,都屬於下虛。
本篇關於虛實證的論述未盡之處,都詳細記載在虛損門中,應當相互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