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治療表邪的方法,有適宜發散的,有適宜和解的,還有適宜調養營衛的。如果病邪嚴重而沒有出汗,那麼發散是合適的方法;如果有汗但熱不退,那麼和解更為適宜;如果元氣虛弱而病邪無法退去,那麼應該專注於固本培元,等待病邪自行解除和出汗。這是驅邪的三種方法,是非常周全的治療策略。然而現在有些平庸的醫生,只看重外在症狀,忽視了內在病情,往往不分辨病症的陰陽屬性,也不考慮脈象的虛實,只知道寒涼藥物可以退熱,發散藥物可以解表,卻不明白一旦元氣受損,身體就會像土崩瓦解一樣迅速崩潰。他們草率地治療,導致病人死亡,卻終生不醒悟,這真的是愚昧至極,無法改變。這樣的人,也能被稱為醫生嗎?
有些病症是忌用發汗的。比如《傷寒論》中提到:應當發汗的病症,如果用下法治療就是錯誤的;應當用下法的病症,如果用發汗法治療也是錯誤的。如果出現下利清谷的症狀,就不能攻表,如果發汗就會導致腹部脹滿,因為這樣會再次喪失津液。經常出汗的人、陽虛的人、咽喉乾燥的人、咽中閉塞的人、身重心悸的人、有瘡瘍的人(雖然身體疼痛)、咳嗽且小便通暢或失禁的人,以及有各種動氣症狀的人,都不可發汗。動氣的詳細意義將在後面的論述中解釋。
關於催吐的論述:
張仲景說:病人手足厥冷,脈象乍緊的,是邪結在胸中,心中滿悶而煩躁,飢餓卻不能進食的,說明病在胸中,應當用催吐法治療,適宜用瓜蒂散。病人手足厥冷,脈象乍結,是客氣在胸中,心下滿悶而煩躁,飲食不能進入的,說明病在胸中,應當催吐。
又說:病症像桂枝證,但沒有頭痛、項強的症狀,寸脈微浮,胸中痞塞,氣上衝咽喉,呼吸困難的,這是胸中有寒邪,應當催吐,適宜用瓜蒂散。少陰病,飲食入口就吐,心中溫溫欲吐,卻又吐不出來,剛得病時,手足發冷,脈弦遲的,這是胸中實邪,不可用下法,應當催吐。如果膈上有寒飲,乾嘔的,不可催吐,應當急用溫法治療,適宜用四逆湯。按:這兩節,前一節說胸中有寒邪的,應當催吐;後一節說膈上有寒飲乾嘔的,是中寒,應當用溫法。然而前一節所說的寒,是指寒邪的實證,後一節所說的寒,是指胃氣虛寒,都稱為寒,但有虛實的不同。實證應當催吐,吐後病邪就會散去;虛證如果催吐,就會使胃氣更加虛弱,病情必然更加嚴重。這些關鍵之處,應當仔細審查。
又說:胸中各種實證,胸中鬱悶疼痛,不能進食,想讓人按揉,反而有涎唾,下利一天十多次,其脈反遲,而寸脈微滑,這是可以催吐的,吐後下利就會停止。
又說:太陽病,用催吐法治療,但太陽病應當惡寒,現在反而不惡寒,不想穿衣服,這是催吐後內煩。按:這是太陽病中有不應當催吐而催吐的,必定是邪熱乘虛進入胃中,所以導致內煩。食積在上脘的,應當催吐。凡是用催吐藥,中病即止,不必用完整個劑量。寸脈弱而無力的人,切忌用催吐法。
關於攻下的論述:
說:三陰經都受病,病邪已經進入腑的,可以用攻下法治療。這詳細的解釋見前面的六經病證。
又說:脈象浮而大,心下反而硬滿,有熱屬於裡的,應當攻下,不可用發汗法。按:這是心下硬滿而熱在裡,即使脈象浮大,病症也屬於裡,所以不宜發汗,而應當攻內。
又說: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的,用承氣湯。按:這是陽明內熱而導致的頭痛,所以可以攻下。又說:陽明病,外在症狀已經解除而出現潮熱的,可以攻裡,手足微微出汗的,這是大便已經通暢的徵兆,用大承氣湯主治。如果汗雖然多,但微微發熱惡寒的,是表證未解,其熱不呈潮熱狀,不可用承氣湯。
