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弟妹,咱也不是外人,隨便吃點就行了。”李氏看著一大桌子的菜,大魚大肉的誰不喜歡,可鄉下人能吃頓乾飯就是好的,吃肉更是逢年過節才有的,家底厚的三五不時吃頓肉,家裡窮的更是連過年都不一定吃得上肉,他們來了也有好些天了,頓頓都有肉,還換著花樣吃,東西是好東西,也飽了口福,可是心裡不太踏實。
“大嫂,就是沒把你們當外人,已經很隨便了,大丫,你說是吧。”他們兩口子拖家帶口的來給他們幫忙,給人家做點好吃的,也很應該,再說了,平時他們也是這樣吃的,不過是多做了幾個人的份。
“娘,我們平日裡也是這樣吃的。”大丫點頭,反正家裡的伙食比奶奶家是好了一百倍、一千倍,不過對大丫來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雖然二叔二嬸待她很好,吃穿從未短缺過,但她還是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覺,生怕自己行差踏錯被趕走。
“二弟妹,你大嫂說的是,我們在家的時候吃什麼在這裡就吃什麼,沒得這麼破費的。”張大柱道,在家裡吃的都是稀飯,從簡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在這裡天天好吃好喝的,以後回去了他們可咋適應啊。
“大嫂現在可是一個人吃三個人的飯,哪能馬虎,大嫂,多喝點魚湯。”林嬌給李氏盛了一碗魚湯,這是她早上的時候特意到菜市場去買的,李氏現在可有兩個要吃奶的孩子,估計著平日裡也沒有吃很多有營養的東西,也沒有多少奶,兩個孩子根本就不夠吃,哭得哇哇叫,看著就可憐,反正別的東西家裡也沒有,吃食管夠,就每天早上給買條魚回來燉了給李氏吃,她也是聽說生了孩子的人多喝點魚湯有好處。
“哎。”李氏低頭,她坐月子的時候都沒有喝過魚湯呢,真是人的命啊,都是註定的,家裡現在有什麼好東西都緊著小李氏,小李氏肚子裡的可都是他們老張家的香火呢,她生的幾個丫頭片子算什麼。
不過她也不想想,當初林嬌懷孕的時候不僅沒有好吃的,還要下地幹活,家裡的那些農活,大李氏可是從來都沒有叫她幹活呢,如今分了家,她眼裡也只看得到大李氏如何區別對待她和小李氏了。
“大嫂,湯要趁熱喝。”哎,都是窮鬧得,林嬌也在張家過了一段日子,每天吃的東西她哪裡不清楚,反正她是吃不下去的,天天頓頓吃稀飯,哪是人過的日子啊,要是張二柱天天讓她過這樣的日子,她早跑了,要不說這裡的女人大多數都是勤勞善良的呢,在這裡,雖然貧賤夫妻百事哀,但是卻沒有幾個女人跑了的。
“喝吧。”張大柱說道,他和張二柱是親兄弟,這會兒幫襯了他,這份情他記下了,以後日子還長著呢,總有他們能還的時候。
家裡這幾天的生意還不錯,不過張大柱也是個老實人,家裡的哪些傢俱是什麼價錢,他到現在也沒有記全,而且為人木訥有餘,靈敏不足,完全不是一個做銷售的料,每次有客人來後,都要叫她去和客人攀談。林嬌都想好了,以後看店的活就還是她來,至於張二柱嘛,以後只負責產品和質量,其他的張二柱也顧及不了。
一天的生意結束之後,林嬌在清點今天的收入,雖然不多,總比分文不進的好。
吃晚飯的時候,幾人聊起今天的生意。
“今天比昨天多賣了三個盆。”張大柱笑著說道,要不怎麼說城裡人的腦子就是聰明些呢,他們鄉下人一年到頭都在田裡忙活,見的銀子卻沒有城裡人一個月啥都不做掙的銀子多,張大柱雖然不是一個聰明人,卻也知道哪個活輕鬆哪個活辛苦,現在他們只要每天守在店裡啥都不做就有錢。
