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大羅了?”魏承恭感到有些意外。大羅金仙啊,即使在洪荒時代,也能排的上號的人物啊,這麼簡單就出來了?
“是啊,這就大羅了,”九素笑道,“‘大羅’這兩個字也是有講究的。‘羅’是指捕鳥的網,就是閏土跟迅哥兒說的,用一根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引誘鳥兒到竹匾下,然後拉倒支棒,竹匾落下,罩住鳥兒的那種陷阱……”
伴隨著她的解說,那個3D顯示的“金仙”也變成了相關的影象,就像是一段動畫。
“所以說,‘羅’是從上方罩下來的罩子。而在普通人看來,天地間最大的‘羅’當然就是把山川大地,江河湖海,芸芸眾生全都罩在下面的……天,所以古人又把天稱為‘大羅’,就跟把老虎稱為‘大蟲’一個道理。
所以,‘大羅金仙’其實就是‘天金仙’,如果再把‘金’字省略掉,那麼,所謂的‘大羅神仙’就是天仙。”
“天仙啊……”魏承恭輕輕感嘆了一聲——現在的洪荒流小說,“天仙”這個稱呼已經快要成“基本群眾”了,他們上邊或者下邊一般還有真仙,玄仙,太乙金仙啥的,當然,剛出現的時候還算個人物,到後期就都是些小角色。
“大羅的意思是指,在天空之下可以任意逍遙——是不是跟你說的‘天頂’級一個意思?”九素繼續說道,“如果說之前的太乙境界能夠免疫人類的攻擊手段,讓修真者可以在人類世界逍遙的話,那麼在大羅這個境界,地球上就沒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了:火山爆發也好,深海海底也好,地心熔岩也好,南北極的極度嚴寒也好,都不再能威脅修真者的生命。總之,除非是地球爆炸,讓大羅金仙沒了存身之所,否則大羅金仙在地球上基本是死不了的,所以才會說大羅金仙與天地齊壽——這話其實是在說大羅金仙跟地球齊壽。‘天’‘地’都是隻有呆在地球上才有意義的概念,地球不在了,天地也就不在了,所以修真者常用‘天地’指代地球。”
魏承恭不禁感嘆,原來天仙這麼牛的——小說害人啊。
“成為大羅金仙之後,修行就進入了煉神還虛階段,”九素的解說繼續,“如果說煉精化氣重點在‘氣’,煉氣化神重點在‘神’,那麼煉神還虛重點自然是‘虛’,虛是指太虛、虛空,還虛的意思,就是可以在虛空中逍遙。
這個階段修煉到頭,就要面對第三次天劫,也就是大天劫了。而渡劫成功的話,就可以成就,混元大羅金仙。”
“混元啊……”魏承恭再一次感嘆,並有些激動:洪荒小說中,這可是不死不滅的聖人才有的果位,所謂“不成聖人,終為螻蟻”,正常來說就那六位,加上鴻鈞算七位,就算再加上死了的盤古,也就八位。
當然在現在的洪荒流小說中,混元有些掉價——你不寫幾個混元無極大羅金仙,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寫洪荒的。
——————
等等……
大羅和聖人中間,好像還有一個準聖吧。魏承恭已經知道,不能用洪荒小說的設定來套用自己的奇遇,但還是忍不住問道:“那麼準聖呢?”
“準聖?”九素笑出聲來,“你問出這個問題可是會讓我看不起你喲,這是那些連初中語文都搞不清楚的小說作者生造出來的一個修行階段,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魏承恭:“……”
“‘準’這個字,在漢語中有‘相當於’的意思,”埋汰完了魏承恭,九素還是正經解釋道,“比如準冠軍,準決賽,準軍事組織,準職業選手等等,而‘準聖’的意思,也就是‘相當於聖人’‘相當於混元’。
這樣的稱謂放在境界系統中,必須依託於一個具體的境界,但是它本身不能構成一個境界——如果準聖可以作為一個境界的話,那麼‘準大羅’,‘準太乙’,‘準金丹’,‘準元嬰’是不是也要劃分為一個境界呢?
