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定開始介紹起案情:
“大概半年前,明弄村一個叫方雅的女孩,無緣無故的失蹤了。”
“方雅今年十七歲,她有邊民證,所以一直在夏緬邊境地區做些帶貨的小生意……”
在夏國和緬國邊境,有很多揹包客,他們不是旅遊那種揹包客,而是揹著大包小包去夏國邊境城市買東西,然後揹回緬國販賣。
夏國商品物美價廉,如果正常通關進入緬國的話,會有不少的關稅。
夏國給緬國邊境地區一些人員發放邊民證,可以短期入境夏國,並允許攜帶正常範圍的揹包行李。
主要是夏緬邊境地區因為歷史原因,很多人互相都有親戚關係,所以走門串親戚很常見。
邊民證僅限於在夏國邊境城市使用,不得離開邊境當地進入夏國腹地。
但即使這樣,也吸引了大量緬國人去邊境城市當螞蟻搬家式的“揹包客”,他們透過少量多次的方法,儘量帶一些免稅的商品回緬國販賣。
這些情況林克和蘇珊是很清楚的,所以都點頭,表示明白。
王克定繼續介紹案情:
“方雅失蹤當日原本約了同村的幾個朋友,一起去夏國邊境城市背貨。約定的時間是七點半碰面,但是等到八點,她的朋友也沒有等到她……”
“方雅朋友給她打電話,結果無人接聽。”
“當時去邊境的客車已經來了,方雅朋友以為她臨時有事,就上車離開了。”
“而方雅的家裡人也沒有在意,以為她去了邊境進貨。”
“因為邊境通關時間有時候很久,做這行的人又特別多,所以時常有滯留在邊境城市過夜的情況。”
“當天晚上方雅父母也曾打電話,但電話關機。方雅父母便以為她手機沒電,第二天會回來。”
“結果直到第二天傍晚,方雅都沒有回來。”
“方雅父母找到同行的朋友,才知道她根本沒去邊境。”
“大家意識到,出事了。”
“村民們自發組織了上百人,找遍了明弄村附近的荒山野嶺,廢棄山洞,由於擔心方雅失足落水,連村子邊唯一的河也拉網式的檢查過,最終一無所獲。”
“於是,方雅的父母向警方報警。”
“經過一番調查之後,案子始終沒有任何進展,只能擱置起來。”
“一晃半年時間過去了,我並沒有忘記這個案子,隔三差五總會跑去明弄村調查,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線索……”
“明弄村以前就有不少人有拐賣人口的前科劣跡,所以我們領導懷疑,方雅是不是被拐賣了。”
“可是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方雅遇害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因為沒有發現受害人的屍體,就不能定義為‘殺人案’,只能按‘失蹤案’”調查……”
這時汽車進入了山路,速度放慢。
王克定指著林克手中的案件材料:“林克警官,你往後看,後面還有案子。”
林克點點頭,開始仔細檢視起來。
王克定繼續介紹:“如果光是這一起案子,我們佤邦警方也不會專門請你來破案。這之後,附近村子又有兩名女性失蹤,而在兩個月前,明弄村也有一名女性失蹤。”
“什麼?——”林克趕緊往後翻手上的卷宗,果然卷宗還記載了好幾起失蹤案。
在一邊旁聽案情的蘇珊有些坐不住了。
這就是連環案!
警方最擔心的,就是連環案。
連環案不光是受害人人數比孤案多,最關鍵的是社會影響極壞,老百姓茶餘飯後最愛談論這種案子,故而警方的壓力直接上升好幾倍。
林克和蘇珊一起檢視後面的案件卷宗。
附近村子失蹤的女人情況和方雅差不多,年紀也相仿,都是二十歲左右。
警方一番調查過後,依然沒有任何線索。
而明弄村最近失蹤的女人叫吳潔,三十多歲。
吳潔嫁入明弄村已經十多年了,她是村裡一戶李姓人家的媳婦。
佤邦漢化非常徹底,或者說本來就是漢人的後代,所以各種風土人情都與夏國滇省差不多。
吳潔也就是一普通農村女人,嫁入明弄村也十幾年了,明顯不是小姑娘那麼好騙的。
若說第一起案子方雅有可能被拐賣,第二起案子吳潔三十多歲,心智健全,被人騙走的機率實在很小……
林克不由得有些疑惑地看了王克定一眼,並沒有開口問話。
蘇珊輕輕地“咦”了一聲之後,也沉默不語。
只有蘇珊瞪大了眼睛,思索片刻之後,問王克定道:“王警官,你剛才一開始就說這是拐賣婦女案件,似乎你們佤邦警方總認為這是拐賣婦女案件……”
蘇珊的話沒有說完,但是她的意思很明顯。
像吳潔這種情況,與人私奔的可能性非常之大,遠比什麼拐賣婦女案可能性大得多,為什麼王克定一開始就說這是一起拐賣婦女案呢?
王克定當然明白蘇珊的疑問,隨後他揭開了謎底:
“就在不久前,隨著警方加大對明弄村的排查力度之後,距離明弄村最近的警察所收到了一個包裹。”
“包裹就放在警察所大門附近,是門衛最先發現的。”
“門衛將包裹開啟之後,赫然發現裡面竟然是兩張照片。”
“照片的內容讓人大吃一驚,正是失蹤已久的方雅和新近失蹤的吳潔。”
“在第一張照片中,方雅被關在一間光線昏暗的房間裡,反綁著雙手……”
“第二張照片與第一張照片環境類似,吳潔也被反綁著雙手。”
“隨照片一起在包裹裡的,還有一封列印的信件。”
“信上先是說了一下舉報人的情況。他是夏國人,因為涉及電炸,是夏國的網上追逃人員,不敢回夏國。”
“後來他加入了一個跨國販賣婦女集團,成為小卡拉米。”
“沒想到這個犯罪集團最近作案太瘋狂,而且同行之間還黑吃黑。”
“信上說,舉報人自己害怕了,想著還不如自首,看能不能戴罪立功,哪怕就是回夏國坐牢,也比死在緬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