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派往緬北的臥底偵查員發回情報,近期緬北詐騙集團用“高仿號”實施詐騙,不單單是對國內市民實施詐騙,更受重創的是國內一些外貿企業、被詐騙集團一次就輕而易舉地詐騙幾百萬元。
公安部部長江健峰立即批示相關部門,加大此方面的反詐宣傳力度,避免廣大市民和外貿企業遭受損失。
不久前,江蘇省儀徵市就發生這類詐騙案件。市民陳女士在上網時,收到了“女兒”發來的資訊。因為對方的頭像、暱稱都和她的女兒一致,陳女士便沒有多想,立即回覆了對方。
對方稱,自己在某購物平臺上想搶購一個物品,但銀行卡出了問題,無法自行支付,希望陳女士幫忙代付。
“女兒”的要求,陳女士當然不會拒絕,隨後便透過對方發來的二維碼,聯絡上了一個“線上客服”。該客服的頭像和頁面與真實的客服十分相似,陳女士也未產生懷疑,先後轉賬累計20餘萬元。
然而,等事後陳女士與女兒取得聯絡時,女兒卻大驚失色,稱自己剛才根本沒有聯絡過她,更別提要求她“代付”了。
此時,陳女士才知道自己上當受騙,隨即報警求助。
“這是一宗典型的冒充好友類詐騙。”反詐中心民警介紹,此類騙局中,詐騙分子會先透過社交平臺瞭解群眾的家庭情況和社交人脈,並以此為基礎實施詐騙。隨後,便註冊一個“高仿賬戶”,複製該群眾的頭像及暱稱,充群眾的親人、朋友等,以“銀行卡出現問題、賬戶被誤登出”等理由,要求幫忙“代付”。直至受害人上當受騙後,再拉黑處理。
針對此類案件,警方提醒廣大市民:如在社交軟體上遇到“好友”以任何理由要求大額轉賬匯款時,一定要先透過電話、影片、面對面等多種方式驗證對方是否為其本人。如對方以“不便通話”、“手機出現問題”等種種理由予以迴避,則應當提高警惕,切勿輕易向陌生賬戶轉賬匯款,以免上當受騙。
近期,江蘇省泰州市一外貿公司的財務收到“合作單位”發來的一份郵件,內容是更換收款賬號。
因為是合作單位,合作了很多次,該公司財務也沒有多考慮。公司財務將46萬歐元,摺合人民幣350多萬元,轉賬到了變更後的銀行賬號上。
事後公司財務在核實財務賬款時,合作單位並沒有收到過這筆款項,也沒有發出過這份郵件。
該公司的財務是如何被騙的呢?
泰州市刑偵支隊陸警官說:“犯罪嫌疑人使用的郵箱[email protected],與真實的客戶郵箱tania. xxxxxx @ xxxxxx lio.com,只是字母“il”與“li”相互換位了一下。” 公司財務人員疏忽大意,習慣性地認為這個郵箱即是客戶郵箱,就按照犯罪分子在郵箱內提供變更的銀行賬戶直接進行匯款。
此類犯罪一般系境外不法人員或者國內犯罪分子利用國內或境外網路實施犯罪,詐騙分子往往選擇外貿企業下手,事先利用木馬等駭客手段盜取企業電子郵箱(密碼)或者企業內經常聯絡外貿業務的電子郵箱(密碼),並進入該郵箱獲取郵箱內儲存的各類資訊(包括客戶郵箱、企業歷史收發郵件等資訊)。後利用竊取的資訊,製造高仿企業郵箱名或客戶郵箱名。
其實這是一宗典型的虛假郵箱詐騙案件,是新型電信網路詐騙違法犯罪案件的其中一類。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利用網際網路進行業務交往已經成為許多企業、特別是一些外貿企業的重要交流與貿易手段,一些犯罪分子往往利用這一特點,盜用企業電子郵箱,冒用企業名義詐騙企業跨國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