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明說,“業務專業知識”只是掌握了理論,21頁的“聊天範例”文件,以具體的聊天截圖展現瞭如何進行“實戰”詐騙。
“聊天範例”記錄了發生在一位“漂亮陽光女性”和一位60多歲的退休男性之間的故事。詐騙分子首先傳送一張顏值頗高的女性照片,介紹自己是一位38歲的網路技術公司的白領,言談間展現出女性的溫柔。
張小明說:“公司對詐騙人員的要求就是演得越像越好。”
“照片一般是從網上偷來的,有一整套照片估計有幾百上千張,各種型別的照片都有,一整套人物素材幾乎應有盡有。還要求員工去學習一些女性經常做的,比如護膚、美容的知識,瑜伽這些運動,慢慢透過學習來進行經驗積累。”
“公司會經常針對在詐騙聊天中出現的問題,總結經驗後給我們培訓。這些事情都是為了讓我們的形象顯得更加真實,就相當於演員的角色越逼真越好。”
在年齡、身高等基本資訊編造完成之後,詐騙專業知識文件還要求員工將祖籍、才藝、經歷、生活故事這些細節設定好,其中需要塑造一個“近親”的形象,可以是叔叔、阿姨、舅舅等。
張小明說:“家庭成員也有需要編造的,因為我們業務員只是負責聊感情,獲得客戶的信任,後面聊到金融投資的話題時,會跟客戶說自己對這方面不瞭解,可以給他介紹自己的叔叔或者阿姨,讓自己叔叔或阿姨給他們講解投資的知識,把他們轉接給叔叔或者阿姨等角色。”
員工會同時與幾位受害人聊天。經過大量的對話,在套取受害人的工作、住址等資訊,並梳理每個受害人的特徵加以標註;在此過程中,判斷對方是否有錢,是否容易上當。理論文件特別要求員工要牢記“要麼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邏輯思維”。
在上述聊天示範中,員工偽裝成女性詢問對方:“我從你的照片裡看到了很多漂亮的花,是你自己種的嗎?”張小明表示,其目的是想判斷對方的居住環境。
“根據客戶自己發的照片,如果比較有錢的人,他住的環境、開的車,這些都可以判斷出他有沒有錢,所以要試探,這種是透過經驗來判斷的。組長、團長或者是其他人騙到大錢的那種人,會分享一些自己聊天中的經驗,然後說我們聊天中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
張小明說:“至於聊工作,是想套取受騙者的個人資訊;自己談自己的工作,受騙的人肯定也會談一下自己的情況,就可以判斷他有沒有錢,沒有錢就直接丟掉不聊了。”
一旦信任建立,就可以從感情話題轉到金融投資,詐騙團伙前期的目的也就基本達到,接下來就可以開始“切客”了。
張小明介紹,根據“業務專業知識”的經驗總結,最常見讓受害者上當的辦法是,在跟受害者聊得熱火朝天的時候,突然終止聊天。過一會兒才告訴客戶:“抱歉,剛剛我的老師,突然告訴我,有一市場不錯,讓我去交易,您看,我賺了多少錢。”
張小明說:“‘切客’就是開始引導客戶去做投資。會透過比如說分享新聞來談到經濟狀況,然後進一步會聊到客戶有沒有做投資方面的問題,看看客戶有何反應;如果他的反應很好的話,就直接引導他去投資,如果不好的話繼續聊感情。”
張小明說:“我們跟受害者進行聊天的過程中,會隱藏自己的目的性,不讓客戶發現我們是在詐騙。前面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不聊投資、金融方面的這些話題,僅僅是隻聊興趣愛好,等到獲取感情信任之後,才會再提投資方面的事情;而且不會主動邀請客戶投資,只是說自己投資賺了多少錢,這樣一直吊著客戶,讓他自己上鉤。”
張小明說,當網友在聊天時提到自己很有錢,並且是與投資有關的,這種情況都要提高警惕。
警方在分析整個所謂的“學習文件”及“聊天示範”中,其中的套路並不新鮮,但精準鎖定目標客戶後,透過“欲擒故縱”來打消受害人的警惕性,是詐騙犯罪團伙常用的策略。
張小明表示,防騙的第一責任人是自己,對大家來說,首先要謹慎新增不認識的好友;其次,如果對方提到投資相關的話題,就一定要提高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