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外感病出汗不徹底與病癒後發熱的治療及禁忌

各種經絡的外感病症狀中,凡是出汗不徹底的情況,都不能算作真正的出汗。這是因為病邪沒有完全去除,患者必定會有持續發熱,仍然感到煩躁不安,或者四肢痠痛,坐臥不寧,這都是因為出汗不徹底所導致的。怎麼判斷呢?只要診察到患者脈象仍然緊繃不退,以及發熱時面板乾燥無汗,就是這些症狀的表現,還應該繼續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汗已經出透但熱仍然不退,或者出汗後身體發熱更加嚴重,這就是所謂的陰陽交錯,魂魄離散,是大凶之兆。

凡是出汗不徹底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病邪在經絡筋骨深處,而出汗只在皮毛表面,這是病邪深而汗出發淺,衛氣解散但營氣未解,這是第一個不徹底的原因;二是如果有十分的病邪,只出了五分的汗,這是病邪重而發汗輕,這是第二個不徹底的原因;三是寒邪剛剛散去,還沒有完全清除,就突然遭受風寒,因為體虛而再次感染,這是新舊病邪相繼,這是第三個不徹底的原因。凡是遇到這些情況,應當詳細辨別,根據病情的輕重再次發汗。

凡是病癒後又發熱的原因有四個:一是病邪剛剛散去,胃氣還未恢復清淨,就吃了過多的食物,這是食復,是第一個原因;二是表邪剛剛解去,原本身體不虛,但過於謹慎的人過度溫補,這是誤補導致的復發,是第二個原因。如果是這兩種情況,就是所謂的“食入於陰,長氣於陽”,導致胃氣再次閉塞,陽邪再次聚集,表邪復發,仍然應該發汗。又或者有人因為新病剛好,不能調養身體,或者勞累損傷脾陰,因此再次發熱,這是勞復,是第三個原因;或者房事不慎,因此再次感染,這是女勞復,是第四個原因。如果是這兩種情況,就是所謂的陰虛導致陽邪湊集,這時或者用補法,或者用汗法,應當根據病情變化來制定治療方案,權衡緩急,根據虛實來治療。

[論述]說:傷寒病癒後,又出現發熱,用小柴胡湯治療。脈象浮的,應該用發汗法解除。脈象沉實的,應該用攻下法解除。

取汗的方法,應當順應自然,不宜急躁猛烈,只需要服用湯劑,注意保暖,使患者能夠微微出汗,稍微等待一段時間,使手足都溫暖,全身通達,病邪就沒有不散去的道理了。如果一下子強行逼迫出汗,導致汗水像淋雨或洗澡一樣大量流出,那麼衛氣雖然已經通達,但營氣還未遍及全身,反而有不到達的地方,而且恐怕會大傷元氣,這不是好的方法。我曾經見過有孩子生病,父母非常愛惜他,希望他快點痊癒,並且按照保暖的原則,給他蓋上厚被子,還怕不夠,甚至用自已的身體壓在上面,孩子因為太熱而大聲呼叫,父母卻說:“還沒好,必須再出點汗才行。”過了很久才把孩子放開,竟然導致孩子亡陽而死。這是隻知道出汗沒什麼妨礙,卻不知道出汗也會殺人,這是強行發汗的教訓啊。又有些人病邪本來就不重,或者夾雜著體虛,年老體弱,

醫生若不能準確判斷病情,只知道表證應當解散,卻過度發散;或者誤用發散方法無效,卻仍然不斷髮散,這樣會導致患者受害。有時雖然邪氣被驅散,但胃氣卻受到嚴重損傷,患者無法進食,身體衰弱不振。這些都是過度發汗的教訓。

如果發汗太過,一時間可能導致陽氣喪失,患者會出現身體寒冷顫抖,或者氣虛昏沉等症狀。這時應該迅速煎服獨參湯一兩左右讓患者飲用,如果症狀嚴重,就用四味回陽飲來迅速恢復,這樣或許可以保全患者性命,否則可能無法挽救。

有些脈象是不適合發汗的。比如《傷寒論》中提到: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象微弱, 這是陽氣不足,不能發汗。弦脈表示陽氣亢進,微脈表示陰寒,如果出現上實下虛的症狀,患者想要得到溫暖。微弦脈表示虛,也不能發汗,發汗就會感到寒冷顫抖,不能恢復。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脈表示病邪在裡,不能發汗。發汗會喪失津液,必定導致大便困難並出現譫語。少陰病,脈象微弱,不能發汗,因為會喪失陽氣。傷寒,脈象微弱而惡寒,這是陰陽兩虛,不能再發汗、催吐或攻下。尺脈弱而無力的人,切不可用汗法或下法。尺脈遲的人,也不能發汗,因為營氣不足,血少。

景嶽說:根據以上這些不適合發汗的脈象,可以看出仲景的用意。所以治療傷寒,只要見到脈象微弱,以及沉細無力的人,都不能隨意發汗。然而要想去除外邪,發汗是不可避免的。但仲景又說脈象微弱的人不能發汗。脈弱代表陽氣不足,既不能用寒涼藥,而寒邪又在表,又不能用攻下的方法。那麼除了發汗,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表邪呢?其實溫中就可以散寒,強健正氣就可以驅邪。仲景的意思,在言語中已經很清楚了,聰明的人會自已領悟。而且凡是外感病而脈象微弱的人,他們的汗最不容易出,邪氣最不容易解。為什麼呢?因為元氣不能託送,即使發汗也沒有汗,邪氣不能解,就會越發越虛,危險和死亡就會立刻到來。汗來源於血,由營氣產生,營氣來源於氣,由中氣產生。沒有中氣虛而營氣能旺盛的,沒有營氣虛而汗能排出的。脈象是營氣的外在表現,脈象既然微弱,元氣就可想而知了。元氣越虛,邪氣越不能解,所以陽證最忌諱陰脈,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治療這類病,只要遇到脈象微弱,正氣不勝邪氣等症狀,必須迅速鞏固根本,防止病邪深入,專門補助中氣,以托出外邪。必須使真元逐漸恢復,脈象就會逐漸旺盛,從微細變得滑大,從無力變得有神。務必使陰脈轉為陽脈,陰證轉為陽證。這時,元氣逐漸恢復,才是正氣恢復、邪氣消退、將要出汗、將要解除病邪的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