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章 太陽日52 ~ 55

AMICITAS飛行任務三 – 任務日49

ARES Ⅲ 太陽日52

記錄抄本 – 水利電報交換機 – ESA馬爾的摩中心 <-> ESA飛船AMICITAS

AMICITAS:Amicitas呼叫馬爾的摩,使用星光太空服回覆,完畢。

ESA:馬爾的摩呼叫Amicitas,收到請求,透過星光太空服進行通訊,完畢。

AMICITAS:蜓蜓——全部作物種植完成。外星人打算使用飛船無線電嘗試聯絡母星。請求再次嘗試進行通訊實驗α方案與通訊實驗γ方案。完畢。

ESA:請稍待,完畢。

ESA:準備進行通訊實驗γ方案,完畢。

AMICITAS:蜓蜓——準備開始進行通訊實驗γ方案,完畢。

AMICITAS:蜓蜓——通訊實驗γ方案結束。未收到無線電回覆。完畢。

ESA:確認無線電連線未成功,訊號未能接收。完畢。

AMICITAS:蜓蜓——準備進行通訊實驗方案α,完畢。

ESA:通訊實驗α方案我方判定不可行。計算得出你方進行連線所需魔能將超出供能能力,完畢。

AMICITAS:蜓蜓——收到。還有別的什麼辦法嗎?完畢。

ESA:請確認是否擁有充足來源的可附魔水晶?完畢。

AMICITAS:確認擁有大量石英與類似晶體,完畢。

ESA:明日準備接受有關對通訊系統傳送魔法陣列進行晶體更換注意事項的長訊息。

AMICITAS:已抄收,確認明日將接收通訊系統修改相關訊息。離現在二十五小時之後如何?完畢。

ESA:確認二十五小時後計劃接收。讓外星人先試著使用非魔法驅動的無線電系統。通訊結束。

任務日誌 – 太陽日55

我剛剛最後一次把小馬的無線電系統重新組裝起來恢復原樣。我確信每個部件都在原來的位置上,不過現在對我來說這臺裝置其實已經算是可有可無了。

最近四個太陽日真是諸事不順。事情要從我跟蜓蜓有關他們通訊方法的一段對話開始講起。小馬飛船的主通訊系統是由魔法驅動的,現在儘管他們已經試著修了好幾次,但還是一直沒法用。(他們正打算給魔法無線電換個新的晶體核心,不過這得等到飛火放開對星光的魔法禁令再說。她的角上已經有九天沒冒過光了。)不過他們的確還有套普通的單純依賴電磁原理運作的無線電系統作緊急情況下的備用,蜓蜓也給我看了一些相關的技術引數。

小馬的無線電系統是FM調頻制式的,使用一體式收發天線。天線就藏在飛船駕駛艙頂部的蒙皮下方,所以如果火球幫我一把的話要夠到也不算很難。那豈不是很方便嗎?我只要把那玩意扒下來,連線到居住區的無線電系統裡頭,透過頭頂上方的某顆軌道衛星轉發一下聯絡上NASA不就完了?

然而……不行,沒那麼簡單。居住區的無線電系統不是寬波段的。它只能收發X波段微波,而小馬的天線設計時並沒有考慮過這種用途。無論如何,畢竟現在是死馬當活馬醫,我還是盡力試了試。我大概嘗試了幾十種不同的調整方法,同時儘量避免一不小心損壞居住區無線電系統或燒燬天線。我甚至還試過把天線裝上去,然後乾坐著等上一天,希望居住區的電腦什麼時候能自己主動連線上某個環軌衛星,就算只是一會會也好。當然這種事情並沒有發生。裝置之間的區別實在太大了,沒法相容。要是我自己從頭開始手工造一臺發射機出來,情況說不定都比這個好。

所以我又把小馬的天線裝回了飛船上,打算直接使用他們的無線電。不幸的是就算這麼做還是會遇上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小馬的無線電完全是類比電路裝置。它只是作為備份使用的語音通訊系統,並不是為了讓飛船機載計算機與地面計算機通訊用的。我實際上還在蜓蜓的幫助下把無線電裝置給拆開了,裡頭就像吉利根與他的朋友們關注外部世界動向所用的那臺無線電臺一樣,完全沒有積體電路,沒有晶片——只是一大堆老式的巨型電晶體、電阻和電容什麼的,都上了色,長得也和地球上的這幾類元件很像。

