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篇: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都應當辨別。九因脈象和麵色觀察陰陽,十從氣味和神色瞭解病情。確定診斷雖然事情不難,但也必須明智以免招致怨恨。
以上十問,是診治的要領,臨證的首要任務。明白這十問,那麼六變都具備,而萬種疾病的情形都在我的眼中了。醫學的難處,難在不認識疾病的本質而實施錯誤的治療。錯誤就會害人,天道可畏;不錯誤就能救人,陰德無窮。學者想要明白這個道理,必須先考察這些要領,以確定自已的見解,作為階梯。然後再廣泛採叢集書,擴大自已的知識,又怎麼會出錯呢?如果能夠熟記於胸中,運用在手掌上,不僅是為了別人,對自已也有不小的益處。要慎重地珍惜它。
一問寒熱,是問內外的寒熱,想要辨別病邪是在表還是在裡。人受傷於寒,就會發病為熱。所以凡是病中身體發熱、脈象緊束、頭痛體痛、拘緊無汗,而且是突然得病的,必定是外感病。因為寒邪在經絡中,所以頭痛身疼;邪氣閉塞了皮毛,所以拘緊發熱。如果平素沒有疾病,而突然見到這樣的脈象和症狀,大多是外感病。因為寒邪不是平素就有的,而是突然如此,這是表證。如果沒有表證而身體發熱不解,大多屬於內傷,但必定有內證相應,合併觀察,自然能得到真實情況。
凡是身體發熱經過十天,或者甚至一個多月都不解,也有仍然屬於表證的。這是因為初感寒邪時,身體發熱、頭痛,醫生不能辨別,誤認為是火,就使用寒涼藥物,導致邪氣不能散去;或者雖然經過解散但藥物未能到達病所,導致邪氣留蓄在經絡中。這種病必定外證多而裡證少,這不是裡證,仍然應當用解散的方法治療。
凡是內證發熱的,大多屬於陰虛,或者因為積熱。但必定有內證相應,而且其發病是漸進的。陰虛的人必定傷精,傷精的人必定連累內臟。所以其病在上而連累肺的,必定喘急咳嗽;在中而連累脾的,或者妨礙飲食,或者產生懊惱,或者表現為煩躁焦渴;在下而連累腎的,或者精血遺淋,或者二便失禁。然而必定會有忽熱往來,時作時止,或者氣短聲微,這些都是陰虛證。
凡是怒氣七情傷肝傷髒而為熱的,總屬於真陰不足,所以邪火容易熾盛,也是陰虛。
凡是勞倦傷脾而發熱的,因為脾陰不足,所以容易受傷,受傷則熱生於肌肉之間,也是陰虛。
凡是內傷積熱的,在癥痞必定有形體上的證候,在血氣必定有明顯的徵象,或者九竅熱於上下,或者臟腑熱於三焦。如果確實是因為實熱,凡火傷在形體而不涉及真元的,那麼其形體、氣色、聲音、脈象自然壯麗,沒有不可以依據觀察的,這應當用實火的方法治療。
凡是寒證尤其顯而易見,或者是外寒,陽氣虧損於表;或者是內寒,火氣衰微於中,諸如此前的證候。但熱證多屬實,而虛熱最不可誤治;寒證多屬虛,但實寒也時有發生。這寒熱在表在裡,不可不辨別清楚。
二問汗,問汗也是為了觀察表裡。凡是表邪盛的必定無汗,而有汗的,邪隨汗去,已經沒有表邪,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有邪盡而出汗的,身體涼爽熱退,這是邪已去。有邪在經絡而汗在皮毛的,這是真汗。有出汗後,邪雖然稍減,但未能完全去除的,還有餘邪,又不能因為出汗就必定認為沒有表邪了。必須根據脈象和症狀詳細觀察。
凡是溫暑等證,有因為邪氣而出汗的,有雖然出汗但邪氣未去的,都是表證。總之,表邪未除的,在外則連累經絡,所以頭身或許有疼痛;在內則連累內臟,所以胸膈或許產生煩躁。在表在裡,有證候可以憑據,脈象或緊或數,有脈可以辨別。必須觀察其真假虛實,哪個輕微哪個嚴重,然後進行治療。
凡是完全不是表證的,那麼或者有陽虛而出汗的,需要充實其氣;陰虛而出汗的,需要補益其精;火盛而出汗的,涼之自愈;過度飲酒而出汗的,清之可寧。這是汗證有陰陽表裡之分,不可不觀察。各種汗的詳細證候記載在傷寒門中。
三問頭身,問頭可以觀察病在上在下,問身可以觀察病在表在裡。頭痛的,邪氣在陽分;身痛的,邪氣在各條經絡。前後左右,陰陽可以辨別;有熱無熱,內外可以區分。但凡是表邪,都可以用發散的方法治癒。
凡是火盛於內而頭痛的,必定有內應的證候,或者在喉口,或者在耳目,沒有別的身體發熱、惡寒在表的症候,這是熱盛於上,病在裡。觀察病在哪條經絡,適宜用清法還是降法,高者抑之,就是這個意思。如果用輕揚散劑,那麼火必定上升,而頭痛更加劇烈。
