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內經》論脈象、部位、三部九候及疾病診斷

《內經》中關於脈象、部位及三部九候的論述

一、脈象與部位

在《脈要精微論》中,詳細描述了脈象與人體部位的關係:

尺脈的內側兩旁,對應的是季脅(即脅下兩側的部位);尺脈外側,用於診察腎臟的情況;尺脈內側,則用於診察腹部的情況。

中 附上(即中部脈象靠上的位置),左側外側用於診察肝臟,內側則診察膈肌;右側外側診察胃,內側則診察脾臟。

上附上(即上部脈象靠上的位置),右側外側診察肺臟,內側則診察胸中;左側外側診察心臟,內側則診察膻中(即兩乳之間的部位)。

脈象的前部對應身體的前部,後部對應身體的後部。

脈象上至極致,反映的是胸喉中的情況;下至極致,則反映的是小腹、腰部、大腿、膝蓋、小腿中的情況。

二、脈象的度量

在《五十營篇》中,描述了脈象與天地執行的關係:

天上的星宿執行一週是二十八宿,人體的經脈執行一週也是二十八脈,總長度為十六丈二尺,與天上的二十八宿相對應。

透過漏水下滴來計時,將晝夜分為一百刻。人每呼吸一次,脈象跳動兩次,氣息執行三寸。因此,一呼一吸之間,氣息執行六寸;十息之間,氣息執行六尺;二百七十息之間,氣息執行一週身,即十六丈二尺;五百四十息,氣息執行兩週身;以此類推,直到一萬三千五百息,氣息執行五十週身。此時,漏水已經滴盡一百刻,天上的星宿也執行了一週,脈象也執行完了。

如果人的脈象能夠保持這樣的執行規律,即五十營完備,那麼人就能享盡天地的壽命,總共行走八百一十丈。

三、三部九候

在《三部九候論》中,黃帝與岐伯討論瞭如何透過脈象的三部九候來判斷人的生死和疾病:

黃帝問岐伯,如何透過天地的至數(即最根 本的規律)與人的血氣相結合,來通達決定人的生死。

岐伯回答,天地的至數從一開始,到九結束。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將這三個數相乘,得到九,以對應天地的九野(即九個方位)。因此,人也有三部脈象,每部脈象又有三候,用來判斷生死、處理百病、調和虛實、祛除邪疾。

三部分別是下部、中部和上部。每部各有三候,分別對應天、地、人。例如,上部的天候對應兩額的動脈,地候對應兩頰的動脈,人候對應耳前的動脈。中部、下部的三候也各有對應的經脈和部位。

透過觀察這三部九候的脈象,可以瞭解病人的病情和身體狀況。例如,寸脈為陽,代表上部,主要反映頭項到心胸的情況;關脈為陰陽之中,代表中部,主要反映肚臍到腹部的情況;尺脈為陰,代表下部,主要反映腰部到足部的情況。

在診察時,必須先觀察病人的形體肥瘦,以瞭解其氣的虛實。實證應當用瀉法治療,虛證應當用補法治療。此外,寸口脈也有三部九候的分法,即寸、關、尺三部,每部中又有浮、中、沉三候。透過觀察這三部九候的脈象,可以準確地瞭解病情的高下和病變的部位。

脈象與疾病診斷

一、脈象的浮沉與疾病

脈象的浮沉可以反映疾病的不同層次:

浮脈主要反映面板的情況,以及體表和腑臟的病變。

中脈主要反映肌肉的情況,以及胃氣的盛衰。

沉脈則主要反映筋骨的情況,以及體內臟腑的病變。

這些都是診斷疾病的關鍵要點,應當與本文的其他內容相互參照,以便更準確地判斷病情。

二、獨異脈象與疾病定位

在診察九候時,若發現某一脈象獨異,如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或獨陷下,都表明該部位可能存在疾病。這個“獨”字,在醫學中代表著精確和專注,是診斷疾病的綱領。然而,現在許多醫家在談論脈象時,只是簡單地根據六部的浮沉來區分虛實,卻不知道疾病的具體位置。如果沒有獨特的見解,又怎能確保診斷的準確性呢?因此,《寶命全形論》中說:如果眾多脈象都不明顯,眾多凶兆也都沒有顯現,那麼內外就相互協調,沒有哪個方面會首先表現出異常。這確實是診察疾病的秘訣,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談論診斷。另外,後面中卷還有關於“獨”的詳細論述,應當參照閱讀。