“還是做生意比種地掙錢。”李氏在一旁說道,這些天李氏也是瞧著做生意比他們在鄉下種地強,說是不羨慕是假的,腦子裡更是動了一些小心思,林嬌他們兩口子能夠做得成生意,他們兩口子不比林嬌他們兩口子笨,如果換作是他們,想來也是可以的,不過這話現在還不能說。
“我們都沒有做生意的天賦,做生意可不像大嫂說的那樣簡單,大嫂別看每天賣出去那麼多東西,進進出出的銀子也不少,可那些賣出去的都是小件,不怎麼掙錢, 而且我們僱了好幾個人,要支付每個人的工錢,還有車伕的車錢,這門店是租來的,一年也要不少的銀子,每天賣出去的 這點錢還不夠維持成本的,要不你二弟也不會接那麼遠地方的活了。”林嬌道,她說的都是真話,當然也有誇大的成分,他們開這個店,肯定是比種地強,不過做生意嘛,有掙就有賠,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生意的,要不是她堅持,這個店也不會開起來。
“二弟妹,你現在可真能幹,能說會寫,還會算賬。”李氏羨慕道,可不是,他們家裡就算男人都認不得字呢,一個女人竟然能寫,還會算賬,那個乖乖,了不得呀,好像自從這個二弟妹大病一場後就和以前不一樣了,要不怎麼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可能就是林嬌的後福吧。
“這也是沒法子的事情,我們這麼小的店,要是還專門請一個賬房先生回來,肯定會被街坊鄰居給笑死。”還好送了大寶去學堂,不然她會寫字這事就不好糊弄過去,當初她算賬的時候張二柱也是詫異得很,兩個人明明是同時開始學認字的,怎麼她一下子好像把所有字都認全了,而且還寫得那麼好看,很傷張二柱的自尊心啊,不過她解釋說,張二柱不是有段時間天天到別人家裡給別人做傢俱嗎,她就天天在家練習寫字認字,倒也沒人懷疑。
“我聽說賬房的工錢不少呢,你們不請是對的。”李氏點頭,李氏來了這裡後,看了店裡生意不錯,不是不眼紅的,想著她男人的手藝也不差,要是開一個這樣的門店,以後日子肯定紅火,不過他們沒有分家,爹孃都還在呢,沒得他們做主的份,家裡祖祖輩輩都是種田的,當初二房出來做生意的時候公爹可是發了脾氣的,這也是沒法子的事,誰讓他們是長子長媳呢,肯定是要跟長輩一起的。
“可不是。”林嬌點頭道,賬房的工錢不說,這一時半會也不知道到哪裡去找一個可靠地賬房,再說了,不管哪個時代,都要有養活自己的本事。
“弟妹,外面有一個女客要買傢俱。”張大柱急急忙忙的進來叫林嬌,面對女客,張大柱本來就嘴笨舌拙,尤其是面對打扮得體的女客,更是臉紅脖子粗,說話結結巴巴,完全不知道該說什麼。
“嗯,我去看看。”對張大柱這種情況,林嬌已經見怪不怪了,她都沒有想到,張大柱一個三個孩子的爹的人了,竟然碰到女客還會臉紅,還沒見到客人,林嬌就知道來的肯定是一個女客。
果然如她想的那般,來的是一個女客,還是一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客。
“美女好,不知道美女想要買什麼?”林嬌笑著招呼客人。
“剛剛進去的那個男人是誰啊,真有意思,我不過是問了一下有沒有扇面賣,他就紅著臉跑進去了。”女人用手帕捂著嘴嬌笑道。
“那個是我大哥,人有些靦腆,美女是需要什麼樣的扇面呢?”林嬌問道,他們這裡雖然沒有扇面,但是可以做呀。
“好看的就行。”買什麼對美女來說倒是無所謂,不過是隨便走進一家店,也不一定要買。
“我們這邊的扇面都是定做的,款式可以根據你的喜歡做,美女,您看您喜歡什麼款式的呢?”說實話,林嬌他們店裡從來都沒有製作過扇面,她也不知道扇面是什麼樣子的,不過送上門的生意沒有不做的道理,如果對方能夠說出花樣來,他們也可以定做的,至於技術嘛,這個就不是她需要操心的問題。
“像我手上這種有嗎?”美女將手上的綢緞扇子遞給林嬌看。
