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1章 華夏五千年專屬樂器《壎》

第四期拍攝的第一天。

早上九點。

雙方已經有了默契,胡勝平領著大樹進屋,周孝愚已經在客廳等候他們。

胡勝平直接開門見山,“今天你要展示什麼樂器?我插一句嘴,最好要有一首質量過得去的原創曲子,拍完我們就走,中午或者下午你愛幹嘛就幹嘛。”

“當然,這並不是強制性的要求,我確實是為你好。”

周孝愚點了點頭道:“我已經準備好了,如你所願。”

他回書房拿出一個圓滾滾類似香瓜的民族樂器,大小如鵝蛋,十孔,頂端為吹口。(也有六孔、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

這玩意叫壎xūn。

又稱為“陶壎”,以陶製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這是漢族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低沉、滄桑醇厚,是樂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籟的。

周孝愚將壎遞給胡勝平,後者拿過來上下左右反覆的端詳了一會,又摸了摸,發現上面有十個孔洞。

然後他模仿了一下,將十根手指依次按在孔洞上臨空做出吹噓狀。

“這玩意是這樣吹的吧?”

“是的。”

“都是十個孔嗎?”

周孝愚搖了搖頭,“並不是。”

“市面上見得最多的只有六孔、八孔和十孔。”

胡勝平問了一個很刁鑽的問題,“六孔八孔和十孔有什麼區別呢?”

周孝愚道:“有區別,我拿八孔和十孔來舉例,兩者之間的區別就是十孔壎音孔多,八孔壎音孔少。”

“音孔決定了一首曲子你最大演奏的高音和最低演奏的低音區間是多少。”

“因為八孔壎的孔少,所以它能演奏的曲子是非常少的,十孔壎就是因為八孔壎很多曲子不能演奏演變而來的,也是現在不管是入門還是專業演奏的場景用得最多的。”

胡勝平抓住重點道:“如果新手想入門學習陶壎,你建議買幾孔的?”

“十孔,十孔的音色更多,剛好契合十根手指的位置,一旦練熟了再換一種會不適應。”

周孝愚接過陶壎,將嘴唇湊在吹口上試吹了兩下。

一股十分特殊的聲音從陶壎中透出,怎麼說呢,空靈,滄桑,帶著一股濃濃的歷史厚重感。

胡勝平眉頭跳了跳,“我知道了,這個聲音我聽過,總覺得用壎吹出來的聲音中帶著一股濃濃的歷史感,想必這門樂器出現的歷史時間不短了。”

周孝愚笑道:“猜對了,壎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七千多年前,這並不是開玩笑,在浙省餘姚縣、河姆渡遺址發掘過陶壎。因為最開始壎並不是一種樂器,而是被用來模仿鳥獸叫聲誘捕獵物的。”

“到了夏朝時壎就發展成了一門樂器,是華夏八音之一。”

“八音之中,壎獨佔土音。”

胡勝平疑惑的問道:“什麼是八音?”

攝像機後面的大樹面色古怪的朝著胡勝平揮了揮手,用眼神給出了提示——大哥,不知道就少問一點啊,這樣會顯得你很沒文化。

“咳咳……”

胡勝平咳嗽了一聲,用來掩飾尷尬。

“其實我相信等到節目播出後,電視機前的絕大部分觀眾都不知道什麼叫八音,這沒什麼好丟人的,我這也是順便讓周孝愚給大家科普下,漲漲知識。”

周孝愚擺了擺手,“不至於,我只是一個高中畢業生,沒資格給大家講課,只需要拿起手機搜尋一下就知道了。”

什麼是八音?

三千多年前,華夏古代依據製造材料的不同,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種,稱為八音。

夏朝時,壎只有三個孔。

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壎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

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壎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

壎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這就是它的獨特進化歷史,你就說古老不古老?

胡勝平拍了拍手道:“小周,你今天給我們吹奏的曲子是不是和壎一樣同樣帶有濃厚的歷史氣息?”

周孝愚點了點頭,“我先給大家吹一首古曲,然後是兩首電視劇插曲,最後則是一首原創壎曲。”

“這些曲子都適合用壎吹奏,而且我斷言,即便再過1000年,壎也不會被淘汰,因為它的音色太獨特了,無可替代。”

胡勝平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周孝愚回到沙發上端坐,想了想還是解釋道:“這首壎曲叫《追夢》,是一首唐朝古曲,現為壎曲,我現在吹奏的這個版本據傳是範睿演奏過的,但作曲人資訊不詳。”

胡勝平只得豎起兩根大拇指,“我們的老祖宗牛鼻。”

幾分鐘後,曲終,客廳內鴉雀無聲。

胡勝平的整個靈魂似乎在與世隔絕的大山中流浪了幾個月,才回到現代都市,整個人的心靈也被洗禮了一遍。

這種感覺還真是獨特。

他抿了抿嘴巴道:“我只能說這首曲子意境悠遠,深幽哀婉,悠遠綿長。”

“現在我相信你說的1000年後壎也不會被淘汰的斷言了,因為壎的聲音確實獨特,有一絲道家的出塵韻味在裡面。”

周孝愚調整了一下道:“接下來的兩首壎曲你們應該都十分熟悉,一首是紅樓夢的《枉凝眉》,一首是西遊記的插曲《五百年滄海桑田》。”

胡勝平讚道:“好,我們洗耳恭聽。”

不過他心中更多的還是期待周孝愚今天即將展示的這首原創壎曲。

壎的音樂確實獨特,而且古老,帶著一股濃濃的歷史滄桑味道,但越是這樣,越是難以和現代的流星元素融合在一起。

參與拍攝節目後,胡勝平潛移默化中已經將周孝愚與華夏民族樂器的傳承和發揚光大聯絡在了一起。

不管周孝愚承不承認,認不認可,願不願意,他就是這麼想的。

有這麼好的天賦和才情,你不好好的當作曲人,將華夏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發揚光大,最好傳承到全世界各地,讓五大洲的所有人都能接受並認可、喜歡上我們的華夏民族音樂。

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這玩意又叫文化出海,或者文化影響力,亦或者軟實力,隔壁的南棒就一直在做。

當然,想要做到這一點,恐怕非一人之力能做到,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

一旦周孝愚做到這一點,哪怕只有一半,哪怕只是開一個好頭,他絕對會在華夏現代音樂史上被封神。

周孝愚並不清楚胡勝平心中的念頭,即便知道,他也只會聳聳肩。

這個帽子太重了,他一個人背不動。

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四首壎曲,後面彩蛋章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