三、六經脈象特點

根據《平人氣象論》的描述:

太陽經脈的脈象洪大而長。

少陽經脈的脈象則時疏時密,時短時長。

陽明經脈的脈象浮大而短。

而《至真要大論》則描述了六經脈象與六氣的關係:

厥陰經脈的脈象弦細。

少陰經脈的脈象如鉤。

太陰經脈的脈象沉伏。

少陽經脈的脈象大而浮。

陽明經脈的脈象短而澀。

太陽經脈的脈象大而長。

這兩篇論述雖然言辭稍有不同,但意義是相符的。詳細內容可見《類經·脈色類第十四》篇,應當一併閱讀。

四、四時脈象與疾病

根據《玉機真藏論》的描述:

春季的脈象如弦。春季對應的是肝臟和東方的木元素,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季節。因此,春季的脈象應該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這就是弦脈。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就表明有疾病。如果脈象實而強,就是太過,病在外;如果脈象不實而微,就是不及,病在中。

夏季的脈象如鉤。夏季對應的是心臟和南方的火元素,是萬物茂盛生長的季節。因此,夏季的脈象應該來時盛大去時衰退,這就是鉤脈。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就表明有疾病。如果脈象來時盛去時也盛,就是太過,病在外;如果脈象來時不盛去時反盛,就是不及,病在中。

秋季的脈象如浮。秋季對應的是肺臟和西方的金元素,是萬物收穫成熟的季節。因此,秋季的脈象應該輕虛以浮,來時急去時散,這就是浮脈。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就表明有疾病。如果脈象來時毛糙而中央堅實、兩旁虛弱,就是太過,病在外;如果脈象來時毛糙而微弱,就是不及,病在中。

冬季的脈象如營。冬季對應的是腎臟和北方的水元素,是萬物閉藏的季節。因此,冬季的脈象應該沉伏而搏擊有力,這就是營脈。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就表明有疾病。如果脈象來時如彈石般堅硬有力,就是太過,病在外;如果脈象來時微弱無力(此處原文缺失對應“不及”的脈象描述,但根據上下文可推斷其意),就是不及,病在中。

黃帝問岐伯:四季的脈象中,脾脈主要對應哪個季節呢?岐伯回答:脾脈對應的是土元素,它是一個孤立的臟腑,負責灌溉四周。黃帝又問:脾的善惡情況可以透過脈象觀察出來嗎?岐伯回答:脾脈正常的情況不容易觀察到,但異常的情況可以。如果脾脈來時像水流一樣連續不斷,就是太過,病在外;如果脾脈來時像鳥嘴一樣短促尖銳,就是不及,病在中。

關於“外”與“中”的解釋

在這篇論述中,“外”與“中”兩個字,是用來區分邪氣和正氣的。邪氣來自體外,而元氣則體現在體內。邪氣的到來通常都是有餘的,因此當邪氣太過時,疾病就表現在體外;而元氣的損傷則是由於不足,所以當元氣不及時,疾病就隱藏在體內。

另外,凡是脾臟有病,必然會有形態上的表現,因此脾臟的惡劣情況是可以觀察到的。如果脾臟沒有疾病,那麼它就會默默地執行,灌溉和滋養五臟,而人們卻往往察覺不到它的作用,因此脾臟的良好狀態是不容易被發現的。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胃氣”,它默默地支撐著我們的身體,卻往往被我們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