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庚“志不只在東冠”一個地方為政,意欲在仕途上更進一步。而李耕這個農民兄弟則認為“市委書記已經是大寧鄉人裡最大的官了”,與其“拼命往上爬,不如多攢點錢。”
當兄弟的親情受不了權力與金錢的誘惑,悲劇註定不可避免。李耕想靠弟弟的權力和地位撈到更多的錢,而李志庚則心中有更大的仕途追求,他深知到哥哥的過度斂財於己不利。
在各自利益的巨大分歧下,李志庚上次不得不親自關掉哥哥的黃色會所,勸誡“適可而止”;李耕則痛恨弟弟自家貪腐,偏偏不讓自己斂財,當下反唇相譏“先管管你自己和你老婆吧”。 至此,昔日“兄友弟恭”的關係出現裂縫。
“視財如命”的李耕也發展到完全不理會弟弟的前程,行為肆無忌憚。
顯然,李志庚之所以管不住兄長,淪為色情業保護傘,除了“知恩圖報”的心理,更因為自己本身就不乾淨。事實上,李志庚的“腐敗親友群”,除了哥哥李耕,妻子王雲秀外,還有妹妹李小苑和妹夫吳軍,乃至堂弟李永新,大家都在利用李志庚的關係大發其財。
只要李志庚管不住包括他自己在內的任何一個,他就不可能管得住其他人——“先管管你自己和你老婆吧”,就是這個邏輯。
李志庚在清鳳市時認識的楊錦隆,也跟隨著他到東冠來發展了。楊錦隆在東冠市成立南粵新世紀投資有限公司,公司擲下1億元,買下清鳳市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金泰發展29.7%的股份,成為金泰發展的第一大股東。而其中的5千萬元,是在李志庚的幫助下,新世紀公司向東冠鳳崗農信社、東冠石碣農信社籌得的借款。
就這樣,楊錦隆順利地成為金泰發展的實際控股人,並對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不但裝入了自來水公司80%的產權,還介入了房地產業務。
後來,金泰發展更名“錦隆股份”,業務逐漸脫離紡織業向自來水和房地產過渡,財務資料也跟著變得好看起來。一時間,昔日的爛攤子搖身一變成為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
讓楊錦隆身家暴漲的,還是要數“錦隆系”在金融市場上的一系列操作。
李志庚一坐上東冠市市委書記一職後,“錦隆系”便與東冠市國資委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爭奪戰,爭奪的正是東冠證券的控制權。
錦隆股份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有敢跟國資委叫板的勇氣,就在於公司背後有李志庚撐腰。
2007年6月,東冠證券股權轉讓意向書正式簽署,約定將東冠金銀珠寶實業、東冠誠信電腦手握的東冠證券40%股權轉讓給錦隆股份。
李志庚雖然幫楊錦隆清除了障礙,但在資本市場引起了業內人士的質疑,“東冠證券疑似被賤賣”的說法不脛而走。迫於輿論壓力,已簽訂的轉讓意向書無奈作廢。
為了再次幫楊錦隆完成心願,李志庚公然提出五點意見,其中有兩條耐人尋味:
1、“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意思是,東冠證券的股權不一定必須由國有企業持股,民營企業一樣可以持股。
2、“若中標公司註冊地在東冠市外,要將註冊地遷移至東冠市”。
“這次東冠證券股權轉讓對錦隆公司的傾向性已經非常明確了。”時任東冠市國資委主任的梁建新事後回憶,楊錦隆多次到辦公室找他,跟他說自己與李志庚的關係如何好,目的就是希望國資委在落實具體工作的時候,能夠完全按照市領導也就是李志庚的意圖辦理。
後來,錦隆股份果真把註冊地從清鳳遷入東冠。滿足要求後的錦隆股份,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成功參股東冠證券,最終合計持股44%,成了東冠證券參股股東。
光有一家參股的證券公司還不夠,楊錦隆真正想要的是一家能夠由自己控股的證券公司。
中山證券隨後走進楊錦隆的視野。跟東冠證券相比,中山證券規模更小並且原有的股權結構也較為分散,同時還沒有國資委與之競爭。想控股它,豈不容易?
於是在2013年、2014年,透過李志庚的幫助,錦隆股份先後透過收購及整合小股東股權的方式,合計持有中山證券66%股權,成了其控股股東。
至此,作為A股市場中唯一一家手握兩張券商牌照的上市公司,錦隆股份控股中山證券並參股東冠證券,公司分別持有中山證券66%股權和東冠證券44%股權。
“錦隆系”在金融市場運作成功後,楊錦隆送給李志庚8000萬元的感謝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