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0章 中紀委兩幹部意外喪生

南粵省檢察院在偵查鄭少凡違法犯罪行為時還發現,當年草草結案的汕海市“迎賓館火災”事件,專案組負責人正是鄭少凡。

當年中紀委2名工作人員以及南粵省紀委5名工作人員組成稅收核查專案組,到汕海市開展出口退稅核查工作。當地政府專門為他們安排在汕海市迎賓館,迎賓館位於汕頭市海濱路中段,同時也是汕頭市政府招待所。

入駐的中紀委專案組因為汕海當地走私集團關係網盤根錯節,加上潮汕地區傳統的排外性,案件調查遲遲未有進展。再加上汕海市走私集團勢力根深蒂固,手眼通天,辦案極其困難,中紀委專案組們不得不常駐於此。

中央要求不查清楚不離開汕海,專案組已經駐在這裡長達一年多。

15日凌晨三點左右,汕海市迎賓館2號樓突然燃起大火,兩位中紀委辦案人員,不顧生命安全,將裝有材料的鐵皮箱搬到洗手間的水池上,再擰開水龍頭,最終讓這些材料得以儲存了下來。

但這兩位中紀委辦案人員為了儲存證據材料,沒有在第一時間逃生,他們兩人是被樓道中的濃煙所燻、缺氧而死亡。

這場火災事故導致5名紀委工作人員喪生,2人重傷,全國為之震驚。

在這起事故發生的前一天,辦案人員已經將調查的材料封裝好,就等著第二天運走。

事故發生得太過巧合,明顯是有人想要殺人滅口,因為中紀委正在調查汕海市出口騙稅案。

期間各方勢力還數次想以金錢來拉攏辦案人員,可都以失敗告終,而在將要調查出結果時卻突然發生這樣的意外,人們稱這起案子為“火燒芹菜”(諧音欽差)。

說起這震驚全國的火災案件,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汕海的歷史和背景。

有著 “嶺東門戶,華南要衝”之譽的汕海,是位於南粵省東部由國家設立的經濟特區。

改革開放後,汕海經濟特區是南粵省第二大城市,外貿出口始終位居全國前列,僅次於北上廣與天津。

那時的汕海埠,萬商雲集,舉世矚目。

90年代末,整個潮汕地區經濟產值在廣東排名第六,發展態勢一度超過所有的沿海城市。

誰也沒想到,汕海市迎賓館的這把大火,卻徹底改變了汕海後來的歷史程序。

潮汕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卻因為稅務問題屢屢引發南粵省及中央的關注。

由於那時還是手工記賬方式,普通商家逃稅多采取 “大頭小尾”方式,即開出的發票是實際金額,但留下的發票存根卻是少得多的數字,目的自然是為了逃稅。

這招在全國司空見慣,並不稀奇,只能靠稅務人員花費巨大精力查賬、審計。

但是潮汕地區的逃稅可不一般,作為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各類偷稅漏稅現象不僅普遍,而且涉案金額少則數千萬,多則上億。

更令人震驚的是,潮汕整個地方不僅偷稅,還大規模騙稅。嫌疑人既有普通商家,也有堂堂政府工作人員。

騙取出口退稅在潮汕地區幾乎是“公開的秘密”,所有人都在想方設法詐騙國家的錢,金額更是達到恐怖的上百億。

所謂“出口退稅”是國家為鼓勵特區出口而設立的一項稅費減免政策,這項措施不僅鼓勵了出口企業的經營積極性,也有力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為了防止騙稅,國家其實採取了不少嚴格的申請措施。

如要求出口退稅必須提供供貨企業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海關的“出口貨物報關單”、外匯管理部門的“出口收匯核銷單”、徵稅機關的“專用稅票”,也就是人們習慣上統稱的“兩單兩票”。

這些憑證透過不同環節互相驗證退稅業務的真實性,比如“增值稅專用發票”證明出口企業確實購進貨物;“出口貨物報關單”證明貨物確實出口;“出口收匯核銷單”證明外商確實向國內匯入外匯;“專用稅票”證明出口企業按國家規定預繳40%的銷項稅款。

可問題是,這些防範措施在潮汕地區形同虛設,當地人居然根據各類稅務稽核要求搭建了“一條龍”的服務產業鏈,要啥有啥。

不僅有專門公司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專用稅票”,海關和外匯部門的報關單、核銷單,甚至簡單到隨便花錢就能在文印店買到各類正規單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