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傷寒時,不必拘泥於病程的天數。只要出現表證,就應當治療表證;只要出現裡證,就應當治療裡證。根據症狀來辨別病邪所在的經脈,並依據經脈的不同來施治,這才是好的治療方法。如果表邪未解,即使病程已經很長,但只要還有表證且脈象緊數,就仍應當用解散表邪的方法治療,不可使用攻裡之法。相反,如果表邪已輕,即使病程很短,但只要出現裡證且脈象沉實,就應當攻裡,不可再用發表之法。然而,發表和攻裡這兩種方法,都是針對邪氣實證而言的。對於那些脈象和形體都顯得虛弱的人,則不能談論發表或攻裡,而應當採用補法治療。不過,補法也有輕重之分,或者適宜兼補,或者適宜全面大補,這需要明智且聰慧的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用。
傷寒如果只表現為發熱、惡寒、脈象緊數、無汗、頭項痛、腰脊強直,或者肢體痠軟等症狀,這些都是表證,不管病程長短,都應當用解散表邪的方法治療。但在治療之前,一定要預先辨別患者的陰陽虛實,然後從後面列出的發汗解散方劑中選擇合適的藥物使用。
傷寒如果只表現為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嘔吐,或者逐漸出現耳聾、脈象弦數等症狀,這是少陽經的半表半里證,治療應當和解,可以使用新方中的柴胡類方劑,如諸柴胡飲、小柴胡湯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然而,治療少陽病有三禁,即不可用汗法、吐法、下法。
傷寒如果頭痛、發熱、惡寒等表證症狀全部消失,反而出現怕熱、煩躁口渴、譫語、揭開衣被、揚手擲足、出現斑疹或發黃、發狂,或者潮熱自汗、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或者胸腹脹滿疼痛,或者上氣喘促,脈象實而有力等症狀,這就是病邪傳入裡證的熱證,不管病程長短,都應當清裡。如果病邪內結,不能宣通,就一定要用峻猛的藥物盪滌,才能使裡通而表也隨之通暢。但一定要等到患者胸腹脹滿、腸胃燥結,並且具備大滿、大實、大堅等實證表現時,才可以使用攻下之法。所以古法說:“痞、滿、燥、實、堅,這五種症狀都具備後,才可以使用攻下之法。”又說:“攻下不嫌遲。”這是恐怕內裡沒有實證而誤用攻下之法,那就會導致無法挽救的後果。
治療傷寒時,如果天氣寒冷、陽氣衰微,患者體內沒有熱邪而表邪不解,就應當用辛溫熱藥發散;如果天氣炎熱、陽氣旺盛而表邪不解,就應當用辛甘涼藥發散;如果天氣平和而表邪不解,就應當用辛甘平藥發散,這是解散表邪的重要方法。因為人生活在天地之間,隨著天地之氣的變化而變化,天氣寒冷時,就適宜用辛熱藥;天氣炎熱時,就適宜用辛涼藥。經典醫籍中既然說冬天得的病叫傷寒,春天得的病叫溫病,夏天得的病叫暑病,那麼病名既然因季節不同而不同,那麼治療方劑也就不得不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不過,在使用涼散之法時,一定要辨別清楚,只有當患者表裡都有熱證時,才可以兼用寒涼藥。如果患者體表發熱,但體內沒有熱證,這是表邪未解,因寒鬱而化熱,不能隨便使用寒涼藥。因為恐怕表寒未除,而又引入內寒,寒上加寒,就會導致病邪凝結不解,病情更加嚴重。經典醫籍說:“發表藥中不遠熱藥”,就是這個意思。而且,捨棄時令而從證候入手,是治療傷寒非常重要的方法,這一點又不可不知變通。
在暑熱盛行、瘟疫大流行的季節,患者焦渴、出現斑疹發黃、臟腑像火燒一樣,這時或者用寒涼藥清裡,或者用寒涼藥發散解表,但應當觀察患者的表裡情況,並斟酌使用藥物的緩急。
關於虛邪的治療方法有二十七條。
治療傷寒的大原則是,病在表時宜用發散法,病在裡時宜用攻下法。然而,傷寒的死生關鍵,全在於虛實二字。邪氣所侵襲的地方,正氣必定虛弱,所以傷寒多病,多是乘虛而入。當時的醫生不辨虛實,只要見到傷寒,就動輒說傷寒不能用補法,隨意攻邪。他們不知道,能夠用攻法治癒的病,原本就不是虛證。正氣不虛,邪氣就不能傷害人體。等到病邪所在經脈的氣血恢復,疾病自然就會消退,所以治療會痊癒,不治療也會痊癒,這是實證病邪不值得過分擔憂的原因。只是夾有虛證的傷寒最為可怕,如果不知道固本御邪的策略,而肆意攻邪,只採用孤注一擲的方法,那麼所有攻散的藥物,沒有不是先進入胃,然後到達經脈的。邪氣還沒來得及被攻散,胃氣就已經先被傷害了。即使病邪沒有完全退去,正氣能不更加虛弱嗎?元氣更加虛弱,病邪就會更加深入。虛證而又再攻,怎能不死?所以,凡是患傷寒而死的,必定是因為元氣先敗,這是當時醫生的通病。因此,凡是臨證治療的醫生,只要見到患者脈象弱而無神、耳聾手抖、精神疲倦、氣短怯懦、畏寒喜暗、言語輕微、面色青白,以及各種虛弱的證候,都應當考慮顧護元氣。如果患者形體氣虛,卻過度發散其表,必定會導致亡陽;如果患者臟腑氣虛,卻誤用攻裡之法,必定會導致亡陰。犯了這些錯誤的患者,必定難逃一死。即使患者元氣半虛,而邪氣正盛,也應當權衡虛實的輕重,採用補散兼施的方法,才能得其適宜。如果患者元氣大虛,那麼即使邪氣很盛,也不可用攻法,一定要詳細觀察陰陽的情況,峻補中氣。比如患者平時偶爾感受陰寒之邪,邪氣未深入,只表現為發熱、身體疼痛、脈象數而不洪大、體內無火證、平素稟賦不足,就應當用理陰煎加柴胡,或者加麻黃,連續服用一兩劑,效果如神,這是常用的第一方。此外,如果患者陽虛,就應當用四柴胡飲、補中益氣湯,或者八珍湯、理中湯、溫胃飲等方劑,這是溫中自能發散的治療方法。如果患者陰虛,陰液枯竭不能作汗,就應當用補陰益氣煎、三柴胡飲,或者三陰煎、左歸飲等方劑,這是壯水制陽、精化為氣的治療方法。如果患者陰盛格陽,出現真寒假熱的症狀,就應當用大補元煎、右歸飲、崔氏八味丸等方劑,這是引火歸原的治療方法。如果患者有陰盛陽衰的證候,身體雖然發熱,但卻畏寒不已,或者嘔吐噁心,或者洩瀉,或者背部像涼水澆灌一樣寒冷,或者手足厥冷,這些都是陽虛至極的表現,一定要用大溫中飲或者理陰煎來治療,不要遲疑。如果患者果真是邪火熾盛,陰液枯竭,那麼就用寒涼藥物逐漸解除其熱邪。如果表邪未解而正氣被鬱閉,或者兼用微汗之法,逐漸去除其寒邪。如果患者邪實正虛,原本就有主客不相當的形勢,那麼只要能夠保全正氣不使潰敗,那麼病邪就會不戰而自解。這其中大有玄妙,我常常憑藉這個方法救治了許多人,五十年來救治了無數人,現在鄭重地記錄下來,作為普濟眾生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