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我最近聽到一些醫生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這句話被大家相互傳頌,奉為格言,認為這樣就掌握了治療的關鍵。但我聽到這個說法後,仔細考察,發現這句話雖然有些不合經典,但也有可取之處。
說它不合經典,是因為它把治標和治本對立起來,認為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但如果這樣理解,那麼《黃帝內經》中說的“治病必求其本”又該如何解釋呢?另外,《黃帝內經》還提到:“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 以及列舉了多種情況,都強調要治本。由此可見,各種疾病都應該治本,只有中滿和小大不利這兩種情況應該治標。因為中滿會導致上焦不通,小大不利則下焦不通,這時不得不先治標以開通道路,使升降得以順暢。雖然說是治標,但實際上也是為了治本。
然而,除了這兩種情況外,如果把標本對立起來看,那麼治標和治本就應該各佔一半了。所以我說這句話有些不合經典。但是,這句話也有可取之處,那就是它強調了緩急的重要性。然而,即使是中滿和小大不利這兩種情況,也有緩急之分。急症不能按照緩症來治療,緩症也不能按照急症來治療。這其中也自有標本的辨別,千萬不能誤認而一概而論。
現在的情況是,很多人不僅不知道標本,而且不知道緩急。不知道標本,就只能看到疾病的表面現象,而看不到疾病的本質;不知道緩急,就只會急於治療疾病,而不知道生命的危急。因此,往往會把標當作本,把緩當作急,導致顛倒錯亂,完全失去了標本和緩急的重要意義。所以,重視生命的人,一定要謹慎地考察這些問題。
這個道理,等待著有心之人自已去領悟。
關於《髒象別論》中提到的髒象理論,我在經文中已經做了詳細的分類和闡述。然而,經文中有些內容並未涉及,而且即使是相同的情況,也存在細微的差異,以及先同後異的情況,這些都需要我們仔細辨別。
人體的功能主要依賴於血和氣。雖然五臟都包含血和氣,但它們的統領卻有所不同。肺負責撥出氣體,腎則負責吸納氣體,因此肺是氣的主持者,腎是氣的根本。血是由水谷精華轉化而來,源源不斷地生成,並在脾的生化作用下,由心總統,肝儲藏,肺宣發,腎排洩,從而滋潤全身。這就是所謂的“氣主呼吸,血主濡養”,血和氣就像人的風箱一樣,這是人人都相同的。
但是,在相同之中也有不同之處。每個人的髒氣強弱不同,稟賦也有陰陽之分。臟器的強弱會影響神志、面色、聲音、性情、筋骨、飲食、勞役、精血、勇怯和剛柔等方面。強中之強者,容易因為太過而生病;弱中之弱者,則因為不足而生病。透過觀察外在表現,我們可以瞭解內在的情況。
稟賦的陰陽也會影響人的喜好。有的人因為陰髒而喜歡溫暖,適宜食用姜、桂等辛熱食物;有的人因為陽髒而喜歡生冷,適宜食用芩、連等苦寒食物;有的人則因為平髒,既可以適應熱性食物,也可以適應寒性食物。有的人適宜食用肥膩食物,非潤滑不可;有的人則適宜清淡食物,畏懼腥羶。有的人氣實,不宜滯塞;有的人氣虛,不宜破散。有的人血實,不宜澀滯;有的人血虛,不宜洩瀉。此外,還有飲食的偏忌和藥物的獨礙,以及一髒偏強常致欺凌他髒,一髒偏弱常因受制多虞的情況。還有的人平素夾帶風邪,因此多燥,多燥是由於血的原因;有的人則容易病溼邪,必然因為多寒,多寒是由於氣的原因。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