還是具體舉個例子吧:我們可以稱呼考完高考,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高三學生為‘準大學生’,但這只是處於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中間一個銜接面,而不是一個階段。用持續時間來說明,高中三年,大學四年,而且這七年中,學生要學習,要進步,要增加知識量,要實實在在的成長;而高中大學中間這‘準大學生’持續多久呢?兩個月!如果大學改在七月份開學,那可能就只有幾天甚至一天都沒有。再說,這兩個月學生可以放開了玩,絲毫不管學習的事。”
伴隨著她的說話,桌上上面的3D影像變成了一根進度條,進度條左邊半截是藍色,標註“高中階段”;右邊半截是金色,標註“大學階段”;而在兩種顏色的交匯處,則是引出一條指示線,標註著“準大學生”。
事實上,她沒必要說得這麼細,在她說到“相當於混元”的時候,魏承恭就已經明白了。不過嘛,這一晚上說了這麼多,魏趙二人都有些明白,這位姐姐有點‘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的毛病,所以……當然要配合一下。
魏承恭:“……”
“‘準聖’這個詞一開始出現在洪荒流小說中,是用於說明某人修為很高,跟聖人只差了一張紙。再說開的話,則有兩層意思,第一是準聖的戰鬥力跟聖人差相彷彿,甚至有些準聖在某些方面還要超過聖人——就跟有的高三學霸學識要強於一般的大學新生一樣;第二則是說,這個準聖隨時都有可能突破成為聖人。
這個時候的含義還算正常;但是跟小說中成聖要‘斬三尸’的設定結合起來,就出現了前期中期後期,斬一屍是前期,斬二屍是中期,斬三尸是後期,而既然有了前中後期,那自然就成了一個境界。總之,算是網文界的一次以訛傳訛,也是現在的網文作者漢語言水平不過關的一種體現。”
——————
“老師,‘混元’這兩個字,又作何解呢?”一直忙著吃的趙毅問道,“如果‘大羅’,‘太乙’這些字眼都不是胡亂加上的話,那麼這兩個字應該也有其獨特的含義吧?”
“當然有,”九素答道,“混元是‘於混沌中不傷本元’或者‘於混沌中能保本元’的簡稱。
要說清楚這句話,我們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混沌’。這又是一個修真者發明的詞彙,是我們察覺宇宙空間與地面截然不同的環境之後,為了跟有明確上下之分的‘天地’區別,所發明出來的詞彙。‘混’的意思是上下左右從此顛倒混亂,‘沌’的意思是指遠近距離大小難以判斷。
在今天要說清楚這個概念很簡單,畢竟大家都知道宇宙空間是個什麼情況;但是在古時候,要跟普通人說清楚這些知識……倒也不困難,只要結合剛剛給你們看的那種靈氣影象,還是能比較容易說明的。
問題在於,普通人向他們的後輩解說這些知識的時候,就無法再使用這些立體影像了。其結果就是,前輩告訴後輩,混沌中沒有上下左右,頭上沒有天,腳下也沒有地;但是他們的生活經驗告訴他們,頭上天腳下地都是明確存在的,而且寬廣無垠,包容一切;那麼,前輩所說的混沌狀態去了哪裡呢?那隻能是消失了,於是他們就理解成了混沌是天地還沒有出現時候宇宙的狀態,等到從混沌中分出天地,混沌就終結了。
也就是說,混沌與天地,在我們修真者這裡是並存關係,天地之外是混沌,混沌之內是天地;但是在普通人那裡,二者卻成為了演化關係,混沌終結時,天地初開;天地既開,則混沌不存。
雖然我們也糾正他們說‘混宇如雞子,大地似卵黃’,但結果卻又演化成‘天圓地平’——注意,不是天圓地方——之類莫名其妙的東西。到後來絕地天通,我們索性也就懶得再去糾正什麼了。”
“原來是姐姐你們告訴他們的啊……”魏承恭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我一直就很好奇,中國古人為什麼能想象出混沌這種宇宙形態,他們明明不可能遇到這種情況;而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他們也不應該能想象得到才對。”
這其實是魏承恭孤陋寡聞:現在世界上的創世神話,大概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氣源類和水源類。水源類是指認為大海先於天地而存在,大海的出現甚至要早於創造神,比如印度人認為創造神梵天是從漂在水上的一個金胎中誕生的,又比如埃及神話認為在原始之水內誕生了原始之丘,有一天原始之丘上出現了一個蛋,蛋裂開以後,萬神之祖太陽神拉(一說為阿圖姆)出現了。
此外還有一些諸如《創世紀》,日本創世神話在內的水源論變種(在創世紀中上帝創造了天地萬物,唯獨大海或者說水不是祂創造的,《創世紀》第一章第一節明確指出,在天地沒有出現之前,神的靈執行在水面上),不過區別也只在於它們不解釋上帝或者天之御中主神這些最早神祗的由來,大海是先於天地而存在這一點是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