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是,半年後,李娟在緬甸華人網站“緬單網”上發文求助,被在緬北小勐拉執行任務的偵查員李建明和湘菜館老闆黃開亮解救出來。
李娟被解救回國後,向警方透露了福建省三明市鄭某和朱某當“蛇頭”騙人出境,再向詐騙團伙收 “人頭費”的惡行。
警方根據李娟提供的有關資訊,輾轉多地,終於把鄭某和朱某抓捕;鄭某和朱某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並受到了法律的嚴懲。
鄭某和朱某原是被騙受害者,在李娟“上班”的那家公司當了2年的“狗推”,逃離回國後竟然當起了“蛇頭”來“發財”。
鄭某今年23歲,兩年前的一天,他在網上看小影片“欣賞”緬北風光。那些描繪緬北美好風土人情的影片讓鄭某對緬北產生了好奇和嚮往。就在此時,網上一位好友唐某忽然與他搭話。
“唐某對我說,他在外地上班了,叫我過他那裡去上班。我問他在哪裡?他說在緬北。”這也太走運了,嚮往著緬北,緬北的朋友就邀請我了!鄭某於是就和唐某越聊越投機。
實際上,世界上哪有那麼多“機緣巧合”和“天降姻緣”,很多詐騙集團之所以能精準篩選目標人群,與某些黑灰產業有關。
這些黑灰產業包括:養號吸粉引流,收購販賣銀行卡和手機卡,架設GOIP(虛擬拔號)裝置以及收購公民資訊等。
犯罪分子會透過“爬蟲”軟體從一些社交軟體中抓取關鍵詞,也有的犯罪分子混入各種標籤的圈子窺屏、加人養號。表面上是共同興趣愛好的知音,背後就是一群犯罪分子在對民眾對症下藥。
鄭某,又是怎麼一步步掉入美麗陷阱的呢?
唐某給鄭某傳送多個小影片,影片中唐某在緬北燈紅酒綠的生活讓鄭某大開眼界。
鄭某說:“唐某讓我去那邊上班,工作時也不用出多大的力氣,每天只是負責和別人聊聊天。幹得好一個月有兩萬元的收入,再好一些十幾萬元也有,反正就看你自己努力或不努力。這都是他的原話。”
天上掉下餡餅,偏偏砸中自己,世上哪有那麼好的事情?唐某似乎看出了鄭某的疑慮,便提出如果不放心,可以找幾個朋友同行。唐某還承諾,前往緬北的一切費用由他負責。
頂不住誘惑,鄭某就找到了好友朱某,倆人結伴坐上了前往昆明的航班。
在雲南,唐某帶著幾個人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唐某一行帶上鄭某和朱某,駕駛小轎車向邊境駛去。“坐了三天的車,忽然發現就開到了山上,唐某說要下車開始走路了。還叮囑我們,等一會翻越邊境的時候動作要快。”
這讓鄭某和朱某感覺怪怪的。倘若此刻能意識到自己涉嫌偷渡,或許他們還能及時自救,錯誤也會止步於此。
如果鄭某和朱某兩人懸崖勒馬、及時報警,公安部門因此抓住誘騙他們偷渡的犯罪份子,他們還能戴罪立功。
但凡事沒有如果。兩人之後是“一步錯、步步錯”。
懷著僥倖的心理,鄭某和朱某來到了緬北。“那邊也只是一個小城市,還沒有我家鄉縣城發達。去了之後,唐某就把我們安排在三樓的宿舍裡面,第二天就吩咐我們開始上班。”
初到異國,兩人的新奇勁還沒過,便被收走了手機、安排了密密麻麻的“課程”來學習。
經過一個月的“話術培訓”,鄭某和朱某才恍然大悟,自己加入的原來是跨境電信詐騙團伙。所謂的“聊天”,實際是扮演各種角色在網上“下餌”。
之後,兩人每天切換著商業精英、IT投資人、美女等角色,和數不清的網民聊天。若篩選出目標,便轉交“上級”繼續放餌,直至大魚上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