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的經脈阻滯或過期不來,通常是因為衝任二脈不足。如果不培補血氣,只知道通經逐瘀,那麼血氣就會日漸枯竭,導致崩漏、血枯等病症。
因情慾過度而受傷,多表現為吐血、失血或時常發熱,這是真陰受傷的病症。如果只知道治火而不知道治陰,那麼陰氣就會日漸消亡,最終發展成勞瘵病。
痰症一定有原因,痰本身並不能生病,而是因病生痰。如果只知道治痰,而不知道痰產生的原因,那麼痰必然會越來越嚴重,無法消除。
腹部脹滿通常與脾胃有關。脾胃雖然虛弱,但未必就會脹滿。如果只知道導滯,那麼中氣就會越來越虛,脹滿就會越來越嚴重。
氣滯隔塞通常屬於脾虛不運,導致留滯。如果不養脾而只知道破氣,那麼氣道就會日漸虧虛,逐漸形成噎隔等病症。
小便短赤,通常出現在勞倦氣虛和陰虛的人身上。如果把這類症狀都當作火來治療,專用寒涼藥物,那麼病情就可能變得不可預測。
脈象虛弱而症狀發熱,這並非真火。如果當作熱症來治療,濫用寒涼藥物,那麼輕者必會加重,重者必死。
病情本來嚴重,但治療時只是輕微補益,藥物無法到達病灶,自然沒有效益。如果因此懷疑治療方法而改用消伐之法,那麼患者必死。
病情有緩急之分,療效有遲速之別。如果因為病情遲緩而要求速效,那麼就會頻繁更換醫生。頻繁更換醫生會導致高明的醫生少,庸淺的醫生多。少數服從多數,事情必然會失敗。
選擇醫生必須選擇賢者,在危急之際更不能馬虎。如果遇到那些宵小之輩,他們只會妄自炫耀自已的長處,喜歡推翻別人的診斷。如果不幸遇到他們,很可能會混淆是非,危及生命。
經書上說:人迎脈盛堅的是傷寒,氣口脈盛堅的是傷食。這本來是以陽明、太陰之脈來分辨表裡,但王叔和卻把左脈當作人迎,右脈當作氣口。這導致後人常常以左脈來辨別外感, 以右脈來辨別內傷。難道左脈就沒有內傷,右脈就沒有外感嗎?這真是太荒謬了!
經書上還說:病生於內的,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如果反過來治療,病情就會加重。病生於陽的,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如果反過來治療,病情同樣會加重。
善於服藥的病人,一聞藥的氣味,一嘗藥的味道,就能知道藥物的優劣和是否適合自已。這根本不需要等藥物進入腹中才能知道。只是可憐那些無知無識的人,他們只知道看到藥就服,卻不知道藥的真諦;只知道看到醫生就求醫,卻不知道醫生的真正水平。這真是太可悲了!
再來說說京師的水火問題。水火是養生的根本,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但如果使用水火時不注意其利弊,就會對人造成傷害。這是人們往往不知道的。水的品質有差別,火的性質也有優劣。這並非欺騙我們的話。就拿京師的水火來說吧。凡是好水都含有陽氣,流淌清澈且源遠流長,氣味香甜且味道甘甜;而劣質的水則含有陰氣,源頭近且流淌渾濁,氣味汙穢且味道苦澀。京師的水就有兩種:甜水和苦水。即使是甜水也不算太好,而苦水則是最劣質的。苦水之所以苦,是因為它含有大量的鹽鹼。你可以試著取牆上的白霜來嘗一嘗,它其實就是鹽鹼,也就是朴硝。朴硝的性質能夠消化五金八石,因此被命名為硝。它善於推蕩積滯、攻破癥結。脾胃虛弱的人服用後往往會腹瀉,這就是明證。如果長期飲用這樣的水養生,我擔心人的臟腑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傷害,元氣也會被暗暗消耗。這真是太可怕了!有人可能會說:未必如此吧?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那為什麼我們這裡的人並沒有都生病或者缺乏人才呢?我說:唉!這正是人們沒有察覺到的。你可以以壽命的長短來驗證我的話。水土清甘的地方,人們往往長壽,黃髮兒齒的現象比比皆是;而水土苦劣的地方,人們往往短壽,耄耋期頤的人很少見。當然,壽鄉未必全都長壽,夭鄉也未必全都短壽。但如果強者得到適當的滋養,豈不是更長壽?弱者飲食不佳,豈不是更短壽?遠處的情況我不能全都知道,但就拿京師和我的家鄉來比較吧,兩者的壽命差別簡直太大了!這難道不是水土造成的嗎?
