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福建省寧化縣某鎮的11歲小學生張某某,在使用其父母手機玩遊戲時,看到一個免費贈送遊戲面板的訊息,張某某信以為真,便趕緊加了“客服”的QQ進行領取。
不料在領取過程中,客服告知因為張某某是未成年人導致公司財務被凍結,需要其好好配合進行解除凍結,否則馬上起訴讓其父母坐牢。
單純的張某某深信不疑!開始一步步落入騙子編織的陷阱.....透過QQ影片按騙子要求操作並展示付款碼。在輸入支付密碼後,被轉走約22萬元。
廣東東莞的陳先生近日發現自己銀行卡里的36萬都沒了,經查詢發現存款被分多筆轉走。
據陳先生陳述,事發當天下午他將手機交給上初一的孩子小陳用於接收作業,但沒想到小陳玩起了手機遊戲。
小陳在玩遊戲過程中,一名玩家誘導其加QQ號領取免費面板禮包,隨後一步步誘導,透過手機共享螢幕獲取銀行卡資訊及驗證碼,轉走存款。
而吉林市有一學生楊某某在家中用奶奶的手機玩遊戲時,受到“防沉迷系統”的干擾,仍想繼續玩遊戲的他,在短影片看到關於破解遊戲“防沉迷系統”的廣告,便新增了影片下方的聯絡方式。
加上對方QQ後,他按照對方要求進行操作,在對方的哄騙威脅下,他將自己的壓歲錢和父母的支付寶、奶奶的賬戶餘額等轉給對方,可對方仍以“賬號啟用失敗”、“需要手續費”等要求楊某某轉賬,楊某某意識到不對勁時向大人求助時,已被騙總共13萬元。
還有江蘇揚州李女士近日報警,她的女兒收到一條來自遊戲平臺“客服”的推廣資訊,這條資訊聲稱只需出借微訊號投票打榜5分鐘,就能獲得588元的報酬。
年幼無知的小朋友被騙子的甜言蜜語所吸引,毫不猶豫地將手機上的微信賬號和密碼告知對方,並提供了手機驗證碼。
接下來,騙子以微信賬號違規操作為藉口,告知李女士的女兒其賬號將被封停30天,期間不能嘗試登入或申請凍結,否則就會被永久登出,同時還會影響個人徵信。小朋友被嚇壞了,也不敢告訴家人,陷入了絕望和恐懼之中。
李女士忘記女兒的微信繫結了自己的銀行卡,並且並未開通簡訊提醒功能。直到一個月後,她才收到銀行卡傳送的異常消費簡訊。經過查流水,李女士發現自己的銀行卡被盜刷了59次,總金額達到了驚人的186300元。
這一系列的事件揭示了網路詐騙的陰險手段,也敲響了家長要保護孩子網路安全的警鐘。
首先,孩子們在網際網路時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風險,他們需要得到家長的引導和關注。家長應該為孩子提供多樣化、安全的玩樂活動,讓孩子遠離網路詐騙的魔爪。
其次,家長必須加強網路安全意識教育,讓孩子們明白不輕易相信陌生人並且不洩露自己的個人資訊。
最後,家長也要時刻關注自己的賬號安全,設定強密碼、定期更換密碼,並開啟各種安全設定,以確保自己的資金和個人資訊不受到侵害。
警方提醒廣大家長,為防止孩子被騙,平時要採取如下防範措施:
1、避免孩子沉迷網路。家長儘量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以身作則,幫助孩子養成良好上網習慣,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平時多花時間陪伴孩子。
2、家長除了不要把各類支付密碼告訴孩子外,還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機、銀行卡等物品,以免孩子受騙後大額轉賬匯款。
3、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反詐騙教育。來歷不明的電話、簡訊、連結、二維碼一律不接、不看、不理、不點、不掃描,對於任何理由的轉賬、匯款要求,堅決不聽不信不轉賬。
4、家長們可透過言傳身教,教會孩子不要向陌生人透露個人隱私。不要暴露自己獨自在家的資訊,不要在網路平臺上隨意定位,遇到類似詐騙的情況及時向父母求助,或撥打110進行核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