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0章 來得正是時候

付出巨大代價翻越了太行山後,唐笠採用的還是之前用慣了的老戰法。

先伏擊了一支遼軍運糧隊,然後用三十人扮成押運遼軍,七十人則扮成出苦力的民夫。很輕鬆的就賺開了淇縣縣城的城門。

只是有點出乎他意料的是,攻打的第一座城池居然如此輕鬆。

雖然淇縣只是一座小縣城,可未等大隊趕到,僅憑賺開城門的那兩個屯就直接拿下,還是很令他驚奇。

據張虎彙報說,淇縣縣城內的守軍也有近兩百人,卻始終沒能組織起來。別說反攻被賺開的城門,直到他帶著十個人殺入縣衙,這些人都還有一半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另一半也沒做好迎戰準備。

十一個人打一百多人啊!最後居然只有兩個輕傷的,其他人愣是毫髮無損。可見這遼國後方的守備鬆懈到了何等程度!

更讓唐笠驚喜的是,這座規模只比銅川縣城大一點的淇縣之內,囤積的糧草居然有那麼多,足夠自己如今這一千多號人吃上個把月都不止。

在審問完俘虜之後,唐笠才解開了部分心中疑惑。

據那個被俘的縣尉招供,這淇縣本就距離遼國的幾條戰線較遠,平時的守備力量就比較薄弱。去年大戰一起,城中不多的契丹兵更是直接被抽調一空。

對方說到這裡,唐笠就大致明白如此輕鬆是怎麼回事了。

和北方胡人軍隊打了兩年多仗的他,對此時北方各國軍隊的情況已經很瞭解了。遼軍也和其他軍隊一樣,對軍中秦人的軍職上限控制的是很嚴的。

雖然不像北魏軍那樣最高只能做到百將,卻也並沒優待到哪裡去。秦人在遼軍中的最高軍職也就是五百主。

當然,像韓德讓那樣的情況只是特例。

去年年底前契丹兵一走光,淇縣縣城內的最高軍職就是兩個百將。而這兩人都是秦人,平時沒啥大問題,遇到戰事卻是誰也指揮不了誰。

至於縣尉,因為遼國實行的是軍政分開的政策,手中掌控的武力其實和北魏的縣丞是一樣的,只有二十來個衙役。

以至於張虎帶人一路殺進時,兩個剛得到訊息的百將還在那相互扯皮呢!這才被張虎很輕鬆的就一擊而潰了。

唐笠也沒有在俘虜身上花費太多時間,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將城中存糧分成了三份,一份充作軍用,一份派人運進山中,第三份則就地分給了城中百姓,也就是所謂的開倉放糧。

僅憑城中百姓的穿著和身體狀態,唐笠就能判斷得出,這遼國治下的秦人百姓雖然境況要比北魏好不少,卻也沒強過太多。大部分還是處於赤貧狀態的。

因為時間有限,唐笠沒法如同在晉城一樣把群眾工作做得太細,卻也成功的在河北底層秦人百姓的心中種下了一粒種子。

僅僅在淇縣城內待了不到一天,完成大致休整的盤古軍就帶著糧草物資離開了。在如今這種純敵後作戰中,行蹤必須要飄忽不定,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才是最明智的。

接下來的十幾天,在山中憋悶已久的唐笠和麾下將士算是好好爽了一把!

很多年只有自己打別國,沒人敢主動招惹自己的遼國,後方的守備力量弱的實在是可以。不但軍隊數量不夠充足,反應速度也慢。

當然,和遼軍實打實交過手的唐笠也很清楚,自己到目前為止遇到的應該都是地方守備部隊,並沒有野戰主力。

還有一個情況也讓盤古軍佔了大便宜。

因為有大批部隊入並,盟國北魏又無力提供足夠的糧草,所以前線所需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國內運過去的。

