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從病反十二至真要大論》中,黃帝問岐伯:脈象與病情相反的情況,應該怎樣診斷呢?岐伯說:脈象與病情相符,但按下去卻不鼓動,各種陽證都是這樣。黃帝又問:那麼陰證相反的情況,脈象是怎樣的呢?岐伯說:脈象與病情相符,但按下去鼓動得很厲害,這就是陰證相反的情況。
所謂“脈至而從”,就是陽證見陽脈,陰證見陰脈,這都叫做“從”。但如果陽證見陽脈,按下去卻不鼓動,指下無力,那麼即使脈象浮大,也不是真陽的脈象,不能誤認為是陽證。所有類似陽脈而非真陽的脈象都是這樣。或者陰證雖然見陰脈,但按下去鼓動得很厲害,也不能認為是陰證。
《搏堅軟散十三脈要精微論》中說:心脈搏動堅硬而長,會得舌卷不能言的病;如果心脈軟而散,病會自已痊癒。肺脈搏動堅硬而長,面色不青的,會得墜落或搏擊的病,因為血在胸下,使人喘逆;如果肺脈軟而散,面色潤澤的,會得溢飲病,溢飲就是口渴突然大量飲水,水容易流入肌肉、面板、腸胃之外。胃脈搏動堅硬而長,面色赤的,會得大腿骨折的病;如果胃脈軟而散,會得食痺病。脾脈搏動堅硬而長,面色黃的,會得少氣的病;如果脾脈軟而散,面色不潤澤的,會得足脛腫的病,像水腫一樣。腎脈搏動堅硬而長,面色黃而赤的,會得腰痛的病;如果腎脈軟而散,會得少血的病,而且不能恢復。黃帝又問:診到心脈而急,這是什麼病呢?岐伯說:這叫心疝,心是牡髒,小腸是它的使者,所以少腹會有形狀突出。黃帝又問:診到胃脈怎麼樣呢?岐伯說:胃脈實則脹滿,虛則洩瀉。
《寸口諸脈十四平人氣象論》中說:寸口脈中手短的,說明頭痛;寸口脈中手長的,說明足脛痛;寸口脈中手急促上擊的,說明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的,說明病在內;寸口脈浮而盛的,說明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的,說明有寒熱及疝瘕、少腹痛的病;寸口脈沉而橫的,說明臍下有積聚,腹中有橫積痛;寸口脈沉而喘的,說明有寒熱病;脈盛滑堅的,說明病在外;脈小實而堅的,說明病在內;脈小弱而澀的,說明是久病;脈滑浮而疾的,說明是新病;脈急的,說明有疝瘕、少腹痛的病;脈滑的,說明有風病;脈澀的,說明有痺病;脈緩而滑的,說明有熱中病;脈盛而緊的,說明有脹滿病;手臂多青脈的,說明有脫血的病;尺脈緩澀的,說明有解㑊的病(解㑊:指肢體懈惰無力);安臥時脈盛的,也說明有脫血的病;尺脈澀而滑的,說明多汗;尺脈寒而細的,說明會洩瀉;尺脈粗而常熱的,說明有熱中病。
《諸脈證十五脈要精微論》中說:脈是血的府庫。脈象長說明氣治,脈象短說明氣病,脈象數說明心煩,脈象大說明病進,脈象上盛說明氣高,脈象下盛說明氣脹,脈象代說明氣衰,脈象細說明氣少,脈象澀說明心痛,脈象渾渾革至如湧泉說明病進而面色敗壞,脈象綿綿其去如弦絕說明死亡。脈象粗大的,說明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病。脈象來疾去徐的,說明上實下虛,為厥巔疾;脈象來徐去疾的,說明上虛下實,為惡風病。所以中惡風的人,是陽氣受病。有的脈象都沉細數的,是少陰厥病;沉細數散的,是寒熱病;浮而散的,是眩暈仆倒的病。所有浮而不躁的脈象都在陽分,為熱病;如果躁的脈象在手部出現。所有細而沉的脈象都在陰分,為骨痛病;如果靜的脈象在足部出現。脈象數動一代的,說明病在陽脈,會有洩瀉及便膿血的病。脈象澀的,說明陽氣有餘;脈象滑的,說明陰氣有餘。陽氣有餘則身體發熱無汗;陰氣有餘則多汗身體寒冷;陰陽都有餘則無汗而寒。按脈至骨而脈氣少的,說明有腰脊痛而身體有痺病。