又說:陽明病,胃中有燥屎的,可以攻下。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疼痛,煩躁,發作有時,這是有燥屎。
又說:出汗譫語的,是因為有燥屎在胃中,這是風邪導致的,應當攻下,用大承氣湯。
又說:陽明病,發熱汗多的,熱在裡,應當急下,用大承氣湯。
又說:陽明病,發汗後病不解,腹部滿痛的,邪在裡,應當急下,用大承氣湯。
又說:腹部滿痛的,這是實證,應當攻下。
又說:腹部脹滿不減輕,即使減輕也不明顯,應當攻下,用大承氣湯。
又說: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像石頭一樣堅硬的,或者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疼痛不可接近的,用大陷胸湯主治。
又說:陽明少陽合病,脈象滑而數的,有宿食,應當攻下,用大承氣湯。按:這一條必須結合脈象和症狀來觀察,因為傷寒中脈象滑數的情況很多,如果沒有脹滿疼痛等症狀,不一定就是宿食,所以不能僅憑滑數的脈象,就認為是可攻的病症。
有人說:“如果外在的病症已經解除,但內在的病邪還沒有消除,不是病邪盛滿到極點的表現,卻仍然有寒熱的症狀,那麼疾病就還沒有完全治癒。按這一說法,如果不是病邪盛滿到極點,卻仍然有寒熱症狀,那就說明外在的病症還沒有完全消除,此時還不應該使用攻下的藥物。”
又說:“如果外在的病症已經解除,但內在的病邪卻還沒有消除,出現了腹部脹滿堅實、有乾燥糞便的症狀,才可以慢慢地使用攻下的藥物,即使病已經拖延了四五天,也不會造成什麼危害。但如果病不宜用攻下法而卻用了攻下法,就會導致內虛邪熱入侵,協同熱邪造成腹瀉,從而引發煩躁等多種病變,數不勝數,病情輕的會變得危重,病情重的甚至會死亡。按:這一說法指出,只有在外無表證、內有堅實脹滿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攻下法,這正好說明了使用攻下法不應該輕率,輕率地使用攻下法,造成的禍患可不小。”
有人說:“太陽病,邪熱鬱結於膀胱,病人如狂,如果血尿自行排出,那麼病就會痊癒。如果表證還沒有解除,就不能用攻下法,應當先解表。表證已經解除,但小腹拘急結硬的,才可以攻下,適宜用桃仁承氣湯。”大凡傷寒應該攻下的,不宜使用丸藥,因為丸藥不能盪滌熱邪,而只能損傷正氣。另外,大凡治療傷寒熱邪傳入裡證的,服下攻下藥後,仍要用鹽炒麩皮大約一升,用絹布包裹起來放在病人的腹部,慢慢地熨燙,使藥氣因熱而執行,大便就容易通暢了。
脈象有不適宜攻下的,比如《傷寒論》說:傷寒脈微而惡寒的,這是陰陽兩虛,不能再用發汗、催吐、攻下的方法治療。寸口脈浮大而醫生卻用攻下法的,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關脈虛弱,胃氣虛而有熱,不能用峻猛的攻下法,熱邪去除後寒邪就會興起。尺脈澀弱無力的,不能攻下。大便乾燥的應當攻下,但如果脈象遲緩就不能攻下,這是裡氣不實的表現。脈虛細的不能攻下,脈浮的不能攻下,脈濡弱而關脈弱、巔頂脈弦、上部脈微的也不能攻下。弦脈是陽氣執行不暢的表現,微脈是陰寒內盛的象徵,上部充實下部空虛,病人想要得到溫暖。