美女的扇子倒是好扇子,用的上好綢緞,花紋是鴛鴦戲水,和美女倒是挺搭,不過卻和他們的店不相關。
“我們這裡可以給您定做木製扇子,上面也有各種花紋,比您手上的這個扇子還要精巧很多。”林嬌畢竟是見多識廣,這裡的人大多數是用紙扇或者綢緞做的圓扇,林嬌卻見過用竹子做的摺扇,十分精緻。
“我還沒有見過木頭做的扇子呢,那給我定做一個,回頭給姐妹們也瞧一瞧我得了個新鮮玩意。”美女對沒有見過的東西自然是感到新鮮。
“美女,我們這邊定做的話,要等一個多月,不知道您著不著急?”家裡就張二柱有這種做細活的手藝,怎麼也得等張二柱回來後才能做。
“沒事,我等得起。”不就一兩個月的時間嘛,反正她有大把的時間,但也不是缺了就影響生活的東西。
“美女,慢工出細活,到時候保管你滿意,我們定做的話需要提前支付一半的定金。”果然還是美女的生意好做,錢不錢什麼的不在意,只要東西顏值高,眼睛不眨一下就能拿下了。
“多少錢?”
“五百文。”
美女不僅長得好看,性子也是爽快,連價都不還,直接拿出一兩銀子,定金什麼的不需要,就知道小玩意,直接全款。
“美女想要什麼樣的花紋呢?”林嬌都快笑成一朵花了,就喜歡和這樣的美女打交道。
“你有什麼推薦的?”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我覺得唯有牡丹這樣雍容華貴的花才能配得上美女的花容月貌。”
“那就牡丹好了。”雖然聽不懂老闆娘說的啥,總歸是好話,而且看著老闆娘的穿著,想來是一個有品位的。
“行,就是不知道美女住在哪裡,到時候做好了是給您送到家裡還是您自己來取?”
美女認真想了想,說道:“我自己來取吧。”
“好的,那您最遲兩個月後來取。”再次感嘆這裡沒有手機,如果有手機的話,可以等做好後電話通知美女隨時來取。
林嬌將需要等張二柱回來趕工的活記在一個冊子上,等張二柱回來,可以按照時間先後和緊急程度做。
“你竟然會寫字?”美女看到林嬌在記賬,很是吃驚,沒想到這樣一個小店的女人竟然會讀書認字,這是她著實沒想到的。
“勉強認得幾個,美女放心,我們會抓緊做的。”
林嬌沒想到美女走後,隔壁的潘金蓮竟然來串門了,要知道,這會兒正是隔壁生意最忙的時候。
“金蓮姐姐,今天怎麼得空來看我?”說起來,他們雖然就是隔壁,但是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並沒有太多的機會聊天。
“我剛剛看到有個女人從你的店裡出去了?”潘金蓮看著美女的背影說道。
“是啊,剛剛在我們店裡買了點東西,怎麼了?”林嬌疑惑道。
“你知不知道那個女人是誰?”潘金蓮臉上一臉的鄙夷。
林嬌看著潘金蓮的臉色,雖然不知道剛剛那個美女是誰,想來兩個人關係不好,所以才會在臉上流露出那樣的神情,不過對林嬌來說,不管美女和潘金蓮有什麼過節,進門是客,顧客就是上帝,人家又不是沒給銀子,還給得特別爽快。
“她是花樓做髒事的女人,以後千萬別做她的生意。”潘金蓮好心勸道。
林嬌有點無語,難不成美女做過她相公的生意不成,人家又不是殺人放火,至於這樣鄙夷人家嗎。
“知道了。”至於以後怎麼樣,還不是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人家憑本事掙的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別的地方怎麼對待她,林嬌管不著,但是隻要是在她的店裡買東西,不管是誰,都是一樣的態度和服務。
“知道就好,我那邊正忙著呢,改天再來找你說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