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傷寒,首先得明白經絡的順序。比如說,傷寒第一天,病在太陽經,症狀可能是惡寒、頭痛等;第二天,病到陽明經,就可能出現目痛、鼻幹、不眠等症狀;第三天到少陽經,可能會有耳聾、脅痛、往來寒熱、口苦等症狀;第四天到太陰經,就可能出現腹部脹滿、自利等症狀;第五天到少陰經,可能會有舌幹口燥等症狀;第六天到厥陰經,就可能出現煩躁、陰囊收縮等症狀。這就是傷寒傳經的大概情況。但是,病人的情況各不相同,症狀也會有很多變化,所以不能拘泥於固定的治療方法。現在有些人,不懂得根據病情變化來靈活治療,而是按照天數和經絡來固定用藥,這樣往往導致症狀和藥物不匹配,治療起來就更加困難了。
比如,發熱、無汗、頭痛,這些是太陽經的症狀,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是張仲景也說了,陽明病的外證是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陽明病如果無汗,但小便 通暢,嘔吐、咳嗽,手足厥冷,還會頭痛,這也是陽明病的無汗頭痛;傷寒如果脈弦細,頭痛發熱,那就是少陽病了。三陽經的病證都是表證,但少陽病是半表半里,不能發汗。然而,如果脈象尺寸都浮,那就是太陽經受病;尺寸都長,是陽明經受病;尺寸都弦,是少陽經受病。這三經的病,如果還沒傳入腑,都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那少陽病不也可以發汗嗎?這是三陽病的治療方法。至於三陰病,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說,太陰病如果脈浮,也可以用發汗的方法,用桂枝湯;少陰病剛開始,如果反而發熱,脈沉,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病,如果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應該先溫裡,再解表,溫裡用四逆湯,解表用桂枝湯。這些都是三陰病發熱、可以發汗的情況。
至於攻下的方法,只有少陽經是半表半里,不能隨便攻下,怕邪氣乘虛內陷。其他五經都有攻下的方法。由此可見,三陽經也有裡證,三陰經也有表證。所以,善於治療的人,只要看到表邪還沒解除,就應該解表;如果表證沒解,就不能攻裡;只要看到裡證已經具備,就應該攻裡;如果裡證還沒實,就應該和解。或者用汗法,或者用和法,或者用下法,都應該根據病情的緩急,用得恰當,這就是古今通用的方法。
用藥開方,最重要的是要靈活變通,不能呆板固執。你看張仲景用麻黃湯治療太陽經發熱、頭痛、脈浮無汗的傷寒,陽明病如果脈浮無汗而喘,也用麻黃湯;太陽和陽明合病,如果喘而胸滿,也用麻黃湯。這就是麻黃湯的靈活運用。
再比如桂枝湯,本來是治療太陽經發熱、汗出的中風,但陽明病如果像瘧疾一樣,日晡時發熱,脈浮虛,需要發汗的,也用桂枝湯;太陽病如果外證還沒解,脈浮弱,應該用汗法解的,也用桂枝湯;太陰病如果脈浮,可以發汗的,也用桂枝湯;厥陰病如果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需要解表攻裡的,也用桂枝湯來解表。這就是桂枝湯的靈活運用。
還有小柴胡湯,本來是治療少陽經脅痛、乾嘔、往來寒熱的傷寒,但陽明病如果潮熱、胸脅滿,也用小柴胡湯;陽明中風,如果脈弦浮大、腹滿脅痛、不出汗、身體面部都發黃、潮熱等症狀,也用小柴胡湯;婦女中風,如果接著出現寒熱、月經中斷、熱入血室、像瘧疾一樣的症狀,也用小柴胡湯。這就是小柴胡湯的靈活運用。
由此可見,張仲景的用意,並不是按照經絡來固定藥方,而是根據病情來靈活運用。他立方的用意,有很多是言語不能完全表達的。所以,有這樣的方法,不一定有這樣的症狀;有這樣的症狀,不一定有這樣的藥方。即使張仲景再生,要想完全按照他的成法來治病,也不一定都能吻合。即使張仲景再來說新的藥方,我也知道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唉!藥方怎麼能窮盡病情的變化呢?病情變化又怎麼能固定藥方呢?只要學者能領會張仲景的用意,那也就是現代的張仲景了,又何必拘泥於他的藥方呢?所以我說,用藥開方,最重要的是要靈活變通,不能呆板固執。不過,這個“通變”二字,是針對那些不能通變的人來說的。如果不明白這個醫道的道理,又有一定不變的要領。如果不知道這個要領,而強行借通變為藉口,那就會胡說八道,混淆經權和變通的主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