而在沒有敵軍襲擾的情況下,遼國一方採用的自然是成本最小的分散運輸方式,就像秦魏兩國一開始做的那樣。

這樣一來,平均只有百十個士兵押送的運輸隊,在盤古軍看來簡直就是送到嘴邊的肥肉,打劫的成功率那是高得離譜。

大概唯一的一點困擾就是河北的地形了。

不同於多山的幷州,河北平原並不好找太過適合伏擊的地方。就算偶爾有,遼軍輜重隊也不會從那裡經過。

有平地可走,誰會去費勁的走山路啊?就算稍微繞一點,也遠要輕鬆得多。

沒法山地伏擊,那就只能平原突襲了。

還好在淇縣補充了點戰馬,雖然不多,好歹也讓李程的斥候隊恢復到了一百騎。用來突襲押送兵力大多隻有幾十的輜重隊,還是綽綽有餘的。

而且每支輜重隊中多少都有些騎兵,或是契丹軍官,或者充當探路的斥候。這讓盤古軍每戰過後多多少少都能補充幾匹戰馬。

至不濟還有拉扯的駑馬呢!雖然沒法和正經戰馬相比,增加點機動力還是沒問題的。

就這樣,等到遼軍反應過來開始組織圍剿的時候,盤古軍的騎兵數量已經恢復到了兩百多。

甚至連出山時僅剩一千五百多人的總人數,都增加到了小兩千人。

組織百姓參軍,時間上肯定是來不及的。因此新加入的全部都是每戰俘虜的遼軍秦卒。

遼國雖然相對富庶,治下秦人的處境卻也並沒好到哪去。

戰事一起,各種加稅和徭役是一天比一天多。特別是隨著戰事的久拖不決,底層百姓們的日子更是難過。

一方面是大軍所需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還有各級官吏趁機各撈好處。總之就是負擔越來越重。

可以這麼說,唐笠帶著盤古軍出現的這個時候,正是遼國底層百姓承受力即將達到極限的時候。

一呼百應有點誇張,點燃乾柴卻算得上是恰逢其會!

底層百姓的日子難過,軍中的秦卒也是差不太多。

蕭撻凜之死帶來的影響持久而複雜,蕭太后採用的那些手段雖然成功穩定住了局勢,卻不可避免的對基層產生了巨大的不良影響。

十萬大軍東征,本就是不過度損耗國力的極限。後來被迫開闢的兩個新戰場,那就是絕對的大大損耗國力了。

攻打壺關還則罷了,老帥耶律斜軫老成持重,能夠很好的控制節奏和烈度,基本上就是做個樣子極限施壓。

南渡黃河打南魏可就沒那麼輕鬆了!

不是說韓德讓就比耶律斜軫要差很多,那也是位當世名將。實在是南魏的實力可要比只剩最後一口氣的北魏要強得多了。

另外就是,攻擊壺關可以比較容易的控制節奏和烈度,總之北魏軍也攻不出來。遼軍那是想怎麼打就可以怎麼打,只要給到敵方足夠的壓力就行。

和南魏軍作戰可就完全是另一個樣子了。

雖然韓德讓成功的瞞過對手渡了河,可初戰失利的南魏軍反應也是相當迅速,立即就調集了大軍迎戰。

而想要達到目的,韓德讓就必須得把南魏軍打疼,因此硬碰硬一番就是必須的了。

幾十年都只能和對手隔黃河對峙,可見南突厥人哪裡是那麼好打的?

因此黃河南岸一戰,遼軍的耗費和損失其實是很大的。

又得保持絕對的強勢以儘快促成聯盟,遼軍也只能竭盡所能在三條戰線上都保持足夠的軍力,至少是兵力。

這一來可就苦了後方了!

中京附近剩餘的精銳不能動,蕭太后得靠他們壓制蠢蠢欲動的反對勢力。那就只能從各地抽調二線部隊補充前線了。

可是河北腹地也不是一派和諧景象,秦人反叛勢力始終都沒有被徹底消滅過。曾在這片土地上創造過最輝煌時刻的同生道,如今的大本營依然還在這裡。只是再也沒能再扶持起一個如同冉閔那般強大的抗胡勢力而已。

地方守備部隊被大量抽調,做一些補充就是必須的了。

那補充的兵源從何而來?還不是從底層百姓中來?

而在契丹人那可沒什麼一人當兵全家減稅的好政策,就算是有也沒法被很好的執行。可想而知,那些一輩子都被欺凌盤剝的秦人百姓有幾個會自願從軍?

到最後還是不可避免成了強拉壯丁。

這還是有幸從軍的那批人,被強徵做民夫的秦人百姓那就更慘了!比之牲畜也沒好過到哪去。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不少被盤古軍俘虜的遼軍秦卒,還是很願意投降加入的,雖然大多數都是新兵。

可其中那些被強徵時搞得家破人亡的,復仇之心一點也不比並州秦卒差。

可以這麼說,此時殺入河北的盤古軍,正可謂是正是時候!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