再來說說火的問題。火的良劣原本就不同,所以先王在取用時也會根據四季的不同而有所選擇。京師使用煤是不可避免的。雖然使用煤的地方很多,但京師的煤氣質特別猛烈,所以每年都會有人因為煤毒而死。人們無法避免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使用煤的方法不當。京師地寒,房屋用紙密糊,人們睡在火炕上,煤大多在室內燃燒。那些房屋最小、最密的地方,最容易害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水性流下,如果下流不暢,就會從下面滿上來;火性炎上,如果上流不暢,就會從上面滿下來。所以煤毒中人的時候,大多在夜半之後。這時煤氣逐漸積滿,下降到人的鼻子附近,就會閉塞呼吸,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死去。這真是太可悲了!如果想要避免煤毒的危害,就要特別注意房屋最密的地方。最好在屋頂或窗戶上留一個小孔讓煤氣透出去,這樣煤氣就不能積滿,也就不用擔心了。總的來說,窗戶的縫隙不如屋頂的孔透氣快。如果有人中了煤毒,一定會氣閉聲掙,無法自救。這時要迅速呼喚他並喂他喝涼水,或者讓他趴在地上吸地氣,都可以解救。但是等到情況危急時再救治,恐怕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提前預防。這就是京師水火之害。我舉京師為例,其他地方也可以類推。凡是宦遊京師或客居異地的人,都要知道這兩個說法,作為自珍之本。
我在中年時,曾到東藩的鄉野間遊歷,遇到了一位奇異的人。他偶然間問我:“你也學習醫道嗎?醫道可是很難的,你要謹慎對待啊。”我回答說:“醫道雖然看似小道,但卻關乎人的性命,我怎麼敢不謹慎呢?我願意聆聽您的教誨。”沒想到那位奇異的人卻發怒斥責我說:“你根本不懂醫術!既然你說性命關天,那醫術又怎麼能說是小道呢?性命之道,源自太極,散佈於萬物之中。有了性命,三教才得以創立,五倫才得以產生。因此,造化是性命的熔爐,道學是性命的準則,醫藥則是性命的輔助。然而,醫術的意義深遠,旨意廣博,如果沒有超出常人的智慧,就無法達到其微妙之處;如果沒有執中的明智,就無法準確辨別毫釐之差。如果能明白醫理的綱目,那麼治理國家的道理也就如此而已;如果能明白醫理的得失,那麼國家興亡的關鍵也就如此而已;如果能明白醫理的緩急,那麼戰爭與防守的法則也就如此而已;如果能明白醫理的取捨,那麼出處進退的道義也就如此而已。將理氣洞悉於胸中,那麼變化就可以預測;將陰陽運籌於掌上,那麼即使隔牆也可以一目瞭然。修身養性至誠,這是儒家的自我修養;洗滌業障持戒,這是佛道的自我醫治。身心、人與已,道理都是相通的。明白這個,就必然明白那個;善於那個,就必然善於這個。所以說,必須有真人,然後才有真知,然後才有真醫。醫術之道,怎麼是輕易可以談論的呢?如果只是尋找藥方、追逐跡象,庸庸碌碌,那麼就連椒、硫治療疥瘡,薤白治療疾病的效果都達不到。這樣的醫術,連‘小道’都稱不上,又怎麼能夠談論醫道呢?醫道難啊,醫道大啊,這是神聖傳承的首要,是民眾生命的首要任務。你千萬不要只把醫術看作草木之學,而要期望進入精神相通的境界,玄妙相通的境地,洞察始終的先後,領會結果的根本。這樣,你對於醫道,或許就能有所得了。你要努力啊!”我聽到這番教誨,慚愧又惶恐地答應了。回來後,我惶惶不安了好幾個月,生怕忘記了他的教誨,於是就把這些話記錄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