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2章 太陽日400

AMICITAS飛行任務三 – 任務日407

ARES Ⅲ 太陽日400

[09:03] 沃特尼:你們好,我是星光熠熠。馬克今天挺忙的——他正在把南部氣象站搬到洞穴農場那裡去,方便我們測量脫離了維生系統的洞穴具體在損失多少熱量。我是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不過實現的時候需要小心謹慎,不然就有可能會意外烤熟那些我們一直在嘗試保護的植物。

不過這樁事還要等到馬克採集到資料以及另幾件事完成之後才能開工,所以今天我是在處理安裝在MAV上的閃閃引擎。早在一段時間以前,新的驅動水晶就已經安裝到舊控制系統上了。不過,由於我們不會把舊飛船的計算機帶上MAV,我需要你們指導一下,幫我把閃閃引擎連線到MAV的機載計算機上,或者如果不成功的話也可以用馬克帶的某臺移動電腦。

閃閃引擎運作時需要電腦提供一個控制訊號。之前導致我們被困在這裡的那一版閃閃引擎躍遷的間隔是兩米。我們當時給電腦設定的程式是每隔四個時鐘週期觸發一次躍遷,大約是每秒250000次。在我們原本所處的宇宙,這個設定並沒有問題,不過在我們意外觸發那次跨宇宙躍遷的時候我們電池的儲能一下子就被耗完了。閃閃引擎還在繼續嘗試汲取能量,然後電池就在巨大載荷下粉身碎骨了。

為了避免再發生這樣的意外,新設計的閃閃引擎躍遷的間隔要小得多,(至少我們認為)只會汲取我們六個在七塊電池周圍只靠生命力能產生的那一丁點微弱魔能。我們的想法是,為座艙與第二級(總重六噸)設定的每週期躍遷半米的設定應當小到能給電池提供重新充能的喘息機會。新的閃閃引擎在設計上就無法跨維躍遷,因此供能系統再像上次那樣發生災難性故障的風險基本趨近於零。

同時我們也還準備了另兩檔設定;躍遷間隔0.65米,僅適用於座艙單體,以及躍遷間隔0.2米,適用於座艙與Hermes對接之後的聯合體。這些引數是基於你們記錄中提供的質量資料計算得出的。每個設定都是由電極在核心晶體上放置的位置決定的,無法由電腦調整。

因此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由電腦控制,每秒鐘能傳送數十萬次電脈衝訊號(強度不需要多大)的電氣連線。我們需要在電腦上執行的一套專門的控制程式。最後,我們還需要更新導航軟體,將這一系統對飛行軌跡產生的影響納入計算內。

我當然並不是要讓你們在一夜之間把這麼多東西都趕工出來。畢竟還要等我們到了MAV才能開始安裝。不過我會把新版系統的文字描述以及照片,還有相關的技術規格傳送過來,我和蜓蜓也都盡力做了翻譯,作為你們工作的參考資料。準備好了你們只需說一聲,我馬上就把東西都發過來。

[09:55] JPL:星光,我是文卡特·卡波爾。我這裡有好些工程師都非常期待能開始參與你的工作。這一專案我們已經等了好幾個月了。可以開始傳送檔案了。

[10:18] 沃特尼:多謝。檔案傳輸即刻開始。

任務日誌 – 太陽日400

行,可以官宣了;洞穴正在緩慢散失熱量。新安裝的陽光中繼水晶提供的紅外以及其他頻段的光所攜帶的熱量還是不足以彌補水熱供暖系統下線後帶來的熱能缺口。

倒還算不上是迫在眉睫的大問題;一週之內只不過下降了四攝氏度。而且洞穴內環境也很有可能會在零上的某個較高溫度達到熱平衡。但我們也不能忘了現在是火星的夏季,而日照的時長正在縮短。如果我們就這麼對現狀放任不管的話,最終總有一天夜間溫度會跌到冰點以下,然後過了冬至就乾脆全天都在冰點之下了。地表以上的苜蓿以及土豆植株會紛紛枯萎,也許再過五個月會有可能重新發芽——也有可能不會。車厘子樹倒應該不會出什麼問題,只不過水迴圈系統是依賴植物提供的生命力魔法運作的;所剩無幾的植物提供的魔能不足,水分就會逐漸下沉到密封洞穴腔室的底部,遠遠超出這些樹木根系所能觸及的範圍。水迴圈一旦中斷,就連植物根系以及塊莖也都會死亡,然後就再沒有魔法,更沒有植物,農場也就不復存在了。全都完蛋。

星光熠熠倒是說了她可以在彩虹水晶上做點文章——簡單來說,就是把一部分水晶變成小小加熱器。不過這樣做的問題在於,她沒辦法給施加的附魔指定特定的工作溫度範圍。附魔並不擅長做決策——這也是小馬們一開始會被困在這裡的原因之一。所以她還在考慮這個點子,嘗試找一個解決方案出來。

那麼明天就是器材養護大操練了。我會給居住艙內的裝置做一下例行的診斷維護工作——也許會是最後一次。蜓蜓也會維修一下小馬們的太空服,打好補丁。之後的日子他們的太空服將會變得至關重要不可或缺,因為她們三位基本上是要一路走到斯基亞帕雷利的。星光則會繼續研究保持洞穴溫度穩定的附魔。我倒是不清楚火球、櫻桃莓莓還有飛火明天會幹什麼活,不過我相信他們一定都想好了該開展怎樣的建設性工作。

再過兩天,我們就會嘗試天狼星五號第三次任務。這一次我們會一路行駛到剩餘電量勉強夠我們返回居住區為止。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我們就能順利進行下一步的測試了:在拖車裡過夜。

這件事我也跟我的客人們講了。總算是知道小馬語裡的“睡衣派對”該怎麼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