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注意事項
傷寒病中飲水的問題,是因為體內水分消耗殆盡,身體想要透過外部飲水來自救。如果病人非常口渴想喝一升水,但只能給他一碗,要始終保持飲水不足的狀態,不能過量。如果放縱病人飲水過量,會導致水停在心臟下方,形成水結胸;留在胃裡則會造成噎膈、呃逆;溢位到面板則會引起水腫;蓄積在下焦則會導致小便不利;滲透到腸道則會引發腹瀉。這些都是飲水過量的過錯。然而,又不能不給水喝,也不能強迫他喝,所以說:如果不給水喝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但強迫喝水也會導致其他疾病發生。
陽明病患者出現口乾,只想用水漱口卻不想吞嚥的情況,是因為熱在經絡而內臟沒有熱邪,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其他病變,不能用寒涼藥物治療。
注:飲水這個問題,本以內熱極重、陽毒嚴重的情況最為適宜,似乎只適用於實證,不適用於虛證。然而,虛證也有不同的情況。如陽虛無火的人,自然不宜飲水,這是不言而喻的。而陰虛火旺的人,元氣虛弱,精血枯竭,常常出現舌裂唇焦、大渴喜冷飲、三焦如焚、二便閉結等症狀,如果不是藉助水的滋養,又怎麼能解救燃眉之急呢?所以應該先用冰水緩解其標症,然後用甘溫藥物培補其本元,水和藥物並用,也是可以的。有的人內真寒而外假熱,陰盛格陽,檢視其元氣,必須用甘溫藥物才能挽回;而檢視其喉舌,稍微的辛熱藥物又無法入口。對於這樣的情況,只能將甘溫大補的藥物,或者單獨用人參煎成湯液,用水浸泡到極冷後服用。這是用假冷的味道,解除上焦的假熱,而真溫的藥性,可以恢復下焦的真陽。這種方法實際上也是運用了水的特性,我用這種方法救活了很多人,確實是極其妙的方法。只是對於假熱的病症,雖然表現為熱症但脈象微弱,雖然口渴但小便通暢,這種情況下如果想喝水,一定不能給。如果誤給了水,就會損傷元陽,危害不小,必須謹慎對待。
三陽病的陰證辨別
足太陽膀胱經的疾病,如果出現發熱、頭痛、腰脊強直、肩背痛、脈浮緊等症狀,都是太陽病的表現。如果出現肩背畏寒、噁心想吐、或者眼神無神、不想見人、喜歡陰暗的地方、眼眶酸澀、或者喜歡靠著牆睡覺、或者眼睛上翻、或者頭傾身痛、甚至臉色清白隱約帶有青黑色、或者丹田無力、氣息短促聲音微弱、呼吸急促而喘、或者咽喉閉塞、或者角弓反張、或者小便清白、或者小便失禁、或者小便短赤但體內不喜歡冷飲,脈象浮空無力或沉緊細弱,這些都是太陽病合併少陰病的陰證表現。
足陽明胃經的疾病,如果出現發熱、頭目疼痛、無法入睡、脈象長而數等症狀,原本都是陽明病的表現。如果出現面鼻畏寒、面色青白、或者鼻尖冷、口氣不熱、或者唇口青白微黑、或者氣短聲微、呼吸不長、懶於言語、或者面紅如戴陽、昏沉睏倦多眠、或者煩躁、面赤身熱、虛狂假斑、脈象反而微細無力、或者身體雖然發熱但反而想穿厚衣服、或者口渴但不想喝水、甚至滴水不進、或者惡寒顫抖、噁心嘔吐、或者心悸、或者胸腹有動氣、或者四肢無力、身體沉重懶於活動、或者手足自冷、肌肉之間用手按下去並沒有大熱的感覺、或者大便不實、自利腹痛,脈象浮長無力或短細結促,這些都是陽明病合併太陰病的陰證表現。
足少陽膽經的疾病,如果出現發熱、頭耳牽痛、脅肋疼痛、往來寒熱、脈象弦數等症狀,原本都是少陽病的表現。如果出現身體雖然微熱但時發時止、時多畏寒、或者耳聾、或者頭暈、或者眼睛羞澀、或者多驚恐畏懼、或者嘔吐苦水酸水、或者噁心喜暖、或者指甲青筋緊急陰囊收縮、或者四肢厥冷腹瀉、腸鳴小腹痛,脈象弦數無力而沉細微弱,這些都是少陽病合併厥陰病的陰證表現。
以上是三陽經的陰證。陰證,就是陽虛的病症,都禁忌使用寒涼攻伐的藥物,誤用就會致死。我擔心將來還會有像李子建這樣的人,所以特意揭示出來,作為對後人的警醒。
再論陰證陽證及李子建《傷寒十勸》的危害
天地間生死消長的規律,只有陰陽二氣能夠概括,而人力能夠挽回生命的權力,也只有陰陽二字能夠說明。至於傷寒病,與陰陽的關係更為密切,不可忽視。傷寒的陰證陽證,有兩層含義,所說的兩層,是指經絡有陰陽,病症有陰陽。經絡有陰陽,那麼三陽經就是陽證,三陰經就是陰證。病症有陰陽,那麼實熱就是陽證,虛寒就是陰證。凡是經絡的陰陽,就有寒有熱,所以陽經也有陰證,陰經也有陽證。病症的陰陽,則有真有假,所以發熱也有陰證,厥逆也有陽證。這是經絡自歸經絡,病症自歸病症,是傷寒中最關鍵的綱領,不能混淆。
現在的醫生,大多不明白這一點,所以常常混淆陰陽,濫用攻伐,在極短的時間內殺人,卻終身不醒悟,真是令人感慨。追究其原因,也不是沒有根據,而是根據李子建的《傷寒十勸》。《十勸》中,只有第八勸說病已在裡,不可發汗;第九勸說飲水不可過多;第十勸說病後應當忌飲食和房勞。這三者都是有道理的,但也是人人都知道的,不需要他來勸說。其餘的七勸,都是禁忌溫補。如第一勸說傷寒頭痛及身熱,便是陽證,不可服用熱藥。這種說法,把陽經的表病都認為是內熱的陽證,用寒涼藥治療,必然殺人。看仲景治療太陽經傷寒,頭痛發熱無汗的,用麻黃湯;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的,用桂枝湯;太陽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的,應當救其裡,用四逆湯;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的,出汗就會痊癒,宜用麻黃湯。像這樣的情況,難道不都是用熱藥來治療陽經的疼痛發熱嗎?而且凡是寒邪感人,必定先侵入三陽經的表面,所以表現為頭痛發熱等症狀。如果在這個時候能用溫散的方法,那麼病情就會比較輕淺且容易治療。所以岐伯說:發表不遠熱,這是神聖傳心的旨意,只有仲景知道,所以能這樣用溫散的方法。這難道能說陽經的病症,就是陽證嗎?經絡的病症不明白,就禁忌使用溫熱藥物,這是最荒謬的談論,這是其一。又第二勸說傷寒必須直攻毒氣,不可補益。如果根據這種說法,那麼凡是傷寒,都是實證,而一定沒有虛證了。為什麼岐伯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說: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面板之間。又看仲景論述傷寒的虛證虛脈,以及不可汗吐下的,有一百多條。此外如東垣、丹溪、陶節庵等人,所用的補中益氣、回陽返本、溫經益元等湯,那麼是否應該溫補,就可以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