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寒涼藥物之弊與陰陽虛實辨析

天地陰陽的道理,本來就注重和諧,這樣氣候才會調和,萬物才能生長,這是自然界造化生成的道理。然而,陽是生命的根本,陰實際上是死亡的根基。所以道家說:如果體內的陰沒有完全分離出去,就不能成仙;如果體內的陽沒有完全分離出去,就不會死亡。華元化也說:得到陽的人就能生存,得到陰的人就會死亡。所以,凡是想要保全生命、重視生命的人,尤其應該愛惜陽氣,因為這是促進生長和變化的元神,不可忽視。

以前,劉河間提出暑火理論,專用寒涼藥物,這樣做損害了陽氣,其危害已經很嚴重了。幸虧後來有東垣先生提出脾胃之火必須溫養的理論,但即便如此,他也沒能完全駁斥劉河間那種偏頗的錯誤。接著,丹溪又提出了陰虛火動的理論,制定了補陰、大補等藥方,都以黃柏、知母為主藥,這樣寒涼藥物的弊端又再次盛行起來。那些最先受害的人,已經離去而無法挽回;後來學習並使用這些方法的人,仍然迷惑不解,沒有醒悟。唉!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像劉河間和丹溪這兩個人,難道不是軒岐(即岐黃,古代醫家的代稱)的魔障嗎?我對此深感痛惜,所以在這裡直言不諱地指出來,實在是希望徹底洗滌這些積久的陋習,以解除生命的困境。這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希望讀者能夠諒解並仔細考察,不要因為我批評了先輩而責備我,那就太幸運了。

關於陰陽虛實,經書上說:陽虛則體外寒冷,陰虛則體內發熱,陽盛則體外發熱,陰盛則體內寒冷。經書上說:陽氣有餘,就會身體發熱且沒有汗。這是說體表有邪實的情況。又說:陰氣有餘,就會多汗而身體寒冷。這是說陽氣虛弱的情況。仲景(即張仲景,古代著名醫學家)說:發熱惡寒是發於陽的症狀,無熱惡寒是發於陰的症狀。他還說:極度寒冷反而出汗,身體一定會冷得像冰一樣。這些說法與經書的旨意是一致的。

經書上還說:陰氣過盛就會導致陽氣受損而生病,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陰氣受損而生病。陽氣過勝就會產生熱症,陰氣過勝就會產生寒症。

陰的根基在陽,陽的根基在陰。對於那些不能直接用正面方法治療的疾病,應該從陽來引導陰,或者從陰來引導陽,各自尋求它們的屬性並使其減弱。例如,透過調理血液來求汗,透過滋養精氣來激發生氣,這是從陽引導陰的方法。又如,引導火氣迴歸本源,使氣息歸入腎臟,這是從陰引導陽的方法。這就像是從水中取火,從火中取水的道理。

陰性的疾病,來得緩慢去得也緩慢;陽性的疾病,來得迅速去得也迅速。陽生於熱,熱則使人舒緩;陰生於寒,寒則使人蜷縮拘急。寒邪通常侵襲下部,熱邪通常侵襲上部,飲食之邪則通常侵襲中部。

另外,參考《中藏經》的說法:陽病則早晨安靜,陰病則夜晚寧靜;陽虛則傍晚混亂,陰虛則早晨紛爭。因為陽虛喜歡陽氣的幫助,所以早晨症狀輕而傍晚症狀重;陰虛喜歡陰氣的幫助,所以早晨症狀重而傍晚症狀輕。這是說的陰陽兩虛的情況。如果是實邪的症狀,則與此相反。凡是陽邪盛的,必然早晨症狀重而傍晚症狀輕;陰邪盛的,必然早晨症狀輕而傍晚症狀重。這是因為陽遇到陽就強盛,陰得到陰就增強的緣故。

有些疾病或白天或夜晚,時作時止,沒有固定的發作時間,這是因為正氣不能主持,陰陽勝負交錯混亂。這種情況應該以培養正氣為主,那麼陰陽自然會和諧。但是,無論是水還是火,都應該根據虛實來尋求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