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河間的觀點共有九條。劉河間在《原病式》中所列舉的病機原本出自《內經》的《至真要大論》。那篇論述詳細闡述了五運六氣的盛衰勝復之理,並在篇末總結了十九條病機。而且說“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目的是讓身體達到和平的狀態。從這裡可以看出所說的病機也不過是提綱挈領地闡述了運氣的大綱。而其中有與無的探求、虛與實的差異最需要深入考察。總之以和平為貴。所以《五常政大論》又詳細闡述了五運三氣的辨別。其中火的平氣稱為升明、火的太過稱為赫曦、火的不及稱為伏明。這是虛火和實火的辨別就像冰和炭的差異一樣明顯。而《內經》中不偏不倚的中道也已經詳細闡明瞭。但是河間不能全面理解《內經》的全旨,只是單獨採摘了十九條中的一百七十六個字,演繹成了二百七十七個字。他不辨別虛實、不考察盛衰,把所有的病都說成是實火導致的。他寫了《原病式》並一直流傳到現在。
實火導致的病確實可怕,但虛火導致的病更加可怕。實火固然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去除病根並不難;但虛火最忌諱寒涼的藥物,如果妄用寒涼的藥物,沒有不導致死亡的。況且現在的人虛火多、實火少,難道都是有餘的病嗎?怎麼可以一概說是火呢?縱觀唐宋以前的醫學文獻,原本沒有像現在這樣偏僻的。自從《原病式》出現後,丹溪從定城得到了它,就把它視為至寶。於是他接著寫了《局方發揮》以及“陽常有餘”等論述。即使像東垣那樣明智的醫生,也因為這本書而說“火與元氣不兩立”。此後像王節齋、戴原禮等人,都繼承了這些學說,並傳遍了海內。現在所有的醫生,無非就是劉河間和朱丹溪的徒弟,動不動就說火,無法解救,大多導致損耗人的生氣、敗壞人的元陽,在不知不覺中殺人,這真是太可悲了!即使偶爾有一兩個特別通達的人,明知道這是錯誤的而珍惜人的陽氣,但也一定會有人引用河間的學說來群起攻擊他,從哪裡去辯解呢?況且病機是後學者的指南,一旦進入這個門,就像做夢一樣醒不過來,這更加可怕。醫學的敗壞,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了。這是誤謬的源頭,不能不仔細考察。
河間學派論述吐酸時說:酸是肝木的味道,由於火盛壓制了金,不能平衡木,所以肝木過盛,產生酸味。但世俗的醫生主張溫和脾胃,哪裡知道經文說的“人受寒後,會轉化為熱病”等等。我認為吐酸、吞酸等症狀,都是因為食物停滯不化造成的。而食物停滯不化,又是因為脾胃功能不健全。脾土如果不能消化,就必須溫脾健胃,怎麼還能認為是火盛呢?而且隨便引用經文作為證據,這種錯誤太嚴重了。關於這個症狀有更詳細的辨析,記載在“吞酸”部分,大家可以互相參考。
河間學派論述瀉痢時說:瀉下白色為寒,青色、紅色、黃色、赤黑色都是熱。一般規律是,瀉利時小便清白不澀為寒,赤色為熱。又比如,食物雖然不消化但顏色不變,嘔吐和排洩物腥臭、清澈冷涼,小便清白不澀,身體發涼不口渴,脈搏遲緩細微,這是寒證;食物雖然不消化但顏色改變,不是白色,心煩口渴,小便赤黃或者澀,這是熱證。凡是食物能消化的,不管顏色和其他症狀,都是熱證;寒瀉而食物能消化的,從來沒有過。有人認為火主快速,熱盛則傳化失常,食物不能消化而導致飧洩,也有這種情況。他又說痢疾是熱,熱在腸胃過盛,鬱悶集結而成,有人說下痢白色是寒,這是錯誤的。如果是寒,就不能消化食物,怎麼反而化為膿呢?就像世上的穀物、肉、果、菜,溼熱過盛就自然腐爛化為濁水,所以食物在腹中,感受溼熱邪氣,就自然潰爛,化為膿血。根據河間的這種說法,似是而非,誤導人不淺。瀉下白色為寒,大家都知道,但青色夾雜著肝邪,脾虛的人會有,難道是熱證嗎?紅色因為損傷內臟,陰絡受傷的人會有,難道都是熱嗎?正宗的黃色較淺,食物半消化的人會有,難道是熱證嗎?黑色為水色,元陽衰弱的人會有,難道是熱證嗎?像這些都說成是熱,太不通了。而且凡是瀉痢的,水走大腸,小便多澀,水枯液幹,便尿多黃,這種黃澀的症狀未必都是熱引起的。體液流失會口渴,陰氣流失會心煩,這種煩渴的症狀未必都是熱。至於食物完全不消化,清澈冷涼,確實是大寒,但人偶爾被寒邪傷髒,或偶爾因為生冷食物傷脾,稍微失去溫和就病瀉痢,這是受寒了,但未必就是大寒證。而且凡是脾胃初傷,陽氣還在,怎麼能突然就變得清冷,食物完全不消化?如果一定要等到清冷不化才說是寒,那陽氣已經大敗,又豈是沒有逐漸受寒而突然變成這樣的?逐漸受寒的,就是寒證。這種證候,患者極多,如果當作熱治,必然用寒涼藥物,已經因為生冷食物受傷,再用寒涼藥物敗壞,就像冰上加霜,遭受災難,都是這種理論害的。再看他的前一條,還說瀉白為寒;看後一條,又說有人說下痢白色為寒是錯誤的,那麼凡是治療此病的,除了清涼之外,就沒有寒證了,太荒謬了!又比如寒則不能消化食物,以及食物化為膿的說法,尤其不妥。飲食有時,本應迅速消化,這是胃氣的常態,人都依賴它生存。如果消化稍慢,就是陽虛的病,又何必等到不能消化食物才說是寒呢?況且所排洩的膿垢,本來不是食物所化。因為飲食入胃,凡是神化而歸於營衛的,就成為膏血,不能消化而留在腸胃的,只是糟粕。這是精與穢,本來走的是不同的路,所以糟粕不能化為膿,由此可知。而且垢也不是膿,實際上是腸臟的脂肪。怎麼知道的呢?近來有人偶爾生病而服用硝黃等藥物,隨著瀉下,必然有像膿一樣的垢,又或者偶爾患洩瀉的人,在一兩天內,就有這種垢,難道是熱化的膿,速度有這麼快嗎?又如久痢不止,或經年累月不能痊癒,而每天所排洩的都有膿垢,難道是熱化的膿,可以延續這麼久嗎?這顯然不是膿。既然知道不是膿,怎麼能都說成是熱?這大概是因為腸臟受傷,導致脂肪不固,隨剝隨下,所以這樣。如果不為之安養髒氣,再用寒涼藥物治熱,就沒有不藏氣日衰,最終必死的。所以現在治療痢疾多危險,大都是受此害,最應當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