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033章 如果沒有統一度量衡會怎樣?

那天,龔具做個夢,夢見自己和一個齊國的姑娘網戀。

倆人聊得那叫一個熱乎。

各種興趣愛好全部吻合,簡直就是靈魂伴侶。

他試探性地問人家:“方便說一下你的體重麼?”

對方也爽快:“120斤,167厘米,19歲。”

龔具覺得還可以,挺標準的。

這個體型和年齡的姑娘,根本就不會醜的。

沒必要影片了,反正都隔著濾鏡呢,也看不真切。

不如直接約出來見面。

姑娘被邀請之後很開心:

“你真是個好人!”

“能接受我這體重的,真不多。我去找你。”

很快,兩人見面了。

龔具震驚地發現,這姑娘都快胖成個球了。

“不是!你說你120斤?”

姑娘一臉無辜:“是啊,我沒說錯。”

“我的確是120斤,真的沒騙你。”

直到這時,龔具才知道,這姑娘所在的齊國,和他所處的楚國使用著完全不同的計量單位。

這姑娘那邊一斤東西的實際重量,相當於龔具這邊的2斤多。

如果用龔具這邊的體重秤來稱的話,這姑娘都超過250斤了。

“這不要了親命了麼!”

姑娘無奈:“那我走?”

姑娘也很委屈:“為了來找你,我還換了你們楚國的紙幣,我路過國境線的時候還要走海關,各種檢查。提前辦的護照……我來一趟多不容易。”

龔具跺著腳罵街:“造孽呀!”

就這樣,龔具一臉冷汗的被驚醒了。

還好還好,只是做夢。

在夢裡的時候,剛看到姑娘的那一瞬間,他有種自己將要被坦克碾壓的瀕死感和窒息的感覺。

差點嚇尿了都。

如今整個國內都是一體的,大家沒這麼大隔閡。

明明都是炎黃子孫,甚至都是隔壁省的,卻感覺在談一場跨國戀。

緩過來之後,龔具才意識到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偉大,起碼大家都用同一個標準的單位了,不會產生誤會了。

“政哥 ,真的感謝你的統一,沒的說的。”

反正也睡不著了,龔具乾脆找資料,繼續做影片。

影片的題目是:【胡亥的六大罪狀:四、官逼民反,裝聾作啞】

他開始翻看系統給的影片資料庫。

這次,龔具沒有把目光放到帝王將相上,而是瞄準了秦朝的老百姓。

統一之後,秦國派了秦人的官吏去基層管理曾經的六國百姓,讓他們背誦《秦律》,牢記觸犯了哪些法律就要被在臉上刻字,要被抓去服徭役。

剛統一那會兒,秦朝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

老百姓雖然有怨氣,但也默默忍受了。

書同文的意思是,從此以後,其他原先六國的讀書人,再也不能使用自己曾經的文字。

之前學過的一律作廢。

龔具設身處地聯想,假如他是個十里八鄉有名的有才華的讀書人,寫得一手好字。

經常有不認字的鄉親們來請他寫信,寫文書。

可是突然有一天,秦始皇說,你這個字不能用了,要用“秦篆”。

讀書人恨啊,自己一把年紀了,居然要像幼童一樣,從新學認字。

龔具心想:如果有人不讓我不用漢語,下半輩子只能寫日語或韓語的話,我能罵他罵到我去世的那天。

車同軌的意思是,全國所有的車輛,車輪之間的寬度都要改成六尺。

秦朝那會兒,路上的泥日積月累,被車輪軋出來兩條深深陷進去的溝。

馬車的車輪放到正好和轍的路上,就像火車的車軌一樣。

但是其他尺寸的車輪,就不能在這條路上走了。

一條路,只能讓符合它車轍尺寸的車行走。

秦始皇的車同軌,就相當於把六國曾經那些寬窄不同的車軌,都改成了統一的寬度。

這樣,大家的馬車都是同樣的車輪寬度,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就不用換馬車了。

這個政策,本意真的是好的,對全國的貨物交流運輸特別有好處。

可是,那些家裡有錢的人家,本來有好幾輛馬車,在村裡可嘚瑟了。

如今秦始皇你逼著我換車輪子,換輪子不要錢啊!