凡是陰虛頭痛的,發作沒有定時,這是因為酒色過度,或者遇到勞苦,或者遇到情慾,其發作就很嚴重。這是裡證,或者是精或者是氣的問題,非補不可。
凡是頭痛屬於裡證的,大多因為火,這是常理。然而也有陰寒在上,陽虛不能上達而頭痛劇烈的,其證候則惡寒嘔吐,六脈沉微,或者兼弦細。各種治療都不見效,我用桂枝、附子、人參、熟地等藥物治癒了它,這是頭痛有陽虛的情況。
凡是說的頭風,這是世俗的混稱,然而必定有所原因,必須尋求其根本,辨別清楚再治療。
凡是眩暈,或者頭重的,可以藉此辨別虛實。凡是病中眩暈,大多因為清陽不升,上部虛弱導致。如丹溪說:無痰不作暈,這並非真確的論斷。應當同時觀察形體和氣色,分辨病程的長短來考察它。《內經》說: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其意義可以知道。至於頭重,尤其屬於上虛。《內經》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就是這個意思。
凡是身體疼痛劇烈的,也應當觀察其表裡以辨別寒熱。如果是因為感受寒邪而疼痛的,或上或下,原本沒有固定位置,隨著發散而痊癒,這是表邪。如果有固定位置,而沒有別的表證,就屬於痛痺之類,邪氣雖然也在經絡,這應當按裡證來看待,只是有寒熱的不同罷了。如果因為火盛的,或者肌膚灼熱,或者紅腫不消,或者內生煩渴,必定有熱證相應,治療適宜用清法、寒法。如果並沒有熱候而疼痛不止,大多屬於陰寒,導致血氣凝滯而這樣。《內經》說: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必須溫煦其經絡,使血氣流通,邪氣自然離去。
凡是勞損病重而忽然加重身體疼痛劇烈的,這是陰虛到極點,不能滋養筋骨導致。營氣疲憊了,無能為力了。
四問便,二便是一身的門戶,無論內傷外感,都應當觀察這個,來辨別其寒熱虛實。因為前陰通膀胱之道,而其通利與否,熱與不熱,可以觀察氣化的強弱。凡是患傷寒而小便通利的,因為太陽之氣未劇,就是吉兆。後陰開大腸之門,而其通與不通,結與不結,可以觀察陽明的實虛。凡是大便熱結而腹中堅硬脹滿的,才屬於有餘,可以通便。如果新近得解而大便不甚乾結,或者旬日不解而完全沒有脹意的,就不是陽明實邪。仲景說:大便先硬後溏的不可攻下。可見後溏的,即使有先硬,已經不是實熱,何況純粹溏瀉而連日大便的,又可以知道。如果不是真有堅硬脹滿等證,那麼原本不是實邪,其不可攻下是明白無誤的。
凡是小便,人們只見其黃,便說是火,卻不知道人遇到勞倦,小便就會黃;焦慮多慮,小便也會黃;腹瀉不期而至,小便也會黃;酒色傷陰,小便也會黃。如果沒有淋痛或熱證相伴,不能因為黃就說是火。我見過很多因為誤治而導致津液枯竭而喪命的人。《內經》說: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意義可以知道。如果小便清利,可知裡邪未甚,而病也不在氣分,因為津液由氣化而來,氣病則小便不利。小便漸漸通利,則氣化可知,這是最為吉利的徵兆。
大便通水穀之海,是腸胃的門戶;小便通血氣之海,是衝任水道的門戶。二便都主於腎,本是元氣的關卡,必須真見實邪,才可以考慮通下,否則最應該詳細謹慎,不可誤攻。如果不是真實病邪而妄加驅逐,導致元氣流失,那麼邪在表的反而會乘虛深入,病因內困的必定會因洩而更加虧虛。所以凡是病屬不足的,切勿強行通下。最可喜的是小便得氣而自然通暢,大便越堅固的越好。營衛調和後,自然會通暢,即使大腸秘結十多天,又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如果滑洩不止,就不是虛弱者所適宜的,應當首先預防這種情況。
五問飲食,問飲食一是可以觀察胃口的清濁,二是可以觀察臟腑的陰陽。病由外感而食慾不斷的,可知其邪未及髒,而惡食與否可以知道。病因內傷而飲食變常的,辨別其味道有喜惡,而愛冷愛熱的可以知道。平素喜歡溫熱的,可知陰髒宜暖;平素喜歡寒冷的,可知陽髒可清。或者口腹之慾失節以致誤傷,而一時的權變可以因此辨別。所以飲食的性情應當詳細觀察,而藥物的適宜與否可以因此推斷。
凡是諸病得食稍安的,必定是虛證;得食更甚的,或虛或實都有,應當辨別清楚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