微弦是虛的表現,虛證不適宜攻下。脈浮而大的,浮是氣實的表現,大是血虛的象徵,血虛就是陰不足,孤陽獨守於下部,醫生誤認為是熱邪,而又用峻猛的藥物攻伐胃氣,這是重虛的表現,客陽離去已有定期,病人必會出現大便如汙泥般排出而死亡。脈濡而緊的,濡是陽氣微弱的表現,緊是營血中有寒邪的表現。陽氣微弱衛氣就會受風,出現發熱而惡寒的症狀;營血緊束胃氣就會寒冷,出現輕微嘔吐、心中煩躁的症狀。醫生誤認為是熱邪很盛,就用解肌發汗的方法治療,導致陽氣亡失而出現虛煩躁動的症狀,心下苦悶痞塞堅硬,表裡都虛竭,突然站起就會感到頭暈目眩,客熱留於面板,心中惆悵不能安眠。不知道胃氣寒冷,緊束的寒邪在關元穴,應當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卻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怎麼能挽回呢?脈長時間跳得快的,不是外感病邪的表現,不能攻下。脈細而跳的快的,不是實證的表現,不能攻下。結胸證,如果脈浮大的,是病邪還沒有進入胸腑的表現,不能攻下,攻下就會死亡。大凡傷寒最應該謹慎使用攻下法,如果脈象無力,以及表證還沒有解除的,不能隨意使用湯劑攻下,否則就是逆治。
證候有不適宜攻下的,比如太陽病,外在的證候還沒有解除,不能攻下,攻下就是逆治。太陽病與陽明病合併,出現喘息而胸滿的,是病邪在表的表現,不能攻下。陽明病,如果輕微發熱惡寒的,是表證還沒有解除的表現,不能攻下。陽明病,出現潮熱,大便開始乾燥後來溏洩的,不能攻下。陽明病,腹部微微脹滿,開始大便乾燥,後來必然溏洩的,不是實熱證,不能攻下。陽明病,沒有潮熱的,不能用承氣湯。陽明病,雖然有潮熱,但大便不幹燥的,不能用承氣湯。不排氣(矢氣)的,說明其內部不堅實,千萬不要攻下。陽明病,心下脹滿的,不能攻下,攻下後腹瀉不止的就會死亡。脹滿在心下的,其病邪在胸膈,還沒有進入腑中,所以不能攻下。髒結沒有陽證的表現,不出現往來寒熱,病人反而安靜,舌上苔滑的,不能攻下。
病人想要嘔吐的,不能攻下。嘔吐多的,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也不能攻下。這是因為嘔吐多的,病在上焦,病在上焦卻攻其下焦,是自取失敗的做法。陽明病,如果出汗多,輕微發熱惡寒的,是表證還沒有解除的表現,其熱沒有成潮熱,不能用承氣湯。溼病患者用了攻下法後,額頭上出汗,輕微喘息,小便不利的就會死亡,腹瀉不止的也會死亡。陽明病,不能進食的,攻其熱邪必然會出現呃逆,這是因為胃中虛冷的緣故。因為病人本身虛弱,所以攻其熱邪就會出現呃逆。陰盛陽衰的,即使大便堅硬幹燥,也不能攻下,攻下後就會出現大便中夾有未消化的穀物、腹部脹滿的症狀。陰陽兩虛、厭惡喝水的,如果攻下,就會導致裡部寒冷,不想吃東西,大便中夾有未消化的穀物。陽氣微弱的不能攻下,攻下後就會出現心下痞塞脹滿的症狀。惡寒的不能攻下。小便清利的,是火不旺盛的表現,不能攻下。凡是四肢厥冷的,不能攻下。咽中閉塞的不能攻下。發汗過多導致亡陽譫語的不能攻下。凡是虛證的不能攻下,攻下後就會導致陽虛而生寒。仲景說:極度的寒冷反而出現出汗的症狀,身體必然會冷得像冰一樣,如果出現眼睛看不清、語言不停、口雖然想說話但舌頭卻伸不出來的症狀,都是死證。陰虛水虧、虛煩虛躁的不能攻下,這樣會導致陰液再次亡失,絕對沒有存活的道理了。