很貴的。

不換還不行。

秦朝的保甲法規定,一家人如果不換車輪,他那一個保甲的十戶人家都得死。

百姓們不敢不換。

如果今天,龔具想著,他有一輛汽車,

本來好好的開著,可是有一天秦始皇說,你車的底盤和輪軸都得改。

龔具還沒說換不換呢,結果樓上樓下的同屬於一個保甲的鄰居都跑來勸他:

“求你了,快換吧!你要是不換,還得牽連到我們。”

“你要是不換,我以後天天往你家潑糞。”

“呵呵,你要是敢不換,以後你家小孩別單獨出門,否則他很有可能就回不了家了。”

秦律把人性的弱點,拿捏的死死的。

光是想想,就覺得好氣。

統一度量衡這事,也會有很長一段時間都適應不了。

龔具心想,如果現在讓他量東西用“英寸”計算,喝酒用“盎司”計量。

出去買菜,小販說:“一磅蘋果3塊錢,不貴。”

出去買鞋,售貨員問:“你是6.5號的腳,還是7號的腳?”

他會很不舒服,甚至感覺日子都沒法過了。

龔具翻看著秦朝初年百姓對於“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些改變,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普通百姓不認字,家裡也沒車。

至於度量衡,大家都用了上百年了,早就順手了,突然就改,肯定難受。

龔具看著百姓們一個個無奈皺眉的表情,不得不承認,這事在當時,挺擾民的。

一切都是新的,可是秦始皇卻不承擔換新的開銷,換車轍,修路,換度量的器具,都得百姓自己出錢。

直到這時,百姓還只是有些怨氣,對於這種改變還能忍受。

後來。

秦始皇要修秦馳道,打通全國的交通和運輸。

這個秦直道修的質量好到,直到現在,2000多年後,好多秦直道上都不長草。

全國的這些道路,6800多公里,全是百姓一點一點打通的。

沒過兩年呢,秦始皇要打匈奴,百姓就為軍隊做後勤,運送糧草。

後來又要修長城,百姓們又放下家裡的農活,去北方搬磚。

這些,好歹是國家工程,說實話,都很偉大。

當時的百姓很難享受到這些偉大工程帶來的直接好處,但想到這是有利於子孫後代的事,他們也就忍了。

畢竟是為了秦朝搞建設,做基建。

再後來,秦始皇徵調70多萬人來修築阿房宮和驪山墓,用以證明秦帝國的偉大和不朽。

當時全國也就2000萬人,秦始皇居然能抽調出200多萬的人來當兵或是服各種徭役,做工程。

龔具做了一簡單計算 ,2000萬人口,男的算一半,是1000萬男的。

這些男的裡,去掉小的,去掉老的,就算有700萬是能幹重體力活的。

可是秦始皇抽調了200萬人,相當於當時所有能幹活的勞力的三分之一。

這些工程,都聚集在了短短的10年間進行。

再聯想到自己正是個能幹苦力的年紀,龔具突然發現:

“修長城的苦力 ,竟是我自己!”

古代沒有吊機沒有機械起重機,修長城的龐大的石頭是人拉繩,人抬肩扛上去的。

沙漠裡的夯土牆,也是一個接一個的用木樁砸實的。

短短5年,修一條這麼長的城牆,需要上百萬人連續工作。

代價是無數人累死,砸死,成了奠基石。

龔具覺得,自己即使不是去修長城,也會是像陳勝吳廣那樣被派去戍邊。

要麼就是自己犯了點小錯,又出不起罰金,就被判為了囚犯,然後被劉邦送到驪山去修墓。

他這麼一個沒病沒殘疾的小夥子,秦始皇大機率是不會讓他白白在家閒著沒事幹的。

剛剛還感謝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龔具翻臉不認人:

“馬德,你們封建社會還是趕緊都完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