更有甚者,一個人的稟賦在先後也會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人平素稟賦陽剛而恃強無畏,縱情於寒涼之物,久而久之,陽氣受傷,陽就變為陰了。或者有的人因為陰柔而平素沉溺於辛熱之物,久而久之,陰氣日益枯竭,陰就變為陽了。這不僅僅適用於飲食,情慾也是如此。疾病有進退,早晚有變遷,滿而更滿,無不傾覆;損而又損,無不破敗。所以說,久而久之氣會增長,這是物化的常態;但氣增長久而久之,卻是導致夭折的原因。這一點在經文中已經明確指出了。
不變的是常態,變化的是非常態。人的氣質有常變,醫生治病也有常變。想要了解常變,就必須全面掌握四診(望、聞、問、切)的方法。如果只想憑藉一知半解的偏見來應對無窮無盡的病情變化,我知道這樣會給人帶來很多遺害。因此,對於這篇《髒象別論》的意義,我們尤其需要深入考察。
人自從有了知覺以來,就仗著自已年輕力壯,無所不為。然而,人生的常態是有限的,而情慾卻是無窮的;精氣的生長和休息是有限的,而消耗和損損卻是無窮的。因此,能夠不傷害先天之氣而保全自已常態的人,在百人之中又能見到幾個呢?殘損的原因,都是人自已造成的,這就是所謂的後天因素。然而,所喪失的是由人自已造成的,那麼挽回的方法,不也仍然要靠人自已嗎?這並不是逆天而行去強求,而只是恢復我們本來就有的東西。如果能夠得到它,那麼國家運勢和個人運勢都可以中興;如果沒有明智和哲理,就很難談論這些。如果失去了它,就會像落花流水一樣,消逝而毫無察覺,一旦衰敗就無法挽回,真是令人寒心。所以《易經》中重視“復”卦,正是為了這個原因。
然而,尋求恢復的方法,其關鍵在哪裡呢?總的來說,無論在天還是在人,都在於元氣。只要元氣沒有受傷,就不用擔心衰敗;元氣一旦受損,就要貴在恢復它。常見現在人的病,也只是因為元氣受傷,然後邪氣才能侵犯。所以說,邪氣所聚集的地方,元氣必然虛弱。這是正氣和邪氣相互對抗的道理,由此可知。
凡是辨別虛邪,比如情志的消沉,是因為神由心主宰;治理調節的不暢,是因為氣由肺主宰;筋力的疲乏困倦,是因為血由肝主宰;精髓的耗減,是因為骨由腎主宰;四肢的軟弱無力,是因為肌肉由脾主宰。損傷其中一項較淺的,就像面板腠理一樣;損傷其中兩項較深的,就像經絡一樣;損傷其中三四項,就會連累到臟腑了。當邪氣微弱的時候,如果不知道及時移走可燃之物、修繕門窗來預防火災,那麼火勢就會像江河一樣蔓延開來,等到那時候再去找斧頭來砍柴救火,恐怕就來不及了。所以人在中年左右的時候,應該大修整一番,這樣才能重新振奮根基,還剩下大半的生命力。這是我親身經歷的心得,已經驗證過很多次了。
然而,修理的說法又豈是輕易能講的?治理國家,良臣不容易得到;修養身心和性命,良醫也很難遇到。只看從古至今,數千年來,凡是能夠得到醫學全量的人又有誰呢?而現在卻說:“這個人是醫生,那個人也是醫生”,為什麼良醫又這麼多呢?醫生已經很難說了,更不要被那些所謂的良醫所迷惑。
甚至有人廣泛地、胡亂地投醫問藥,治療時忽冷忽熱,無所不用其極,卻都藉口說是為了治病,對此如果不加辨別,那麼醫學就難以真正發揮了。唉!醫學之道失去真諦,已經由來已久,怎樣才能找到願意聽聞並精通醫學根本之道的人呢!我不能不對後人寄予厚望,因此寫下這些文字來記錄我的愚昧和心得。
以上仲景的治療方法記載在《傷寒論》中。薛立齋治療韓州同的案例記載在虛損門類中。我治療王蓬雀的案例記載在喉痺門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