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傷寒並非無補法

補益是用來補充體內的,為什麼也能發散體表的風寒呢?原來,陽虛就是氣虛。如果中焦氣虛,怎麼能把力量輸送到體表呢?不補充中氣,肌肉怎麼能解除風寒的侵襲呢?凡是脈象微弱無力,或者兩寸脈短小且多寒的人,就是陽虛傷寒的症狀。陰虛則是血虛,如果裡部血虛,怎麼能化生汗液呢?不補充陰精,汗液怎麼能生成呢?凡是脈象浮大空虛不實,或者兩尺脈無根且多熱的人,就是陰虛傷寒的症狀。然而,雖然需要補益,但還是應當斟酌藥物的劑量。比如喝酒的人,能喝一勺,卻給他一升,難怪他會感到難受;如果他能喝一斗,卻只給他一合,那就像蚍蜉撼大樹一樣,毫無作用。

寒中也能發散體表的風寒

寒中的藥物是用來清火的,為什麼也能發散體表的風寒呢?原來,陽亢陰衰就是水虧火盛。如果經絡中的水液枯竭,怎麼能出汗呢?就像乾鍋燒得赤紅乾裂,哪裡會有溼潤呢?但只要加上水,就會熱氣騰騰,水氣就會四處擴散。出汗也是由水生成的,道理是一樣的。前面討論補陽補陰的,是應該補助精氣;這裡討論用水來抑制火的,是應該用寒涼的藥物。補益是用來補充中焦的不足;抑制火是用來控制火的過盛。這兩者都能解表,功效相同,但一個適宜用寒涼,一個適宜用溫暖,它們的作用是不同的,這是不能不分辨清楚的。

傷寒三表法

傷寒是一種危險的疾病,治療傷寒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之所以困難,也只是因為其中的道理不明白,而沒有抓住要領罷了。所謂要領,也就是分辨正氣和邪氣罷了。如果能知道正氣的虛實和邪氣的深淺,那就都明白了。外感寒邪,都是由表入裡。從表入裡的,也必然由表而出。所以凡是患傷寒的人,必須出汗後才能解除。正氣勝過邪氣的,邪氣侵入必然較淺,這是元氣強的人。邪氣勝過正氣的,侵入必然較深,這是元氣弱的人。邪氣有深淺,那麼發散解表的方法就有所不同;正氣有虛實,那麼攻邪和補益的方法就有所不同。這就是傷寒三表法不容不說的原因。什麼是三表法呢?邪氣淺的,就像把它趕出籬笆牆外,在皮毛髮散;逐漸深入的,就像把它趕出門窗,在筋骨發散;深入內部的,就像把它趕出廳堂,在臟腑發散。所以,淺而實的病邪應該直接發散,直接發散就是直接驅逐,沒有困難。虛而深的病邪應該託散,託散就是增強正氣,正氣強了,邪氣就沒有不散的了。現在姑且列舉一些大概的例子:如麻黃湯、桂枝湯、參蘇飲、羌活湯、麻桂飲等,都是單純驅逐外邪、發散肌表的方劑。又如小柴胡湯、補中益氣湯、三柴胡飲、四柴胡飲等,都是既照顧正氣又照顧邪氣、發散經絡的方劑。再如理陰煎、大溫中飲、六味回陽飲、十全大補湯等,都是建中逐邪、發散臟腑的方劑。唉!用發散的藥物在肌表經絡發散,誰不知道呢?但在臟腑發散就很少有人知道了。用發散的方法來發散,誰不知道呢?但不用發散的藥物卻能發散,那就太玄妙了。我因為古人沒有談到這一點,所以特地闡述發散病邪的精義。

傷寒並非無補法

關於傷寒這一病症,元氣虛弱的人病情最為嚴重。如果虛而不補,怎麼能夠挽回病情呢?然而,近代的醫生中,很多人都說傷寒不能用補法。這種說法,古代並沒有,而現在的一些平庸之輩卻常常掛在嘴邊,以至於老幼相傳,深信不疑。這種做法的危害,簡直無法計算。就拿一年中的事情來說,比如萬曆乙巳年,京城瘟疫盛行,凡是年老體弱、內傷不足的人,我都用大溫大補兼發散的方劑,救活了數十人。如果這些人不幸遇到庸醫,那就萬無一免了。就我個人而言,在一年中遇到這麼多這樣的病例,那麼歲月漫長,地域廣闊,那些因為不用補法而被 害死的人,又怎麼能計算得出來呢?我痛心那些枉死的人,於是遍查經典,發現並沒有“傷寒無補法”的說法。如果要追究其來源,只有陶節庵說過:“傷寒經過汗、吐、下之後,不可立即用參芪大補,否則會使邪氣得到補養,熱勢更加旺盛。”這就是所謂的“傷寒無補法”。這一說法,原本是出自孫真人之言,他說服用承氣湯後痢疾痊癒,要謹慎不要立即用補藥。這是指因為攻邪而痊癒的,原本是實證,所以不宜妄用補藥,以免助長邪氣,並不是說虛證也不宜補。此外,最為平庸拙劣、對後世危害最大的,莫過於李子建的《傷寒十勸》。後世謬傳的說法,實際上都是基於這本書。所以,我在前面的論述中直接斥責其錯誤,並詳細考察張仲景的《傷寒論》以及各位賢醫的成法,來申明補法在傷寒治療中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