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陽明證解析與兩感病探討及寒熱病邪辨析

三陽陽明證有十種情況。

張仲景說:陽明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三種型別,這是怎麼回事呢?回答說:太陽陽明病,就是脾約證。正陽陽明病,就是胃家實證。少陽陽明病,是因為發汗、利小便後,胃中燥煩結實,大便困難。有人問:陽明病是怎麼得的呢?回答說:太陽病如果用發汗法治療,或者攻下,或者利小便,這樣就會導致津液喪失,胃中乾燥,因而轉變為陽明病,內裡結實,大便困難,這就叫陽明病。有人問:陽明病的外在表現是怎樣的呢?回答說:身體發熱,自汗,不惡寒反而惡熱。

按:這三種陽明證,都是從經傳到腑,是胃家的實證。所謂太陽陽明,是指邪氣從太陽經傳入胃,病名叫脾約,表現為小便多,大便乾燥。正陽陽明,是指邪氣從陽明本經傳入腑,邪氣在胃中結實。少陽陽明,是指邪氣從少陽傳入胃。胃作為腑,就像府庫的府,府的意思就是聚集。因為胃本屬土,是萬物所歸之處,邪氣侵入胃,就無處再傳,鬱結化熱。這是由於津液耗亡,胃中乾燥,或者三陽熱邪不解,從經傳到腑,熱邪鬱結而成。所以邪氣侵入陽明胃腑的,叫做實邪。土氣為邪,在申時和未時最旺,所以日晡時(下午3點到5點)潮熱,屬於陽明病。論述說:潮熱是實證,是可以攻下的證。又說:潮熱是邪氣向外欲解的表現,可以攻其內裡。又說:如果熱不呈潮狀,就不能用承氣湯。由此可知,潮熱屬於胃。然而,雖然潮熱可以攻下,但如果脈象浮而緊,或者小便難,大便溏,身體發熱無汗,這是熱邪未完全傳入腑,仍屬於表證,應當和解。如果邪熱在表而妄用攻下法,就會迅速招致災禍。成無已說:胃是水穀之海,主養四旁,所以四旁的病都能傳入胃。傳入胃後就不再傳變。如太陽病傳入胃,就不再傳陽明;陽明病傳入胃,就不再傳少陽;少陽病傳入胃,就不再傳三陰。

兩感證第十一種情況:兩感於寒的病,第一天是太陽和少陰表裡同時發病,凡是頭痛、發熱、惡寒的,是病在表;口乾口渴的,是病在裡。第二天是陽明和太陰表裡同時發病,身熱、目痛、鼻幹、不眠的,是病在表;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的,是病在裡。第三天是少陽和厥陰表裡同時發病,耳聾、頰痛、寒熱往來而嘔吐的,是病在表;心中煩滿、陰囊收縮而四肢厥冷、不能進食和飲水的,是病在裡。凡是兩感病,有的三天,有的六天,營衛不能執行,臟腑不能通達,病人神志昏迷,胃氣衰敗,所以應當死亡。像這樣兩感病,雖然屬於危重病證,但是不忍心坐視不管,就像救人於水火一樣不能避免,只是應當仔細察看病證,也自有輕重緩急可以辨別。如果三陽經的頭痛、身熱、耳聾、頰痛、惡寒嘔吐等症狀在表,就不能不解表。如果三陰經的腹部脹滿、口渴、陰囊收縮、譫語等症狀在裡,就不能不調和內裡。如果邪氣從外侵入,而表證重於裡證,就應當以治療表證為主,同時兼顧內裡。如果邪氣因虛而入,而元氣不能支援,就應當迅速單獨顧護根本,不可用攻邪的方法,只要使元陽不敗,那麼強敵也將自行消散,這樣或許還有希望。這種病證變化異常,所以不能斷言具體治療方法。

按:我的學生錢禎說:兩感病,原本是表裡同時發病,似乎都是外感病,但實際上未必都是這樣。正是因為內外都受傷,才是兩感。現在看到有的病人先是少陰在內受損,接著太陽在外發病,這就是縱情肆欲導致的兩感。有的是太陰在內受傷,陽明在外又感受外邪,這就是勞累過度、飲食不調導致的兩感。有的是厥陰之氣在內臟逆亂,少陽在外腑又發病,這就是七情不慎、筋疲力盡導致的兩感。人們知道兩感是傷寒病,但不知道傷寒的兩感病,內外都受困,病情就會加劇。只是傷害有輕有重,醫生有知道和不知道的,所以生死就取決於此。有人認為兩感證不多見,大概是因為見識不廣,對兩感的意義沒有完全理解。對於治療方法,也在於瞭解發病的原因而從根本上救治。這個說法最切合這種病的實際,確實發人所未發,足以指點迷津,不能不記錄下來。

寒熱與病邪位置的辨析

當陽邪侵襲體表時,體表會發熱;而陰邪侵襲體表時,體表會感到寒冷。同樣地,陽邪侵入體內則體內發熱,陰邪侵入體內則體內寒冷。如果病邪停留在體表與體內之間,沒有固定位置,就會出現往來寒熱的症狀。病邪在體表時,患者心腹部不會感到脹滿;而病邪在體內時,心腹部會脹痛。病邪在體表時,患者會呻吟不安;病邪在體內時,則會煩躁苦悶。病邪在體表時,患者食慾正常;病邪在體內時,則食慾不振。如果食慾稍微減退,說明病邪在體表與體內之間,但還未到食慾不振的程度。病邪在體表時,患者不會感到心煩和嘔吐;病邪在體內時,則會心煩、脹滿並嘔吐。凡是初次出現心煩喜嘔,以及胸膈逐漸產生痞悶症狀時,說明病邪正在從表傳入體內,此時不可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病本在體表,體表症狀都具備,但脈象反而沉微,這是因為元陽不足,不能外達,此時應當治療體內,以助陽散寒為上策。前面的《傳忠錄》中有相關辨析,可以互相參考。

寒熱辨析

邪氣在體表導致發熱的,是體表熱而體內不熱,應當用溫散的方法治療。邪氣在體內導致發熱的,是體內熱盛而外達體表,應當用清熱的方法治療。

陽氣不足時,陰氣會上入陽分而產生惡寒,陰盛則寒,應當用溫補的方法治療。陰氣不足時,陽氣會陷入陰分而產生髮熱,陽盛則熱,應當用清熱的方法治療。

往來寒熱是因為陰陽相爭,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熱為陽,寒為陰,表為陽,裡為陰。病邪侵襲體表時為寒,病邪與陽氣相爭則出現寒顫;病邪傳入體內時為熱,病邪與陰氣相爭則出現熱躁。如果病邪停留在體表與體內之間,外與陽爭則為寒,內與陰爭則為熱,或表或裡,或出或入,因此出現往來寒熱,這是半表半里的證候。所以,凡是寒盛的必定多寒,熱盛的必定多熱,只要審察寒熱的程度,就可以知道病邪的深淺。

經典上說: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

張仲景說:發熱惡寒的,是病發於陽。無熱惡寒的,是病發於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