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病的傳變,不能拘泥於固定的天數或順序。《內經》中提到的一天太陽病,二天陽明病,三天少陽病等,只是大概描述了病邪傳經的一般規律,並不是說所有傷寒病患者都會嚴格按照這個順序發展。因為寒邪侵襲人體,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模式。就像陶節庵所說的,風寒侵襲人體沒有固定的規律,可能侵入陰經,也可能侵入陽經,並非一定從太陽經開始,最終傳到厥陰經結束。
傷寒病的發展有多種可能:可能從太陽經開始,每天傳一經,六天後傳到厥陰經,如果邪氣減弱不再傳變就會痊癒;也可能病邪沒有停止繼續傳變;或者跳過某些經傳變;或者只傳到兩三經就停止;或者始終只停留在一經;或者越過某經而傳變;或者從少陽、陽明經傳入;又或者一開始侵入太陽經,不出現鬱熱症狀,就直接傳入少陰經成為真陰證。所以治療傷寒病時,不能墨守成規,看到太陽經症狀就治療太陽經,看到少陰經症狀就治療少陰經,看到少陽、陽明經症狀就治療相應的經。這是靈活變通的治療方法。
此外,還有合病和並病的證候。合病是指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病邪沒有傳變;並病是指一經發病還未痊癒,又累及另一經。所以有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少陽合病、陽明少陽合病、三陽合病等。如果三陽經與三陰經同時發病,就是兩感病,所以三陰經沒有合病和並病的例子。張仲景也說,即使發病天數多,但只要還有表證且脈象浮緊,就應該用發汗法;即使發病天數少,但只要出現裡證且脈象沉實,就應該用攻下法。這確實是不可更改的論斷。因此,不能固執地按照天數來決定治療方法,比如認為一兩天就該發汗,三四天就該和解,五六天就該攻下。如果不知變通,就會誤治患者。所以必須真正瞭解病邪是否未解於表,才用發汗法;真正瞭解病邪已實於胃,才用攻下法;真正瞭解陰寒邪盛,才用溫補法;真正瞭解邪實正虛,正不勝邪,才用補法。只有能根據病情的變化,從始至終都觀察得細緻無遺,才是醫術高超的醫生。
張仲景說,傷寒病第一天,病邪在太陽經,如果脈象平靜,說明病邪沒有傳變;如果出現想吐、煩躁、脈象數急等症狀,說明病邪已經傳變。傷寒六七天後,如果沒有大熱,但患者煩躁不安,這是陽邪退去,陰邪進犯的緣故。傷寒兩三天後,如果沒有出現陽明、少陽經的症狀,說明病邪沒有傳變。傷寒三天後,三陽經受病已盡,應該輪到三陰經受邪,但如果患者反而能吃東西,不嘔吐,說明三陰經沒有受邪。
辨別陽證和陰證是治療傷寒的關鍵。如果病邪從三陽經不能解散而傳入三陰經,就會因寒鬱而化熱,形成陽證。這種陽證,初起時必定發熱、頭痛、脈象浮緊、無汗,隨著病情逐漸深入,才會傳入陰經。這是病邪從陽分傳來,越深入就越熱,雖然病在陰經,但仍是陽證。這種陽證的脈象必定沉實有力,症狀必定煩熱熾盛,應當攻裡,或用清法或用下法,根據病情選用。如果體內沒有熱邪,怎麼能稱為陽證呢?如果初起時就沒有發熱、頭痛等症狀,原本不是由陽經傳來,而是直接侵入陰分,症狀如四肢厥冷、嘔吐、腹痛腹瀉、畏寒不渴、脈象沉弱無力等,這些都是元陽元氣不足的表現,是真正的陰證。經書上說,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這是根據病邪是否傳經來區分陰陽的。治療陰陽證,又要辨別虛實,方法如下:
治療傷寒病,陽證宜用寒涼、瀉下的藥物,陰證宜用溫補的藥物,這是基本大法。但從經絡臟腑來區分陰陽,陰經中也可能有陽證,這是傳經的熱邪所致。從脈象和症狀來區分陰陽,陽證中往往夾雜著陰證,這是看似陽證而實為虛邪的表現。陰經中的陽證容易辨別,而陽證中的陰證則難以識別。比如發熱狂躁、口渴心煩、喜冷飲、飲水無度、大便秘結、小便赤紅、喉嚨痛、口腔潰瘍、聲音粗重急促、脈象滑實有力等,這是真正的陽證。但有的人雖然身體發熱,脈象卻微弱無力,這種人雖然外表看似陽證,但實際上並不是。陶節庵說,凡是發熱、面紅、煩躁不安、揭開衣被、嘴唇乾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出現假狂躁和假斑疹、脈象大的症狀,人們往往不認識,誤認為是陽證。殊不知陰證不論是否發熱,都要憑脈象來下藥,這是非常關鍵的。不管脈象是浮是沉、是大是小,只要指下感覺無力,重按全無,就是陰脈,不能用寒涼藥,服用後會致死。應緊急用五積散來通解表裡的寒氣,嚴重的還必須加生薑、附子來溫補。陶節庵又說,病邪從陽分傳入三陰經的,脈象都沉,關鍵在於指下是否有力來區分。有力的是陽證、實證、熱證;無力的是陰證、虛證、寒證。這是陶節庵獨到的見解。但在我看來,那些看似陽證卻不是陽證的證候,不必因為其有外熱、煩躁、微渴、戴陽(即面紅如妝的假熱現象)等症狀,就認為是陰證。只要看到元陽不足、氣虛於中,即使有外熱,也是假熱。如果用寒涼藥來消耗,就會使中氣更加衰敗,中氣衰敗後,邪氣就會更加猖獗,患者還能存活嗎?所以遇到這類證候,一定要先解決最緊急的問題。人們只知道最緊急的是病情,卻不知道最緊急的是生命。元氣一旦失去,就像琴絃突然斷裂,病情會迅速惡化,到時候再想挽回就來不及了。
《傷寒論》中,陰陽的辨識最為關鍵,如果在這方面有誤,很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疾病有純陽證和純陰證,這兩種情況應當明確區分並分別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陰陽各半證,即寒症時陰盛,熱症時陽盛,有的病人可能今天表現為陰證,而明天又轉為陽證;或者今天表現為陽證,明天又變為陰證。這種證型在普通人中最為常見,其症狀變化多端,只有明智的醫生才能準確辨別。而且,從陰證轉變為陽證通常預後較好,而從陽證轉變為陰證則往往預後不良,這一點必須仔細觀察。
一般來說,病人如果睜開眼睛喜歡明亮,願意見人,多說話,這屬於陽證;而如果閉上眼睛喜歡陰暗,不願見人,懶得說話,這屬於陰證。
【論述】說:陽盛陰虛的病人,如果用發汗法治療會導致死亡,而用攻下法則會痊癒;陽虛陰盛的病人,用發汗法治療會痊癒,而用攻下法則會導致死亡。又說:桂枝湯如果給陽盛的病人服用會導致死亡,承氣湯如果給陰盛的病人服用也會導致死亡。這裡所說的陰陽,實際上是指寒熱。陽盛陰虛,是指內熱有餘而外寒不甚。邪氣必須侵入腑才能產生熱,內熱充實就是陽盛,所以再用溫熱藥發汗就會導致死亡。陽虛陰盛,是指寒邪有餘而蓄熱未深。邪氣侵襲體表,一定是因為感受了風寒,寒氣在外束縛,就是陰盛,所以如果用苦寒藥攻下就會導致死亡。因此,陽盛的人用桂枝湯會致命,陰盛的人用承氣湯也會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