聽起來似乎沒什麼毛病,但是問題就出在這裡。這意味著小馬的無線電與居住區內的所有系統都完全不相容。Ares Ⅲ專案中使用的全部通訊器材都是數字式的。也沒別的辦法了,因為就算是FM調頻的模擬語音通訊,也要消耗掉遠超居住區最大供能限制的巨量能量才能有效把訊號傳輸回地球。而數字訊號就只有 “0” 和 “1” ——全開或者全關——所以接收會容易許多。

就算用上了數字通訊,來回收發訊號也不是件容易事。居住區附帶了一個巨型有向天線碟與一個超大型天線陣列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在地球與火星之間進行寬頻資料傳輸。就算是在地火間距離最近的時候,而且我們還正對著地球,兩個行星之間的距離也還是會嚴重削弱訊號強度;而接收到的訊號越弱,資料傳輸速度也就越慢。

別想了,你能從空間站看到的那種連續影片直播根本沒門。就算是已經錄製好的影片訊息都會吃掉驚人的頻寬,所以NASA對這類內容的收發進行了限制。語音通訊則是僅為任務控制中心對飛控操作的監管保留的,畢竟即使是數字化處理過的音訊消耗的頻寬也不小。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被鼓勵儘可能使用類似這篇日誌的文字檔案來傳輸資訊,因為ASCII格式的文字文件傳輸起來對頻寬的壓力比較小。

那這種限制到底有多嚴重呢?好吧,舉個例子。比如好奇號並沒有巨大的通訊碟與天線陣列——只有三根小天線,並且偶爾能與頭頂上方的衛星建立連線。而它與地球直接通訊的最大資料傳輸速率就只有32Kbps——就算要傳輸實時音訊都很困難。到了距地球最遠的時候,傳輸速度會一路掉到0.5Kbps。這就是為什麼好奇號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與執行功率更大,發射器更好的軌道衛星進行通訊的。但是就算有了軌道衛星的中繼,如果你要用這種網路連線看Twitch直播的話,影片緩衝的時間也會比你真正看影片的時間還要長。

而且別忘了,火星的環軌衛星也全都採用數字通訊系統。就算它們接收到了一個模擬訊號也不會知道該怎麼處理。

以上的內容是第一個問題。而第二個問題其實更重要一些:小馬的無線電裝置按設計就只能收發五個固定頻道,頻率都在86兆赫到109兆赫之間。也就是說,它所傳輸的訊號落在了一段地球上大多數商業FM電臺使用的頻率範圍內。除非NASA的所有射電望遠鏡全部都剛好對準火星上的這一點進行接收,否則我們發出的訊號就會被大量的地方廣播電臺所淹沒。

我嘗試過解決這個問題。我把整個無線電裝置都拆開了,小心對照著手頭的接線圖(並沒有什麼用——元件看起來都差不多,但是電路圖上的符號除了導線之外統統都跟地球的版本不一樣),絞盡腦汁思考著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在保證不會永久損壞電路的前提下對裝置進行重新佈線。不過到最後我還是一無所獲。

所以現在一切物體都放回了原位。我很確定小馬的無線電從某些角度來看的確能用。但目前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實際用處,除非我哪天能跟NASA聯絡上,並在他們的指導下把這個裝置改造為備用通訊手段使用。

就像要用一把鎖在保險箱裡的鑰匙開啟這個保險箱的鎖。

總而言之:我沒法用手頭現有的資源造出一臺能跟任何在軌衛星進行通訊的無線電裝置,更不用說要跟地球直接通訊了。而我唯一能跟地球建立起通訊的方法就是出去買臺新無線電回來。

……等會,也許這主意並沒有聽上去的那麼沙雕。

讓我先看看地圖。小馬們的語言課得再耽擱幾分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