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有逆治和從治之分,這是因為寒熱有真假之分,這是《內經》的主旨。經文說:逆治是正治法,從治是反治法。用寒藥治療熱病,用熱藥治療寒病,這是正治法,也就是逆治法。用熱藥治療熱病,用寒藥治療寒病,這是反治法,也就是從治法。比如用熱藥治療寒病但寒邪不去的,這是因為沒有火,應當治療命門,用人參、熟地、肉桂、附子等藥物,這是王太僕所說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這也是正治法。又如用熱藥治療寒病但寒邪不退,反而用寒涼藥物後痊癒的,這是假寒病,用寒從治的方法。再如用寒藥治療熱病但熱邪不除的,這是因為沒有水,治療應當在腎,用六味地黃丸等藥物,這是王太僕所說的“壯水之主以鎮陽光”,這也是正治法。又有用寒藥治療熱病但熱邪不愈,反而用人參、生薑、肉桂、附子、八味丸等藥物後痊癒的,這是假熱病,用熱從治的方法,也就是所說的“甘溫除大熱”。只是現在的人虛證多,實證少,所以真寒假熱的病非常多,而真熱假寒的病則很少見。
探病的方法,不能不知道。比如在臨證時,虛實難以明確,寒熱難以辨別,病情在疑似之間,補益和瀉洩的意圖還沒有確定的,就應當先用探病的方法。如果懷疑是虛證,想要用補益但還沒有決定,就用輕淺的消導藥物,純用幾味,先試探一下,如果消導後沒有反應,就知道是真虛了。如果懷疑是實證,想要用攻伐但還沒有決定,就用甘溫純補的藥物,輕用幾味,先試探一下,如果補益後感覺滯澀,就知道有實邪了。假寒的,稍微用溫藥就一定會出現煩躁;假熱的,稍微用寒藥就一定會加重噁心嘔吐。探明瞭病情,意圖就自然確定了。經文說:有的要尋求它,沒有的也要尋求它。又說:假的要反過來治。就是這個意思。但用探病的方法,一定要精簡,不能雜亂。精簡則真假立辨,雜亂則是非難憑。這是疑似中的靈活方法,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
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中有句話說:看到痰不要只治痰,看到血不要只治血,沒有汗不要發汗,有熱不要只攻熱,喘息不要只耗氣,遺精不要只固澀。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是醫生中的傑出者。行醫不知道氣,治病根據什麼呢?可笑那些同道中人,還沒有到達知音的境界。觀察這首詩的意思,都是說不治而治,正是《內經》求本的道理,誠然是至理名言。至於“治病根據什麼”這一句,也很有道理。天地的道理,陽主氣,是先天的;陰成形,是後天的。所以凡是上下的升降,寒熱的往來,晦明的變化,風水的流行,沒有不是因為氣而動靜的,而人對於氣,也是如此。凡是有餘的病,都是因為氣實,不足的病,都是因為氣虛。比如風寒積滯,痰飲瘀血等,氣不行則邪不除,這是氣實。虛勞遺精,亡陽失血等,氣不固則元氣不復,這是氣虛。雖然說瀉火,實際上是降氣。雖然說補陰,實際上是生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病的產生,離不開氣,而醫生治病,也離不開氣。但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氣的虛實,以及氣所產生的原因。近來看到有淺薄的醫生,凡是臨證,不是說內傷外感,就是說痰逆氣滯。唉!唉!這是醫生的八字訣啊。有了這八個字,何必還需要八陣?又何必去尋求根本、澄清源頭以求得迂闊呢?只是人受到他們的害處,恐怕不能不感到畏懼啊。
附帶華佗的治療方法,華元化論述治療說:疾病有適宜用湯劑的,有適宜用丸劑的,有適宜用散劑的,有適宜用攻下法的,有適宜用催吐法的,有適宜用發汗法的,有適宜用灸法的,有適宜用針刺法的,有適宜用補益法的,有適宜用按摩法的,有適宜用導引法的,有適宜用蒸熨法的,有適宜用暖洗法的,有適宜用愉悅心情的,有適宜用和緩治療的,有適宜用水的,有適宜用火的,種種方法,豈止一種?如果不是醫術精良、學識淵博,很難取得效果。醫術平庸、學識淺薄的人,往往亂投藥物,導致輕病變重,重病變死,這種情況舉世皆然。
湯劑可以洗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和陰陽,祛除邪惡,潤澤枯朽,悅養面板,養氣力,助困竭,離不開湯劑。丸劑可以驅逐風冷,破除堅症,消散積聚,增進飲食,舒緩營衛,安定關竅。從緩治角度考慮,沒有比丸劑更好的了。散劑能驅散風邪暑溼之氣,抒解陰寒溼濁之毒,發散四肢的壅滯,剪除五臟的結伏,開通腸胃,行脈通經,沒有比散劑更好的了。攻下法可以疏通閉塞,補益法可以補益虛乏,灸法可以起陰通陽,針刺法可以行營引衛。導引可以驅逐關節的客邪,按摩可以驅散肌肉的浮氣,蒸熨可以闢除寒冷,暖洗可以生髮陽氣,愉悅心情可以爽朗精神,和緩治療可以安定氣息。
如果實證不用攻下法,就會使人心腹脹滿,煩亂鼓脹。如果虛證不用補益法,就會使人氣血消散,肌肉耗亡,精神脫失,志意皆迷。應當發汗而不發汗,就會使人毛孔閉塞,悶絕而終。應當催吐而不催吐,就會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應當灸治而不灸治,就會使人冷氣重凝,陰毒內聚,厥氣上衝,分墜不散,以致消瘦。應當針刺而不針刺,就會使人營衛不行,經絡不利,邪氣漸漸勝過正氣,導致昏昧。應當導引而不導引,就會使人邪氣侵襲關節,固結難通。應當按摩而不按摩,就會使人溼氣歸聚於肌肉,長久停留不消。應當蒸熨而不蒸熨,就會使人冷氣潛伏,漸漸形成痺厥。應當暖洗而不暖洗,就會使人陽氣不行,陰邪相害。
不應當攻下而攻下,就會使人腸胃開蕩,洞洩不禁。不應當發汗而發汗,就會使人肌肉消絕,津液枯耗。不應當催吐而催吐,就會使人心神煩亂,臟腑奔衝。不應當灸治而灸治,就會使人重傷經絡,內蓄火毒,反而傷害中和之氣,導致不可救治。不應當針刺而針刺,就會使人血氣散失,關節細縮。不應當導引而導引,就會使人真氣勞損敗壞,邪氣妄行。不應當按摩而按摩,就會使人肌肉腫脹,筋骨舒張。不應當蒸熨而蒸熨,就會使人陽氣偏行,陰氣內聚。不應當暖洗而暖洗,就會使人溼氣附著於面板,熱生於肌體。不應當愉悅而愉悅,就會使人氣停意折,健忘傷志。
大凡治療疾病,要符合適宜的方法。脈象和病狀,後面簡要陳述:凡脈象不緊數,就不要發汗。脈象不實數,就不要用攻下法。心胸不閉塞,尺脈微弱,就不要用催吐法。關節不急促,營衛不壅滯,就不要用針刺法。陰氣不盛,陽氣不衰,就不要用灸法。體內沒有客邪,就不要用導引法。體外沒有溼氣,就不要用按摩法。面板不痺阻,就不要用蒸熨法。肌肉不寒冷,就不要用暖洗法。神志不凝迷,就不要用愉悅法。氣息不奔急,就不要用和緩法。順應這些原則就能生存,違背這些原則就會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