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是對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的辨析:我曾看到朱丹溪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他認為人的生命之氣常常有餘,而血常常不足,因此專門主張抑制火邪。他還錯誤地引用《黃帝內經》中的“陽道實,陰道虛”以及“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等條文來作為證據,這實在是大大違背了經文的主旨,大大損害了生命的活力。為什麼呢?因為人得到天地的氣息才能生存,而有生的氣息就是陽氣,沒有陽氣就沒有生命。所以人從出生到成長,從成長到強壯,無不是陽氣在起主導作用,而精血都是由陽氣化生的。因此陽氣旺盛則精血旺盛,生命力就旺盛;陽氣衰弱則精血衰弱,生命力就衰弱。所以《黃帝內經》說:“中焦接受水谷之氣並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質,經過變化而成為紅色的液體,這就是血。”這難道不是說明血是由氣生成的嗎?朱丹溪只知道精血都屬於陰,所以說陰常不足,但卻不知道生成精血的是陽氣。如果精血不足,又怎麼能說陽氣有餘呢?由此考慮,為什麼不說難以形成、容易虧損的是陽氣,反而說難以形成、容易虧損的是陰氣呢?這就像只知道有母親而不知道有父親一樣。所以他創立的補陰等方劑,說是能補陰,但黃柏只能降火,怎麼能補陰呢?如果任意使用這些藥物,就會損害生命力而陰氣更加消亡。用這樣的方法來補陰,實在是太荒謬了。再看他引用的經文證據,更是荒謬不堪。比如《黃帝內經》說:“陽是天的氣息,主外;陰是地的氣息,主內。所以陽道實(指陽邪侵襲多表現為實證),陰道虛(指陰邪侵襲多表現為虛證)。”這是《太陰陽明論》中論述脾和胃生病的不同情況,因為陽明主表,太陰主裡。凡是感受風邪等外邪的,陽會首先受到侵襲,陽受侵襲就會進入六腑,而外邪在表,邪氣必然有餘,所以說陽道實。飲食不節制、起居不定時等導致的疾病,陰會首先受到損傷,陰受損傷就會進入五臟,而損傷髒氣,髒氣必然受損,所以說陰道虛。這本來是《黃帝內經》根據陽主外、陰主內的原理,來說陽明病多實證、太陰病多虛證的情況,怎麼能說天地的和平陰陽就是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呢?這是勉強引證經文的第一個錯誤。再比如《黃帝內經》說:“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這是《方盛衰論》中論述陰陽阻隔導致的疾病,說陰虛於下則不能上升,下不能升則上也不能降,這就是至陰虛則天氣絕;陽亢於上則不能下降,上不能降則下也不能升,這就是至陽盛則地氣不足。這本來是以上下不交為論述物件,也不是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而且下兩句還比較接近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