《陰陽別論》中說:陰陽都虛的,會得腸闢死證。陽加於陰的,會出汗。陰虛陽搏的,會得崩漏病。
《病治易難十六平人氣象論》中說:風熱而脈象靜的,洩瀉而脫血脈象實的,病在內而脈象虛的,病在外而脈象澀堅的,都是難治之證,這叫反四時。
《玉機真藏論》中說:凡治病時,要觀察病人的形氣、色澤、脈象的盛衰以及病的新舊,然後才能治療,不要耽誤時機。形氣相得的,說明可以治療;色澤浮露的,說明容易痊癒;脈象順從四時的,說明可以治療;脈象弱而滑的,說明有胃氣,容易治療;形氣相失的,說明難治;色澤夭然不澤的,說明難治;脈象實而堅的,說明病情會加重;脈象逆四時的,說明不可治。必須明察這四種難治的情況並告訴病人。病熱而脈象靜的,洩瀉而脈象大的,脫血而脈象實的,病在內而脈象實堅的,病在外而脈象不實堅的,都是難治之證。
關於這兩篇的論述,看似前後矛盾,實則各有深意。前篇說病在內而脈虛為難治,後篇則說病在內而脈實堅為難治;前篇言病在外而脈澀堅為難治,後篇則說病在外而脈不實堅為難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是因為實邪在內,脈不宜虛;虛邪在內,脈不宜實。陽邪在表,脈應滑軟,不宜澀堅;外邪方盛,脈應實大,不宜虛小。這其中蘊含著精深的醫理,有人可能因此認為前後矛盾,實則是沒有深入理解其中的奧秘。
接下來是關於真髒脈的論述。《陰陽別論》中說,脈象有陰陽之分,瞭解陽脈就能瞭解陰脈,瞭解陰脈也能瞭解陽脈。陽脈有五種,五五二十五,這是指五臟的陽脈。而所謂陰脈,就是真髒脈,真髒脈出現,就意味著病情危重,預後不良。真髒脈是五臟之氣獨見,沒有胃氣與之相伴,因此預後極差。
《玉機真藏論》中詳細描述了真髒脈的脈象特徵,如真肝脈至,中外堅如循刀刃,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等。這些都是真髒脈的表現,說明五臟之氣已經衰敗,無法挽回。
黃帝問岐伯,為什麼見到真髒脈就會死亡呢?岐伯解釋說,五臟都稟受氣於胃,胃是五臟之本。五臟之氣不能自行到達手太陰肺經,必須藉助胃氣才能到達。因此,當邪氣盛而精氣衰,病情嚴重時,胃氣就不能與五臟之氣一同到達手太陰肺經,真髒之氣就會獨見。真髒獨見,說明病情已經勝過了臟腑之氣,因此預後極差,故曰死。
此外,還有關於關格脈。關格脈是人迎與寸口脈象的異常表現,人迎與寸口脈象盛大四倍以上,就是關格脈。關格脈的出現,說明病情危重,預後不良。因為關格脈意味著天地之精氣已經不能極於人身,所以病人會死亡。
最後是關於孕脈和乳子脈的。孕脈是婦女懷孕時手少陰經脈的跳動表現,而乳子脈則是嬰兒患病時的脈象特徵。這些脈象特徵對於判斷婦女的懷孕情況和嬰兒的健康狀況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